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步第四步:“覺所覺空”,“空覺極圓”,這是觀世音在空中,進入更深的境界了,這時原來能覺的“我”和所覺的“對象”,並無分別。誰覺呢!我會覺,如果有覺的念頭都空了(沒有了),哪還有什麼“我”呢!(無人相)同是不可抓住的空(“覺所覺空”了),到此景此境界,肉體的都不存在,沒有感受了,所謂解脫了,“空”的感覺,已無時空的境界,哪還有一切“苦厄”,哪還有一切煩惱、痛苦、擔憂、危險,這叫“空覺極圓”。
第五步:“空所空滅”,又深一層了,修煉到此空中,稍稍還有“定”的感覺存在,此時雖然已經沒有肉體的感覺存在了(色空),但意識中還細微隱隱地有一點“我”的存在,妄想與執著還未能徹底地除淨,這時候我往往以為修持到高峰了!其實還差最重要的一關,還需要把“空”的“我”(無人相,無我相)和所空的對象,再深入修,忽然明白了,原來能空與所空,也是沒有分別的,空既然失其所在(空即是色),這就叫“空所空滅”。
第六步:到了這個境界,一切有生有滅和可生可滅的念頭,一切感覺,觀照如聞、知覺,想,分別(意識、神識、心性)如什麼“空”、“我”、“無”,都完全寂滅了(還虛了),“我”隻剩了“光明”、“能量”,此所謂“生滅即寂”,“寂滅現前”(生死,有無,都無差別),其實“現前”亦無“現前”這回事,到了這個境界,“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到了這個境界也還不對,因為十方(上下左右,前後,東南,東北,西南,西北)是沒有一個固定的宇宙中心點的,哪兒來“十方”呢!無我,也沒有固定的中心點和空間方位時間、層次,這才叫“圓滿”了,“合道”了,這時圓滿無缺,(圓滿,圓覺)無所不及。沒有邊際,沒有時空,沒有阻礙,沒有相對,連虛空也找不到,五眼六通也否定了,這就是涅槃,圓寂了,如來了,成佛,這就觀世音的自白,修成正法明佛的過程。
但他不願成佛,和他師傅立下誌願,要在欲界兜率天,離人類最近之處,誓度盡有情者不去當佛,而寧為菩薩。他自己說了他是如何修成佛的過程,通過耳根,以一根解脫否定六根既寂,帶動五根皆滅,得神通功,再第二次否定神通功能而得大智慧成佛。
既然觀世音菩薩本是位太子,是個男身,到了中國以後怎麼變成女的了?其實菩薩本無男女,隻因東方女性苦難深重,為了傳法救度她們,觀音慢慢就變成女身了。又因為當時,在阿拉伯世界,有一種阿斯達教,其中有一位司水的女神阿麗娜,她的一切性格太像觀音了。
我們修道可以從返聽、返嗅、返觀、返舌、返思開始,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要返璞歸真。觀世音菩薩的前身寶尚用的就是返聽,結果他發現這個聲音怎麼是從裏頭發出來的呀?慢慢地他的思想就集中了,覺得這個聲音是從心中而來,不是海潮澎湃,是心潮澎湃。心潮澎湃,歸於寂滅,就妄念止息,不想了。如果你覺得這個方法好,就用返聽的方法,也可以和觀世音菩薩一樣開悟的。
釋迦牟尼佛是怎麼得道的?他是用返觀的方法得道的。他在菩提樹下靜坐,閉上眼睛返觀,就看到了星星,看見了光明,因為戒能得樂,定能生慧(光明),無念得空,三者缺一不可。他是睹見明星而得道的,返觀得道,自然眼根解脫;一根解脫,就帶動其他五根隨之解脫,這叫“六根清淨”。釋迦佛通過內觀返視星星,感覺這星星不是眼睛看到的,而是身體裏頭出現的星光,經典中叫“金沙入吾內”,“金沙入吾內”以後,釋迦佛開悟了,得道了。這就是釋迦佛夜睹明星而證道,他用的是返觀的方法。
(當時釋迦牟尼佛頭頂上是菩提樹,臀下坐的是鹿糞,他發誓,若不證道,他就坐死在菩提樹下,終不起身。)傳說中,釋迦佛坐在菩提樹下四十多天,然後通過觀星得道,突然就進入法界,修成正果了。得道以後,他說:“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能修成正果。”所以他就起身找他原先的五個侍從,去教化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