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為大清王朝奠基(6)(2 / 3)

順治三、四年後,軍隊四出,餉需日增,向朝廷要餉的文書雪片似地飛來。陝甘禦史許弘祚報告甘肅“各營軍卒鶉衣百結,枵腹荷戈”,“額餉兩年僅得三、四月”。順治四年三月十八日陝甘監察禦史許弘祚為邊餉逋欠莫解,窮軍枵腹難支,懇祈聖明嚴敕速發並懲積玩事。原件藏第一曆史檔案館。江西贛州在金聲桓、李成棟倒戈後被圍數月,士兵缺餉八月,無奈隻得向諸將領借貸,以鼓士氣,但“僅足充其半月之需”。順治五年九月二十八日戶部尚書巴哈納為贛兵缺餉已八閱月,呼號日甚,懇乞皇恩鑒憐功苦,急敕那濟以消反側以保重地事。原件藏第一曆史檔案館。昌平、密雲、山海等鎮官兵奉命征剿農民軍,但“半載無餉,安能枵腹用命?”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多爾袞批道:“戶部知道。這各鎮兵餉既有撥派地方,為何屢催不解?著察議具奏。”順治六年五月四日順天巡撫楊興國為征調兵餉欠缺,饑苦難支,懇聖鑒事。原件藏第一曆史檔案館。也不知有什麼結果。

薑叛後,山、陝一片烽煙。保定巡撫丁清廉報告,紫荊、倒馬、龍、固等關及撫鎮各營兵馬,每年該餉銀五十四萬三千多兩,被派給各省交納。“而各屬不借口兵荒,則駕言蠲免,杳無分毫解鎮”,使他計窮力竭,無可奈何。順治六年五月二十五日戶部尚書巴哈納為備陳邊儲極匱情形,仰祈題飭以固疆圉事。原件藏第一曆史檔案館。山西一亂,影響巨大,“秦中及入川兵餉向多取給晉中,今晉地寇叛,……尚恐征解稽遲,難濟急需”。順治六年六月二十四日戶部尚書巴哈納為秦蜀交困,軍需萬難措處,情急勢迫,懇祈聖鑒,敕部速議長策,撥餉救急以奠封疆事;原件藏第一曆史檔案館。四川、陝西雖經安定,但荒土連亙,起義不斷,所謂“秦蜀兩地無一處無寇警,無一地不缺餉”,而當地“荒亡十去其三矣,誰能起枯骨而問稅哉?”順治六年十一月十日山陝四川總督王來用等為秦蜀兵餉缺乏至極等事。原件藏第一曆史檔案館。隻好再從河南額賦及鹽課中撥補。順治六年六月二十四日戶部尚書巴哈納為秦蜀交困,軍需萬難措處,情急勢迫,懇祈聖鑒,敕部速議長策,撥餉救急以奠封疆事;原件藏第一曆史檔案館。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麵對這些告急求餉的羽檄飛章,幾乎黔驢技窮,或批“依議”,或批“戶部議奏”,提不出自己的看法。

就這樣,形成了“邊疆未靖,師旅尚興,需用糧餉為數甚多,一歲所入,不足當一歲所出”的局麵。順治六年五月二十五日戶鬱尚書巴哈納為遵旨會議糧餉事。原件藏第一曆史檔案館。到順治九年多爾袞死去一年多後,“錢糧每歲入數一千四百八十五萬九千餘兩,出數一千五百七十三萬四千餘兩,現在不敷銀八十七萬五千餘兩,其中各省兵餉一年該銀一千三百餘萬,各項經費不過二百餘萬,是國家財賦大半盡於用兵”。《皇清奏議》卷4,劉餘謨“敬陳開墾方略疏”。使國家財政陷於入不敷出的困境,解決這個問題成了多爾袞攝政時期的燃眉之急。

順治四年殿試貢士,其中問是這樣的:

“今當混一之初,尚在用兵之際,兵必需餉,餉出於民,將欲減賦以惠民,又慮軍興莫繼,將欲取盈以足餉,又恐民困難蘇,必如何而後兩善歟?”《清世祖實錄》卷31,順治四年三月丙辰。

不知進士們都是怎樣回答的,但兩全其美的辦法確是不好想,因為這以後並沒看到什麼好政策實行下來,國家財政也並無絲毫好轉,反有日漸困難的趨勢。於是,順治六年殿試,多爾袞又再次提出問題:

“自兵興以來,地荒民逃,賦稅不充,今欲休養生息,使之複業力農,民足國裕,何道而可?”《清世祖實錄》卷43,順治六年四月庚子。

應該承認,多爾袞確是希望有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既能解決兵餉等財政問題,又能不行加派,輕徭薄賦。因為他已經意識到,如果通過加派賦稅來足兵餉,勢必引起更多人的反抗,軍隊打壓就不能停止,兵餉問題就依然存在,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這樣,在“不敢妄議加賦”的精神指導下,戶部奉多爾袞旨意於順治六年五月十五、十六兩日,召集內院、六部、都察院等官在金水橋南和翰林院分別舉行會議,探討是否可以通過其他途徑緩和財政危機,最後提出四類辦法。一是民間在學生員可以通過納銀入國子監,出來後可以授州縣佐貳官,平時可優免差徭,按廩、增、附、青衣發社、俊秀子弟等納銀數目不同,從一百二十兩到三百五十兩不等;二是中央地方各級官府中的小吏可以通過納銀來擔任,按所承擔的吏的級別納銀數目不同,從六十兩到二百五十兩不等,此外小吏犯罪也可通過納銀免贖;三是各地僧道,必須有度牒才行,而度牒一結,賣銀四兩,四是裁撤官兵,如天津巡撫、鳳陽巡撫、安徽巡撫、天津餉道、巡視上下江禦史等官都被議裁撤,以圖減少經費。雖說這些辦法杯水車薪,不能完全解決問題,但多爾袞還是立即批了“依議行”三字。順治六年五月二十五日戶部尚書巴哈納為遵旨會議糧餉事。原件藏第一曆史檔案館。多爾袞力爭不通過加派賦稅來解決財政問題,其精神是可嘉的,且減少官府衙門、限製僧道這兩條,多少還有些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