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細節:細節著手,點滴做起(2 / 3)

忙活半天,才在淩晨4點時在一家通宵商務中心找到訂書釘。大會結束,他心灰意冷地等待即將到來的暴風雨,但平時不近人情的處長卻隻是說:“不管何時何地,你都要明白,工作麵前,人人平等,記著這句話你會受益終身的。”也是這句話,讓他明白:以十分的準備迎接三分的工作並不是誇大其詞,而以三分的準備迎接十分的工作,就一定不會有好結果。然後,處長接著說:“令千裏馬失足的往往不是高大的山峰,而是青草地上小小的陷阱;成功路上,阻擋你的往往隻是小小的粗心,就像一盒小小的訂書釘。”

小的事情如果不去做好,就有可能被絆倒,做不成大的事情。有時,經驗是我們的良師益友,隻要用心,從點滴做起,就能發現許多有用的東西,靈感也會在一刹那間閃現。

在克尼斯納的一個木材廠,一個老伐木工正在向海格解釋如何伐樹。他說,如果你不知道怎樣處理一棵砍了的樹,就不要去傷害它。“樹總是倒向支撐少的那邊,所以如果你想樹按你的意願倒下的話,削減那一方的支撐力就行了。”海格將信將疑——萬一不小心,我們就會犯下一邊損壞昂貴的小屋,另一邊破壞一幢磚砌車庫的錯誤。想到這裏,他滿心焦慮,就在兩幢建築中間劃了一條線。因為沒有鏈鋸,伐樹主要靠腕勁和技巧。老伐工往手上啐了一口,揮起斧頭就向巨鬆樹底處一米多的地方砍去。他雖然已近花甲,但臂力很強。大約過了半個小時,那棵樹果然正好倒在了線上,就連樹梢,都離房子很遠。海格就很奇怪,為什麼這麼準呢?但老伐工沒說什麼。不到一個下午,在老伐工的手下,那棵樹就變成了一堆整齊的圓木,樹枝也變成了整齊的柴薪。海格告訴老伐工自己絕不會忘記老伐工教給他的砍樹方法。當老伐工即將離開的時候,對海格說:“那是因為我們運氣好,今天沒有風,伐樹一定要注意風。”言下之意要注意小事,直到數年後,海格接到一個心髒移植病人的驗屍報告時才明白。那次手術特別成功,病人的複原情況也出人意料的好。但過後卻突然出現了點症狀,病人死了。按照驗屍報告,病人腿部有一處微傷,傷口感染了肺,所以就導致整個肺無法正常工作。這時,海格腦海裏突然浮現出老伐木工的臉,耳邊也回響起他說過的話:“伐樹永遠要注意風。”小事情,小道理,也需要智慧,才能明白。心髒病人的死告訴我們做事要提防功虧一簣。縱使腿上的傷口對一般人而言無關痛癢,但卻奪走了心髒病人的命。

當海格領悟過來,也許老伐木工和他的斧子可能早已不在人世間。但他卻告訴海格一個道理,讓海格受用終身。當別人洋洋得意的時候,海格會暗暗提醒自己:小的事情做好,就有好的運氣,不愁伐木的時候沒有風。

當然,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小的事情不去做,大的事情就做不了,隻有做好了小的事情,才能做好大事情,繼而成就大的事業。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沒有人可以一步登天,沒有人可以在沒有基礎的地麵上搭建起高樓大廈,空中樓閣隻是不可能實現的神話故事而已。中國有句古話“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說的是小事不願做怎能成就大事。從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從細節入手,最終才能得到最完美的結果。

大事能檢驗一個人的智慧、才能和品格,小事亦能。假如每一件小事都做得圓滿、漂亮,你就會體驗到極大的快樂和對自我的肯定,同時也必然會積累經驗和提高能力。古人說得好,小事雖然微不足道,但不做小事往往是沒有辦法成功的,而那些一心隻等著做大事的人,誰會相信他們會取得非凡的成就。古人還總結道:忽視小事專做大事的人,他的成就往往不如做小事的人。這是都是因為小事來得頻繁,辦事所花的時間多,積累起來數量也就多,但是相對的經驗就更多;而大事來得稀少,積累起來數量也就少。更何況從不斷的小事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在做大事的時候才會胸有成竹。

有一些年輕人卻從來不知道這個道理,好高騖遠,急於求成,不會走就想跑,眼高手低,不屑於做日常工作,不願意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從頭開始,並且更加不願意做基礎工作,認為那是三歲小孩都可以做的。不願意虛心向老同誌請教,認為他們的觀點太古老,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同時不能接受別人善意的批評,把別人的批評看成一種人生的攻擊,從而衍生出驕傲自滿情緒,根本不可能把平凡的小事做好。如果我們用這種態度指導工作和生活,隻會擴大和夢想之間的距離。所以,對於那些初涉社會的年輕人來說,應該在懷有理想和目標的同時,一定要滿懷激情地認真做好每一件工作,認真做好每一個小細節。不管它多麼的細小和瑣碎,都應該把它當做鍛煉自己、提高自己的機會,當做自己向更高目標邁進的階梯,因為美好遠景的實現是以一點一滴為基礎的。

要知道,能否做好小事,不但能反映一個人的做事能力,而且還能體現一個人的素質,這都是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

20世紀60年代中期,有一個女孩以工農兵學員的身份來到北京外國語學院學習。當時她年紀最大,水平最差,第一堂課就因為回答不出問題而被罰站。但是她沒有氣餒,勤奮努力。畢業的時候,她已經成為全年級最好的學生。女孩兒畢業後被分配到英國駐中國大使館做接線員,她把大使館所有人的電話、名字、工作範圍甚至連他們的家屬名字都牢記於心,對簡單的工作絲毫沒有懈怠。有些電話打進來,有時不知道該找誰,她就會多問問,盡量幫他準確地找到人。慢慢地使館人員有事外出,並不是告訴他們的翻譯,反而是給她打電話,告訴她大概會有誰來電話,請轉告什麼,有很多公事私事也委托她通知,女孩兒最後成為全麵負責的留言點、大秘書,受到了大家的歡迎。

有一天,大使竟然跑到電話間,笑眯眯地表揚她,這真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沒多久,她因工作出色而被破格調去給英國某大報記者做翻譯。該報的首席記者是個名氣頗大的老太太,老太太非常的厲害,本事大,被授過爵位,得過戰地勳章,但脾氣也大,把前任翻譯給趕跑了。因看不上女孩的資曆,拒絕接受她,但是後來勉強同意試一試。一年後,老太太的態度發生了變化,經常對別人說“我的翻譯比你的好上10倍”,經常不停地讚美這個女孩。

後來,女孩因工作出色被調到美國駐華聯絡處,她幹得也相當出色,還獲得了外交部的表彰,達到了她人生的巔峰。

能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把事情做好也是不容易的,需要多一分耐心,多一層細心,而且還要加上有一顆把平凡的工作做得不平凡的進取心。從小事做起,才能不斷進步;隻有把小事做好,才能成就大事。不要拒絕做小事,注意每一個細節,這對一個人的成長頗為重要。從細微之處著手,是走向成功的開始,也是走向成功的保證。古代哲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一件事情會影響一個人的聲譽,幾件事情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無數事情必然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從搬運工到哲學家,從奴隸到將軍,從凡人到偉人,不是一天、一月、一年就可以達到的,所有的人都需要經過長期的努力、長期的追求、長期的積累、長期的磨煉才能夠達到。

這個世界上,能夠成就一番大事業的人畢竟隻是為數不多的那部分,大多數人都注定是平凡的,是因為他們不肯於從小事情做起,然後再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可是很多大企業家都是從小夥計做起,很多政治家都是從小職員做起,很多大將軍都是從小兵當起,很多富翁都是從一分錢賺起……

美國第一任黑人國務卿鮑威爾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由於他不斷地努力,並且重視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對工作賦予百分之百的熱情,才能從一個清潔工成長為國務卿。在他最開始進公司的時候,隻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做清潔。清潔是一份被認為非常低下的工作,就是這樣一份不被大家所看重的工作,他卻做得有板有眼,並且不斷在工作中總結經驗。他甚至摸索出一種拖地板的姿勢,可以把地板拖得又快又好,還可以讓工作變得輕鬆。鮑威爾的表現被細心的老板看到了,通過一段時間的仔細觀察之後,老板斷定他是一個人才,於是破格提升了他,這為鮑威爾的未來發展打開了一扇大門。

很多年後,鮑威爾在自己的回憶錄中表示,他清楚地記得當初自己所積累的第一個人生經驗:那就是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先想著做大事,然後從小事做起,認真地對待每一件事情。即便是非常不起眼的小事,也要從心裏認真地去做。

小事情往往蘊涵著大機會,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才會成就一番事業。許多人常抱怨自己缺少機遇。鮑威爾的故事告訴我們,機遇就暗藏在身邊的每一件小事中。我們之所以沒有抓住機遇,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想得太高,沒有靜下心來把力所能及的小事做得足夠好。從小事做起,抓住各種鍛煉自己的機會,最終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是我們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也是我們處在社會中的立足之本。

生活中總是充滿酸甜苦辣的味道,有快樂,有幸福,有自豪,同時也伴隨著痛苦、折磨,甚至絕望。但是當你站在遠處,以一種俯視的角度去看待他們的時候,你就不會迷失自己,你就能把一切都看得通透。宏觀必須要和微觀緊密結合,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眼要高,手要低,這是人生必須遵循的生存法則。

強化自己的能耐

我們每個人都有著不同,能力有大小,辦事效率有高低。但很多的人卻擁有著同一個毛病:缺乏能耐,做事情時常力不從心。怎樣才能克服這個問題呢?這就必須強化自己的能耐,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的事情上去,這樣的話,你便會發現自己突然強大了起來,一下就做成了一直想做的事。這便是“多努力一下”之道。

渥淪·哈特葛倫在年輕時曾是一名挖沙工人,長年累月異常辛苦地勞作使他萌發了必須要成就自己的人生事業的欲望,即成為研究南非樹蛙的專家。從他所受的教育來看,本來他不具備這方麵的才能,但他從1969年開始,就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用在了這項研究上,他每天都收集150個標本,共作了約300萬字的筆記,終於找到了南非樹蛙的生活規律,並從它們身上提取了世界上極為罕見的一種能預防皮膚傷病的藥物,一舉成名,還獲得了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成為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麵人物。他曾問一位年輕人是否了解南非樹蛙,年輕人搖頭說:“不知道。”渥淪·哈特葛倫誠懇地說:“如果你想知道,你隻要每天花五分鍾的時間閱讀相關資料,這樣,5年內你就會成為對這方麵最了解的人,會成為這一領域中最具權威的人。”年輕人當時未置可否,但他卻經常想起博士的這番話,覺得這番話道出了許多人生哲理。於是他開始像博士一樣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專項研究上,終於成為了第二個哈特葛倫,他就是伍迪·艾倫。

伍迪·艾倫說過:“生活中90%的時間隻是在混日子。大多數人的生活隻是為吃飯而吃飯、為搭公車而搭公車、為工作而工作。他們從一個地方走到另一個地方,事情做完一件又一件,仿佛是做了很多事,卻很少有時間耐下心來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就這樣,一直到老死。很多人臨到退休時,才發現自己虛度了大半生,而剩下的生命隻能在病痛中一點一點地流逝。這樣是絕對不能成就自己的事業的。如果全心全意地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你喜歡的事業上,你就能非同尋常。”這番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比別人繼續努力一些,你將擁有更多的成功機會。

兩個同齡的年輕人同時受雇於一家店鋪,並且拿同樣的薪水。可是叫約翰的小夥子蒸蒸日上,而叫韋德的小夥子卻仍在原地踏步,韋德很不滿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於是到老板那裏發牢騷。老板一邊耐心地聽著他的抱怨,一邊在心裏盤算著怎樣讓他明白他與約翰的差距。“韋德先生,”老板開口說話了,“您今早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集市上都有什麼賣的。”韋德從集市上回來對老板說:“今早集市上隻有一個農民拉了一車土豆在賣。”“有多少?”老板問。韋德趕快又跑到集上,然後回來告訴老板一共有40口袋。

“那麼價格又是多少?”

韋德再一次跑到集上問來了價錢。“好吧,”老板對他說,“現在請您坐在這裏,一句話也不要說,看看約翰怎麼做的。”約翰很快就從集市上回來了,並向老板彙報說到現在為止集市上隻有一個農民在賣土豆,一共40口袋,價格為多少,土豆質量很不錯,並且還帶回來一個讓老板看看。這個農民一個鍾頭以後還弄來幾箱西紅柿,據他來看價格非常公道。昨天他們鋪子的西紅柿賣得特別好,庫存已經不多了。他想這麼便宜的西紅柿老板一定會想進一些的,所以他不僅帶回了一個西紅柿做樣品,而且把那個農民也帶來了,那農民現在就正在外麵等著回話呢。此時老板把頭轉向了韋德,說:“現在您應該知道為什麼約翰的薪水比您高了吧?”

韋德跑了三趟,在老板的不斷提示下,才了解了菜市場的部分情況;而約翰僅一趟,就掌握了老板需要以及可能需要的信息。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像韋德那樣,從來不動用自己的腦子,從來不進一步地去做相關的事情,結果長期地不被重用。而像約翰那樣把事情做好、一次到位,自然會受到別人的尊重。

成大事者與未成大事者之間,其實不像大多數人想像的那樣遙不可及。成大事者與不成大事者的差別隻在於一些小小的動作上而已。

到小地方做小事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或許已經成了這個社會的人才走向,不過,有的時候,到小地方做小事,將有助於你才能的進一步發揮。

放眼未來,很多人都一直往上攀,然而,和競爭對手弄得頭破血流,到頭來不光願望沒有實現,還留下了遺憾,何苦呢?

對於那些小地方小的事情,很多青年都會認為,自己是有誌向的,不必做那些不起眼的事情,然而“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小的地方固然不是你夢想的去處,但它也可以給你盡情發揮你才能的機會。因為,在小的地方,競爭不是那麼激烈,你也不會被淘汰,更不會自卑,你會覺得你很有潛力,從而把自己的潛能更大地發揮出來。有這麼一個例子:

曾經,河南安陽的一家知名企業,花了60多萬美元隻是為了進口兩台世界上最先進的設備。當然,從出口這台設備的美國那家公司口中,操作這兩台設備的最低要求應該在研究生水平以上,而且他應該具有良好的責任心和良好的英語水平。可是,他們操作機器的人水平遠遠達不到要求,都是大專畢業生,兩台設備根本發揮不了它們應有的效益。於是,有人問廠長,為什麼他們不引進一些研究生和本科生呢?他有些難為情地說:“安陽是個小地方,別說研究生,就是本科生都不願意來。”

安陽真的是一個小地方嗎?它是一個地區中心城市。那麼大學畢業生們為什麼不願意來這樣的地方呢?他們都一心盯著京、津、滬等直轄市,次一點也要去省會城市。因此,不光是安陽,中國眾多的中小城市都難以找到合格的人才。是中國的人才不夠嗎?根本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