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二年五月底,多鐸攻克南京的捷報剛剛傳入朝廷,龔鼎孳就建議迅速派遣學臣去南方料理科場諸務。《清世祖實錄》卷16,順治二年五月辛亥。六月多爾袞頒詔江南,其中亦談到各地鄉、會試及儒學廩附生員、貢生等事宜,都按登極恩詔辦理。這之後,朝臣紛紛上書談及科舉,如範文程認為“治天下在得民心。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清史稿?範文程傳》。如張存仁認為“不勞兵之法”就是“速派提學,開科取士,讀書人有了出仕的希望,從逆之心自然不存”。《清世祖實錄》卷19,順治二年七月丙辰。雲貴招撫丁之龍在條陳滇黔事宜時,也把開科取士當作一項重要內容。《清世祖實錄》卷18,順治二年閏六月己酉。在一陣陣緊鑼密鼓之下,順治二年八月,在已安定的各地方首開鄉試(一些初定之地如陝西、江西等六省則於十月舉行鄉試福格:《聽雨叢談》卷9,“鄉會試掌故一”,中華書局,1984年,第186頁。)。
這樣一來,果然頗見成效,大批漢人士子紛紛而至,順天府試的進場秀才有三千,多爾袞不禁驚歎:“可謂多人!”大學士們連忙解釋說:“進場秀才向來有四千五百餘人,皆由提學官選擇起送,其中試者不過一百四五十名而已。”《多爾袞攝政日記》但清初戰亂之後,入試人數達到承平時的三分之二,也已經是很了不起了。就全國而言,十五省中式舉人達到一千四五百名。此外還有副榜,如複社名士侯方域就在幾年後考中了副榜。
但是,由於戰亂的緣故,道路梗塞,許多士子沒能按期趕到省城參加鄉試、次年二月也就無法參加會試,當然非常遺憾。範文程了解到這一情況,就在順治二年十月向多爾袞建議“廣其途以搜之”,請於順治三年會試後的當年八月再補鄉試二次(按正常情況需到順治五年才有第二次鄉試,六年第二次會試),順治四年補增會試一次,得到多爾袞的批準。《清史列傳》卷5,“範文程”。明代會試,一般取中三百人左右,順治三年正月,首次會試的前夕,禮部認為“龍飛首科,正是士人彈冠之日”,建議增加進士名額,多爾袞批示說:“開科之始,人文宜廣,中式額數擴增到四百名。”《清世祖實錄》卷23,順治三年正月甲戌。
因為道路難行,各省舉人名冊沒有完全送到京城,會試隻得從例行的二月初九日推遲到二月十九日。到這一天,曆時九天的會試終於開場了。會試的總裁官是大學士範文程、剛林、馮銓和寧完我,所出題目倒是頗結合實際,曰“王道之始也”,會試中試者四百人提前於三月十五日進行殿試,多爾袞第一次代行皇帝的職責,到重華殿出題。其製策題長達五百字左右,主要針對清入主中華之後應遵什麼原則才能長治久安,在明末吏治腐敗的情況下如何整頓吏治使民風返樸,如何使滿漢同心同德,怎樣才能網羅賢才等四個問題提出要求。一日後評卷,再一日傳臚,分出三甲進士。《清世祖實錄》卷25,順治三年三月壬戌,上海古籍書店刻印,1983年12月,第5頁。
這次考試後被稱作“得人之科”,順康名臣傅以漸、魏裔介、魏象樞、李爵、馮溥等等,都是本科的進士。據統計,這一科的進士裏,出了四位大學士、八位尚書、十五位侍郎、三位督撫,此外還有都察院副都禦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內院學士等六位大官。徐錫麟、錢泳同輯:《熙朝新語》卷1,清同治6年(1867)刻本。
按範文程等人的建議,一年後再舉會試,多爾袞命取中三百名,總裁仍以範文程為首,其餘剛林、祁充格、馮銓、寧完我和宋權參與其事。當年三月殿試,多爾袞又以怎樣才能知人得真才,怎樣才能避免官員子弟及地方紳衿殺害百姓,使“貴者日富,貧者日苦”,怎樣才能在戰爭頻仍的情況下既足兵餉,又不給百姓增加負擔等三個內容為題,令貢士們回答。這次補行的殿試有兩處不同於上年的特點,一是多爾袞強調答題方式“勿用四六,不限長短,毋得預誦套詞,拘泥舊式”,《清世祖實錄》卷31,順治四年三月丙辰。表明他務求考試結合實際並能有用於實際,反對形式主義的態度;二是這回取士三百人中,江南士子占一百二十四人,占40%以上,且鼎甲又都是江南人,對比丙戌會試,當時中式四百人中,有四分之一的人數來自山東一省,福格、錢泳同輯:《聽雨叢談》卷9,“鄉會試掌故一”,中華書局,1984年,第186頁。這說明隨著江南的平定,明代開始的文魁中南方人占絕對優勢的趨勢參見陳正祥、錢泳同輯:《中國文化地理》第22頁,表2,“明代文魁的籍貫分布”,三聯書店,1983年。又重新卷土重來,而這趨勢又成為清初官場中造成南北黨爭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