第5章 旗主貝勒(1)(3 / 3)

接二連三的沉重打擊,使多爾袞三弟兄異常氣憤,但怎麼辦?公開反抗,絕對不行,必然失敗。隻有暫時忍氣吞聲,聽從汗與三大貝勒的支配,委曲求全,等待時機,清算舊賬。

第二節共治國政。

一、汗父“明訓”。

皇太極的登基為汗,是諸貝勒根據汗父努爾哈赤宣布的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製,而任立的,他即位以後,當然不能撇開這一根本製度,另搞一套,而必須以此為基礎,來治理後金國。但是,此時的形勢和條件,畢竟與汗父在日有所不同,因而共治國政製的某些方麵,也相應地有所變化,有所修改和補充。現在先看看英明汗是怎樣確定共治國政製的,它有哪些基本內容,反映了什麼問題,再講它在新形勢下發生的變化。

天命七年(1622)三月初三日,八王聚會後,共問汗父,今後國政如何辦理,努爾哈赤下達長諭,宣布實行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根本製度。共治國政製的第一條,就是前麵曾經講過的八貝勒擁有任立和更換國君的權力。接著他又說:

“爾等八王之內,治理國政諸事時,若一人有得於心而言,其他七人由此而發之。若己不能理解,又不能以他人之得而發其言,徒隻緘然,則當更換其人,使其下之子弟為王。更換之時,若不心悅誠服而有難色者,豈可任爾不善之人之意乎!若如斯,則以惡者更代矣。

若有事外出,當議告於眾麵行,未議,勿行。若集會於爾等八王任置之國主跟前,一、二人,勿集會,眾人皆集後,商議國政,處理事務,祭家神,祭天,諸事當告於眾而行。

八王議後,設女真大臣八,漢大臣八、蒙古大臣八。

其八大臣之下,設女真理事官八、漢理事官八、蒙古理事官八。眾理事官審理後,告諸大臣。諸大臣擬定後,上奏於八王,八王審斷所擬定之罪。八王須貶斥奸詭之人,進舉忠直之人。八王跟前,設女真巴克什八、漢巴克什八、蒙古巴克什八。

國主一月內,於初五日、二十日兩次升殿。新年初一,向堂子叩首,向神主叩首完畢之後,國主先向眾叔兄叩首,然後,坐汗之寶座,使受汗親身叩首之眾叔兄等,皆齊坐於一處,接受國人之叩首。……

八固山貝勒,若爾之固山,與他人之固山發生爭吵,不經眾審理之後,毋得單獨入告,若獨告,必爭執矣。經眾審理之後,入告,則無怨矣。……兄弟之間,互相怨恨之時,可明發其怒,若隱其怒不明言,而訴於眾人,則係用計哄騙人之邪心者矣,眾人將判爾於罪也。

汗父所定之八分所得以外,若另自貪取隱匿一物,隱匿一次,革其一次應得之物。若隱匿二次,革其二次所得之分。若隱匿三次,則永革其應得之分矣。

若不牢記汗父之教諭,不取諸兄弟之言,仍經常行為悖逆,初則課罰。若再不聽從,則取其諸申。若不以取諸申而怒,匡正其身,則事畢矣。若怒,則不殺爾,而羈牢之。若不受此言,行為悖理,天地神,一應諸神,將皆厭之,殃及矣,歲壽不至,中途而死。若牢記汗父教諭,不違背,持正直之義,天地神?,一應諸神,盡皆眷佑,加歲延壽,世代永承矣。”《滿文老檔?太祖》卷38.

這次汗諭清楚地、詳細地規定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基本內容,十分重要。訓諭雖長,涉及到許多問題,但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八和碩貝勒執掌大權,後金軍國大事皆由八和碩貝勒商議裁處。具體說,汗諭主要包括了以下七個方麵的內容。

第一,八和碩貝勒握有立汗罷汗的大權。

第二,八和碩貝勒掌握了議處軍國大政的權力。汗諭規定,八貝勒集會後同見任置的國主,商議國政,諸事皆集議而行。乍一看來,這個規定似乎沒有什麼新穎之處,過去努爾哈赤也是與八旗貝勒、大臣一起議處軍政要務,這樣作,並沒有削弱他統治後金的專製君汗地位。然而,聯係時局,仔細分析,便可發現二者之間有著重大的區別。努爾哈赤是以天命之汗、創業之君、八旗之主的身份,召集諸貝勒、大臣開會,各貝勒、大臣的建言,符合汗意,他就采納,有違君心,哪怕諸貝勒、大臣一致堅持,他都可以置之不顧,完全按照己意裁處,命令八旗貝勒、大臣服從和執行。例如,天命四年(1619)六月,八旗軍攻取開原以後,努爾哈赤決定不回都城赫圖阿拉,而在界凡築城居住,諸貝勒、大臣商議後一致要求返回都城,努爾哈赤駁斥其議,遂留住界凡。②《武皇帝實錄》卷3.又如,天命六年三月二十一日打下遼陽後,努爾哈赤召諸貝勒、大臣會議,是回舊都,還是遷居遼陽?“諸王臣俱以還國對”,努爾哈赤堅持己議,遂遷都遼陽。②再如,天命十年三月,努爾哈赤集八旗貝勒、大臣商議,欲遷都沈陽,各貝勒、大臣盡皆諫阻,努爾哈赤斥責他們目光短淺,決定遷都,於初三日出東京,杌四日至沈陽。可見,努爾哈赤與八旗貝勒、大臣的相議,實際上是所謂賢君傾聽群臣建言,並不是由諸貝勒任意議處各事,最後的決定權是掌握在努爾哈赤手中的。

現在,根據汗諭的規定,情況就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一則軍國大政必須由新汗同八和碩貝勒共議裁處,不能由汗一人決定。再則新汗與八貝勒的共議,是在汗由八貝勒任置而且必須聽從八貝勒意見的條件下進行的,新汗若拒絕八貝勒的話,八和碩貝勒可以集議後將他罷革,另行任置遵從八貝勒旨意的人為汗。因此,這種集議,就是八貝勒與新汗共同裁處各事,而且八和碩貝勒擁有更大的發言權和決定權,實際上是八貝勒掌握了處理軍國要務的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