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為大清王朝奠基(8)(1 / 3)

鹽政敝壞,鹽課之重要,都要求統治者對其加以重視。投充一事本是多爾袞極忌言的,但順治四年他卻下令禁止鹽丁投充王貝勒等,已經投充了的也予以革除,《清世祖實錄》卷30,順治四年正月己酉。這說明他力圖保證鹽業生產的恢複,而把保護滿洲貴族的利益暫時放到第二位。浙江、福建初定後,多爾袞下詔在免除加派的前提下“按引征課”,並在當年六月任命範登仕為福建都轉運鹽使司運使,《清世祖實錄》卷32,順治四年六月丙子。準備立刻恢複這項收入。到七月,又任命了兩浙都轉運鹽使司運使,這樣,明朝時的六個都轉運鹽使司就全部恢複了工作。而且,這六司的運使在幾年之中連續更換,目的也是更好地解決鹽課問題。

毫不例外,鹽課收入也要受戰爭影響。比如“江西初定,人民稀少,湖廣用兵,鹽無買者”,商人費銀領鹽,卻難以售出,使他們不僅無利可圖,而且必定虧本,因此裹足不前。《明清史料》丙編第3本,第290頁,“兩淮鹽政巡按李嵩陽揭帖”。薑起兵反清,“產鹽之區為小醜盤踞,而行鹽之地其缺鹽無疑。鹽缺則價必騰貴,價高則私販必興”。順治六年九月三日戶科右給事中董篤行為敬陳一得以佐國儲事,原件藏第一曆史檔案館。按《清世祖實錄》中順治七年鹽課比六年略減,不知是否就是這個緣故。但不管怎麼說,鹽課收入還是攝政時期的一大宗進項,對清初財政頗有幫助。

就這樣,清初統治者在戰爭不息、經濟難以恢複的情況下,費力地掙紮在財政困境之中。他們最大限度地收取可能收取的財富,,勉強地維持著政府機器的運轉。幸運的是,百姓經過明末統治者幾十年的殘酷壓榨和十幾年的大規模戰亂,對不安定的社會環境已是深惡痛絕,在清初賦役略有減輕的情況下,他們含辛茹苦,不顧天災人禍,辛勤勞作,承擔著清初政府的一切征派,沒有再度大規模地起來反抗,使多爾袞及其繼任者免遭滅頂之災。

這一點,對於多爾袞來說,實在是天賜之福。因為甚至在這樣一種困境之下,他所實行的並不都是德政。

四、三大惡政。

(一)圈地。

“……大批韃靼人進入中國,來的不光是女真人,還有奴爾幹人、西部的古韃靼人和魚皮韃靼人。……不僅這樣,我還看見很多來自伏爾加河的人,韃靼人管他們叫阿爾加韃靼。”衛匡國:《韃靼戰紀》。

多爾袞入關之時,身後跟隨著大批滿洲貴族、八旗將士和旗下奴仆。在關外之時,滿洲貴族各自占有大大小小的田莊,驅使農奴和奴婢為其提供衣食,一般八旗士兵、平頭百姓則按“計丁授田”的原則擁有一部分土地,成為生活和軍事裝備的來源。這些人入得關來,衣食之源不能失去,家小不能不安置,所以必須想辦法來解除“東人”們的後顧之憂。

士兵們要去行軍打仗,這個問題還可緩議,多爾袞心想。但諸王大臣首先要有地方住,總不能擠在皇宮裏!於是下了一道命令:占據城內官民的房屋。還好,多爾袞免除了被圈占房屋者三年的賦稅,算是一點兒補償。《清世祖實錄》卷5,順治元年六月丙寅。這時候,明朝勳戚的子孫後代紛紛上疏,請求把贍田的大部分交給國家,自己留下一點維生。多爾袞還挺大方,批示“俱準照舊”,不許官吏侵占,土豪搶種。《清世祖實錄》卷6,順治元年七月乙未。

沒過幾個月,問題就來了。一是大批軍隊回到北京休整,二是順治帝遷都進京,又帶來大批人馬,特別是八旗貴族及其旗下人的家屬,生計怎麼辦?朝鮮使節目睹;“燕京米價極貴,鬥米直銀三錢。柴草之難,比米尤甚。且聞衙門之言,則累十萬兵經夏留屯,既失農事,秋捧無計,所食陳米,亦且告罄。……”吳晗輯:《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3737頁。

多爾袞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不是有很多官員報告直隸有很多無主荒地需人開墾麼?把它們清察出來,變成八旗田莊就可解決問題。於是下令“清察無主之地,安置滿洲莊頭”。《清世祖實錄》卷12,順治元年十二月己未。後又正式發布旨意說:

我朝建都燕京,期於久遠,凡近京各州縣民人無主荒田及明國皇親、駙馬、公、侯、伯、太監等死於寇亂者無主田地甚多,戶部可概行清查。若本主尚存,或本主已死而子弟存者,量口給予,其餘田地盡行分給東來諸王、勳臣、兵丁人等。此非利其地土,良以東來諸王、勳臣、兵丁人等無處安置,故不得不如此區畫。然此等地土,若滿漢錯處,必爭奪不止,可令各府、州、縣、鄉村滿漢分居,各理疆界,以杜異日爭端。今年從東先來諸王、各宮、兵丁,及見在京各部院衙門官員,俱著先撥給田園,其後到者,再酌量照前與之。至各府、州、縣無主荒田及征收缺額者,著該地方官查明造冊送部,其地留給東來兵丁,其錢糧應征與否,亦著酌議。至熟地錢糧,仍照額速征,凡紳民有抗糧不納者,著該撫按察處,有司官徇情者,著撫按糾參,若撫按徇情事發,戶部即行察奏。《清世祖實錄》卷12,順治元年十二月丁醜。

要是僅看這一令旨,我們並不會覺得這就是清初的一大惡政,是令百姓流離失所的圈地之始,因為對無主荒地或故明戚田來說,無論滿人還是漢人去開墾,都隻會對社會經濟有利。但實際情況卻遠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