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細節:細節著手,點滴做起(3 / 3)

中國的大學經過1998年大規模擴招之後,大學生在校人數一下子多了起來。從2002年,一年比一年多的大學應屆畢業生開始走向社會,社會就業壓力驟增,許多大學生畢業時找不到滿意的工作,成了失業人員。從此在社會上有了“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說法。據《新聞周刊》轉述,2003年7月6日,教育部透露,畢業即簽約的比例為:研究生80%,本科生60%,專科生、職高生30%、全國有106萬大學畢業生一時無法就業,不包括此前畢業而沒有就業的大學生。當然,學校、各級政府他們想盡辦法,去提高高校學生的就業率。但是,大學生人數增長更快,2003年212萬,2004年260萬,2005年320萬,壓力越來越大。

由此可見,中小城市招不到合適的人才,不是因為人才缺少的緣故,而是人才願意不願意去的問題。也不在於大地方、小地方,大企業、小企業,而是在於這些人才願不願意到小地方做小事,是否能正確評價自己的身價。

曾幾何時,MBA比一個金字招牌還牢固,似乎一個人讀了MBA,就意味著他高職、榮耀、名譽、高薪,而近幾年隨著企業對MBA趨於理性化的認識,MBA身價逐漸地跌落。難道這僅僅歸於就業市場的低迷嗎?歸於企業不識貨嗎?歸於沒有伯樂嗎?

2002年,光華MBA職業服務中心的主任王亞非訪問了紅塔集團。紅塔集團人力資源部的主任問王亞非:“我以前要過你們MBA的人才,但是現在都走了,那是為什麼呀?”王亞非無法回答。

王大鬆,創維集團人力資源的總監,他說:“2001年,創維集團從全國聘用了8名MBA人員,但是他們一年內都離開了。”王大鬆很感歎地說:“MBA給我的感覺很尋常!”王大鬆第四次去北大招聘MBA人才的時候,開出了“不低於2000元月薪”的承諾,於是,引來了一陣笑聲。

是創維付不起工資嗎?還是創維小氣?兩者都不是。應該知道,創維管理層的老員工,他們的年薪是30~50萬,連他們的業務員,年薪都在5萬左右。

於是,許多企業的人力資源負責人開始了對MBA的實際能力提出了質疑,“眼高手低”、“心浮氣躁”就成為了最多的批評詞彙。這些企業也提出了共同的問題:“你們為什麼就不能從基層做起呢?”

不光企業上如此,任何職業都類似,要是你在大的地方處處碰壁了,不要感慨時運不濟,也不要去怨天尤人,去小地方發展吧!你會找回你自我,當你已經具有足夠競爭的能力了,再回到大地方去做大事情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與人交往的細節

要想和別人成為朋友,以免妨礙朋友間的友誼我們在與人交往時,一般要注意下麵一些細節:

1.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信用兩字在為人處世中是很要緊的。古代君子強調“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一諾千金,一言百係”,就是講的一個“信”字。我們現在講恪守信用,“言必信,行必果”,這既是自己在社交中必須樹立的一個形象,也是對事業負責,對別人負責。

古人說:人無信,不可交。指出不講信用的人,不值得信任,甚至不值得和他交往。

在當前的現實生活中,這種不守信用的人也常見有,今天,他答應給你買火車票,結果到時連他的影子都找不到;明天,他邀請大家聚餐,卻到時赴宴的人全來了,隻有他本人不到場。試問:像這樣的人與之交往,還能有什麼結果,除了教人上當受騙之外。

社會交往中,人和人之間是以相互信任為基礎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社交場裏最終都是找不到他們自己的位置的,對於言而無信的人來說。

2.不亂起綽號

外號就是綽號。它是依據每個人的特點而人為產生的。有些綽號,例如稱中國女排名將郎平為“鐵榔頭”,稱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則為“鐵女人”等,可以說是帶有褒義的一種美稱,這是包括本人在內都樂於接受的。但是,如果是帶有侮辱性的綽號,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因為它是不文明和不禮貌的行為,所以決不能亂起。

3.“誠”字待人

“誠”字在人際交往中很重要。正如一句外國諺語所說:“隻要都掏出心來,便能心心相印。”那種在背後嘰嘰喳喳和飛短流長的做法,是一種舊時代小市民的低級趣味。它不但會破壞彼此之間的團結,還會傷害朋友之間的情誼,甚至還會釀成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同時,它也說明了一個人品格的低下。因此,我們一定要在社交生活中注意以下幾點:

不要傳播不負責任的小道消息。

不要主觀臆斷,妄加猜測。

對朋友的過失不能幸災樂禍。

不要幹涉別人的隱私。

4.不要隨便發怒

喜怒哀樂,本是人之常情。心就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來說,理學的研究指出,隨便發怒,會失去熟人之間的信任與親近,會傷了和氣和感情。一個彬彬有禮的人一種特有的標誌是理智,於是,製怒是一個人的理智戰勝感情衝動的過程。

“江山易改,秉性難移”,隨便發怒,有人認為這是一個人的脾氣,似乎發怒是人的一種本性,其實這是錯誤的認為。我們知道,許多人都有為自己的感情、信念和行為辯解的動機,因此,不知不覺中他就強求別人來適應自己,把自己與別人分別對待了,把自己的意誌強加於別人。這種不能平等地對待各種不同的人身上,還表現在不能以平等對待自己和別人的心理。

假如:他對妻子兒女,比對父輩更容易發怒,他對同事和下級,比對上級更容易發怒。因為他在強求別人來適應自己時,以為他的同事或下級或同輩或小輩都是應該服從他的旨意的。一種不尊重別人和不講文明禮貌的行為,就是隨便向人發怒。

5.尊重有生理缺陷的人

生理存在缺陷的人,內心充滿苦惱與憂傷,一般都較為內向,常常感到自卑和失望:他們中有些人因為行動不便,交際範圍狹小,在集體場合、不熟悉的人麵前顯得靦腆拘謹,更不敢主動與常人交往,有一種隔閡感。這些是由精神上給他們帶來的沉重負擔,會使他們對精神性的需要看得比物質需要更重,特別渴望真誠的友誼和尊重、信任和平等,當受到別人的嘲笑、冷遇或不信任、不公平的對待時,更容易引起委屈或哀怨或其他情緒。

生理上有缺陷的人會碰到更多、更大的困難,與正常人相比,例如學習上、工作上、生活上的困難等等。生理上的缺陷,限製了他們活動的天地和職業的選擇、工作的開展和學習的進行。因此,要是使他們看到生命的價值和感到社會的溫暖,就更需要別人關心、幫助、支持和鼓勵。

6.不吐汙言穢語

那些肮髒汙穢、奚落挖苦、尖刻侮辱一類的語言就是惡語。很顯然,人和之間平等友好的關係,是與這種文明禮貌相悖的粗俗的東西格格不入的。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俗語說。惡言中傷,是最不道德的行為,不但我們自己不該說,聽到這一類的話也不要隨意亂傳。說話要注意口氣言辭,避免粗野和汙穢。輕蔑粗魯的語言使人感到受侮辱,驕橫和高傲的語言使人與你疏遠,有可能將事情導向不良的後果。本來,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信息和情感的工具,但惡語卻是破壞相互關係的禍根、損害別人尊嚴、刺痛別人神經。

當然,對於不好的細節,我們就應該防止發生,真正地和別人交往了,遇到的具體問題再具體分析,但起碼,和人交往中的一些細節,我們應該注意到,以便贏得朋友的真誠,和朋友融洽相處。

做事就是做細節

寶潔公司剛開始推出汰漬洗衣粉的時候,市場占有率與銷售額以驚人的速度飆升,可是沒過多久,這種強勁的增長勢頭就漸漸放緩了。保潔公司的銷售人員十分納悶,雖然進行過大量的市場調查,可一直都找不到銷量停滯不前的原因。

後來,寶潔公司召集了很多消費者開了一次產品座談會,會中,有位消費者說出了汰漬洗衣粉銷量下滑的重點,他抱怨說:“汰漬洗衣粉的用量很大。”

寶潔公司的領導們忙追問其間的原因,這位消費者說:“看看你們的廣告,倒洗衣粉要倒那麼長時間,衣服是洗得幹淨,可要用那麼多洗衣粉,算起來很不劃算。”

聽到這樣的話,銷售經理迅速把廣告找來,算了一下展示產品部分裏倒洗衣粉的時間,一共3秒鍾,可其他品牌的洗衣粉,廣告中倒洗衣粉的時間僅隻為1.5秒。

也就是在廣告上這麼微小的一點疏忽,給汰漬洗衣粉的銷售與品牌形象造成了嚴重的損害。這是一個細節製勝的時代,對於自己的工作不管大小,都要了解得十分透徹,數據應該十分準確,事實也應該十分真實,這樣才能一步一步完成宏偉的目標。

美國很多飲食企業家都知道一些十分精確的數字:如全國平均每人每天吃幾個漢堡包、幾個雞蛋。之所以要知道的這麼清楚,是因為他們想確保細節上多方麵的優勢,不給競爭者可乘的時機,哪怕是一個細枝末節的漏洞。

隻要保證產品在一比一的競爭中取勝,這樣整個市場的絕對優勢就形成了,而這些恰好是市場拓展的精髓之處:要打敗對手,惟有比對手做得更細!國際名牌POLO皮包憑著“一英寸之間一定縫滿八針”的細致的規格,立於不敗之地20多年;德國西門子2118手機靠著附加的一個很小的F4彩殼,而讓自己也成了像F4一般的萬人迷。

這樣的以細節取勝的經營之道逐漸成為一種流行的趨勢,在許多餐廳準備了專供兒童用的“baby椅”;客人吃完螃蟹後滾燙的薑茶就端送到其手裏;晚上商場在關門前會播放諸如《回家》之類的音樂,使客人在薩克斯的情調中把輕鬆帶回家。

在這些例子裏,把細節服務做到極致的要數諾頓百貨公司,這是一個由8家服裝專賣店組成的百貨公司,就是靠細節服務在競爭中取勝而不是靠削價贏利的競爭策略。諾頓百貨公司的細節化服務有以下的幾條有:

第一,替要參加關鍵會議的顧客熨平襯衫;

第二,為試衣間裏忙著試穿衣服的顧客準備飲食;

第三,為顧客到別家商店購買他們在本商店找不到的貨品,接著打7折賣給顧客;

第四,在天寒地凍的天氣裏為顧客暖車;

第五,甚至有時會為顧客支付交通違章的罰款。

諾頓公司的總裁約翰先生在服務的細節上起到了帶頭的作用,在高峰時間他從不占用能多容納一位顧客的電梯,隻是從樓梯上下。

在諾頓百貨公司的細致服務中,大批的忠實顧客都愛把自己稱之為“諾家幫”,因此諾頓百貨公司也長盛不衰。做事情就是做細節,所有細微的東西都會成為“成大事”或是“亂大謀”的決定性因素。

使人感到他的尊嚴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到的尊嚴,在和別人相處的過程中,要使別人感覺得到,你在尊重他們,要是你不去尊重別人,努力使人感到他的尊嚴,那麼你們之間很難再交往下去,你應該明白,使人感到他的尊嚴,是你想引起他們高興應遵循的一條準則。那麼,你應該注意得到:

1.在爭論中不要爭搶好勝

每個人都相信自己是正確的,這是十有九次的爭吵結果。

其實在爭吵中是沒有勝負可以分的。即使你在爭吵中占了上風,說到底你還是失敗了。為什麼?即使你是勝利者,那又能怎麼樣呢?你將洋洋得意。但你的對手會怎樣?你使他覺得低你一等,你傷了他的自尊心,他當然惱火。從來不改初衷的人是被迫放棄他的觀點的人。

同他人爭論並不代表能說服他人。爭吵並不能改變別人的看法,因為說服人和人爭吵沒有相同的地方。

本傑明·富蘭克林說:“如果你和人爭論並提出異議,有時也可能取勝,但這是毫無意義的勝利,因為你永遠也不能爭得發怒的對手對你的友善態度。”

在表麵的勝利還是人的支持中,你更想得到的是什麼呢?請你仔細地思考一下,是想得到表麵的勝利還是別人的支持?魚和熊掌是不能兼得的。

要在爭論中改變一個人的看法,你的努力也許隻是徒勞,即便你的意見可能是正確的。

威爾遜內閣財政部長威廉·馬卡杜聲稱,用力握手能夠讓對方感覺你很強大,握手不僅是一種交際的禮儀,同時也是表現自己強有力的武器。一些政治家在競選時,一連和數十甚至數百人握手後,他們的手早就因為失去血色而顯得蒼白,由此可以看出他們與人握手是多麼地用力。

一個人若是被人用力地握手,自己就會很自然地用力握回去,這是從心理學的立場來看。握手看起來隻是手與手的交流,但事實上卻是一種心與心的交流。因此用力握手給人一種強大的印象,也可以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熱情和意念。

實際上,用力握手,可以給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反之,如果對方用力地握我們的手,我們也會不由得就用力地握回去,以顯示自己的強大。

一股強大壓力會被人用力一握而感受到!使人難忘的那種強烈的感受,常會被第一次見麵的人用力一握而感受到的。

2.不要把整張椅子坐滿

如果一個人把自己身體深深地靠入沙發中,而且還把上半身也深深地陷入沙發中,聽你很認真的講解某事,你會有怎樣的感受呢?如果對方是你的上司,那還沒話說;如果是你的同事,你也許就會對他說:“你能不能認真地聽我說。”這是因為將身體深深地陷入沙發的姿勢,在別人的眼中,看起來往往就是一種不認真的態度,給人的印象更為惡劣的是連上半身都深深陷入沙發中的姿勢。

要給人的印象更好,隻需利用椅麵的前三分之一部分來坐。尤其是采用這種坐姿時,身體的上半身會自然地向前傾,可讓對方產生聚精會神的感受,所以會給對方做事積極的印象!好好利用這一效果,可以給對方留下好印象,也可以有效地表現自我。

3.隨聽隨記

如果你講演,在演講時,你總會不知不覺中對一些拿著筆記本邊聽邊記的聽眾產生好感。因為記筆記不但顯示了想將對方所說的話留在記憶中,還表示要留下一份記錄的積極態度。

好好利用這種態度,可以使對方感受到你的誠意,當然任何人都不會把沒用的話記下來。一般上司對你說話時,就是感覺再無聊的話你也要聽,此時若能用記筆記的方式,不但可以給上司留下好印象,還能消除無聊感。

當然,無論在任何方麵,細節的東西都應該注意得到,使別人感到他的尊嚴你不應該拋到腦後,畢竟,你也希望別人尊重你,而你不去尊重別人,別人會尊重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