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危機意識,這個國家遲早要滅亡;一個企業如果沒有危機意識,遲早會垮掉關門;一個人如果沒有危機意識,必會遭遇到不可預測的失敗。也許你會說,你命好運氣又好,根本不必擔心明天會如何,也不必擔心有什麼順境與逆境之分,因為你自以為能夠“逢凶化吉”。你如果真能夠這樣的話,那可真是令人難以想象,但問題的關鍵是,你真的能用命好運氣好解決一切難題嗎?也許你會說未來是不可預測的,“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既然如此,何妨一切都隨緣,又為什麼要有危機意識呢?
沒錯,未來是不可預測的,而人也不是時時走好運的,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要有一種危機意識,在心理及實際行為上都要有所準備,好應付突如其來的變化。如果沒有準備,不要談應變,光是心理受到的打擊就會讓你手足無措。有危機意識,或許不能把問題徹底消滅,但卻可以把損失降低,為自己留得退路。
伊索寓言裏有一則這樣的故事:
有一隻野豬在樹幹上磨它的牙齒,一隻狐狸見到了,問他為什麼不躺下來休息享樂,而且現在也沒有看到獵人和獵狗。野豬回答道:“等到獵人和獵狗出現時再來磨牙齒,一切已經來不及了。”顯然,這隻野豬就是具有危機意識。
那麼,一個人應該如何把危機意識落實到具體的日常生活中呢?這可以分成兩個方麵來談:
首先,應該落實在心理上,也就是心理要隨時有接受、應付突發事件的準備,這是一種心理建設。心理有所準備,在遇到挫折時便不會慌了手腳。其次,要在生活中、工作上和人際關係方麵有以下的認識和準備:人有旦夕禍福,如果有意外情況的發生,要想到如何才能解決困難?要想到以後的日子怎麼過?世界上沒有永久不變的事情,萬一失手了怎麼辦?萬一自己的身體健康出了問題,又該如何辦呢?
其實,你所想到的“萬一”並不僅僅隻是所列的這幾個方麵,所有的事情你都要有“萬一怎麼辦”的危機意識,並且要做到未雨綢繆,預先做好充分的準備。尤其關乎前程與一家人生活的事業,更應該有危機意識,隨時把“萬一”握在手心裏。隻要心理有所準備了,你自然就不會太高枕無憂了。人最怕的就是過上安逸的日子,那樣很容易讓人變得毫無鬥誌。曾有這樣一個人,整整10年都在過著平靜無瀾的生活,如今工作無進展,前進或後退都沒選擇,更讓人痛心的是他已經不再年輕,可他又不情願這樣淪為被別人瞧不起的小角色。後來呢?他還是隻能扮演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色。這正是“死於安樂”的最好例子。所以,不如從現在開始,就做最好的準備,以防擔心的“萬一”真的會如實地發生在我們的身邊。
逆境中成就事業
英國的偉大詩人彌爾頓失明後完成了自己最傑出的詩作;德國的偉大音樂家貝多芬,在聽力喪失以後創作了自己最傑出的樂章;世界級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用苦難的琴弦把天才演奏到了極致。有“世界文化史上三大怪傑”之稱三個奇人,居然一個是瞎子,一個是聾子,一個是啞巴!他們之所以有那樣的成就,就因為他們有一顆平常心,處於逆境而不屈服。科學家貝佛裏奇說過:“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處於逆境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壓力,甚至肉體上的痛苦,都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興奮劑。”其實,“殘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夠正視現實。
命運向來都是公正的,不要感歎時運多舛。在這方麵失去了,就會在那方麵得到補償。當你感到遺憾失去的同時,可能有另一種意想不到的收獲。但是,前提是你必須有正視現實,改變現實的毅力與勇氣。
就像一位成功者豪邁地宣稱:苦難猶如一條狗,在生活中,它不經意就向我們撲來。若我們畏懼、躲避,它便會凶殘地追著我們不放;若我們直起身子,揮舞著拳頭對它進行大聲喝叱,那麼它就會夾著尾巴灰溜溜地逃走。隻要你擁有對生命的熱愛,苦難就永遠並且隻能是一條夾著尾巴的狗!
生命是流動的,是一個循環的過程。好事變成壞事、壞事變成好事的情況是司空見慣的。有時,厄運也可能是一種幸運,是一種非常難得的契機,因為它把你推到了必須選擇去走另一條路的地方,並且在你一旦踏上了此路時,成功極有可能向你招手了。
就像麥吉,耶魯大學戲劇學院畢業的美男子。他23歲時由於車禍失去了左腿,此後,他依靠一條腿精彩地生活,成為全世界跑得最快的獨腿長跑運動員;在30歲時,厄運再一次降臨,他遭遇生命中第二次車禍,從醫院出來時,他已徹底絕望——一個癱瘓的男人還能做什麼呢?
於是,麥吉開始吸毒,醉生夢死,可是這不能拯救他。在一個寂靜的晚上,痛苦的麥吉坐著輪椅到了阿裏道,望著眼前寬闊的公路,他突然想起自己曾在這裏跑過馬拉鬆。前路還遠,生命還非常長,難道自己就這麼將自己放逐嗎?不!他清醒了:“四肢癱瘓是不能改變的事實,我隻能選擇好好活下去!我才33歲,還有很多希望。”
麥吉堅定了意誌,開始了下一步人生。如今,他正在攻讀神學博士學位,而且一直幫助困苦的人解除種種心理問題,以樂觀的笑容,將溫暖與光明送至那些逆境中的人們。他用僅有的三根弦演奏人生的最美樂章。就算日後再遇到什麼磨難,他也會扶搖直上,不會有任何逆境挫敗他前進的步伐,從而成就他輝煌的人生。
芸芸眾生中,最大的失敗者往往是那些天生的幸運兒,那些出身富裕、衣食無憂的孩子。因為,優越的生活和百依百順的父母,使他們形成這樣一個意識:世界是為他們造的。稍有事情不順心,他們就抱怨、仇恨,或者出走,或者犯罪,甚至選擇最極端的方式——自殺,放棄整個世界。就像隻因為弦出了點問題,有些磨損,拉出的音不是那麼和諧,他們便馬上認為自己的小提琴毀了。我們不能責怪那些被寵壞的孩子,太優越的環境讓他們連動手剝水果皮的能力都喪失了。命運給他們的是一隻芬芳四溢的橙子,但是他們連皮都不屑剝開,於是他們咬到的隻是橙子皮,又苦又澀。
但令人奇怪的是,見諸報端的很少有看到貧困的孩子因為青春期的叛逆,和一些小小的瑣事離家出走的例子。因為,這些生活環境不太好的孩子,知道怎樣贏取一切,根本沒有時間抱怨和歇斯底裏。命運給他們的是一隻樣子好醜的檸檬,而且裏麵全是酸的。他們樂觀地說:“沒關係!我會把它做成檸檬水,在裏麵加些蜂蜜,味會更美。”
所以,幸福是一種勝利,一種即使在三根弦上也能演奏出美妙樂曲的勝利。無論如何也要在逆境中奮勇向前,那樣才可以突破逆境繼而成就自己的人生。
生命中,沒有一個人命中注定會永遠失敗!也沒有一個人命裏注定要過一帆風順的生活!機會是要靠自己去探索尋求,去把握選擇,去牢牢地抓住。
我們不是為失敗才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我們的血管裏也沒有失敗的血液在流動。生活中,不要聽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的牢騷,這是可怕的瘟疫,不要被它傳染。
為了成功,堅持不懈。你須牢牢記住這個古老的成功法則: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堅持下去,因為每一次的失敗都會增加再一次成功的機會。此次的拒絕便是下一次的讚同,此次的眉頭一皺便是下一次舒展的笑容。現在的不幸,常常預示著日後的好運。你要嚐試,嚐試,再嚐試,像水手一樣,乘風破浪,這樣,成功離我們就不會太遙遠。
律己的原則是“嚴”
清代張潮在《幽夢影》中的一句名言:“律己宣帶秋風,處事宜帶春風”,他用“秋風”、“春風”的比喻,勸告人們要嚴己寬人。嚴以律己,就是嚴格要求自己,自覺克製自己。這是加強自我修養、攀登道德製高點的必經之路。
律己的原則是“嚴”。隻要做到這點,亦非易事,要從多方麵加強修養。
1.要以細節律身
這就是說,要在思想、工作、學習、生活的細節處嚴格地要求自己。大凡仁人賢士,均循此道修身。
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期間,不取百姓一錢一物,政聲頗好。當他離開杭州,回憶往事時,發現自己做了一件錯事,即在遊天竺山時帶回了兩片山石。他想,要是遊客都這麼做,長此下去,那天竺山不就“山將不山”了麼!他感到對不起杭州,便寫了首《韻語秋陽》自省詩,詩雲,“三年為刺史,飲水複食葉,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他覺得,取這“兩片石”。就像侵吞了不義“行金”,有傷自己的“清白”。
自居易這種嚴以律己、細節律身的精神,著實值得我們可敬、可學。
2.要以公律心
在我國曆史上,以公律心的人物還有很多。
元代政治家耶律楚材身居相位。但他為官廉潔,嚴於律己。有人勸他多提拔自己的親朋好友,他回答道:時待宗親應以金帛相助,不能擅自予以職權而違背法則。在他當政時期,從未用過一個親朋好友。他雖當了30餘年丞相,家中卻一貧如洗。他去世後,安葬在北京玉泉山麓。直到清代,乾隆皇帝考慮到他的功繢,下令修繕其墓,供後人景仰。
這一曆史故事說明,耶律楚材之所以為後代所流傳,主要原因是他能以公律心。同時也告訴我們,以公律心、以公克私是嚴於律己的關鍵。
3.要以理律己
古人教育我們,要“以理律己,以情恕人”。“理”可以講出許多條,最重要的是六個字——“利國、利民、利他”。隻要是利國之事、利民之事、利他之事就能做,凡是誤國、誤民之事,凡是損人利己之事堅決不要做。但是,也不是一味過於苛求自己,成了一個謹小慎微的君子,這就活得太辛苦了。自寬自慰也是我們人生中的應有之意,它將讓人生氣勃勃地投入美好的新生活中去。
一個嚴於律己的人,常常是嚴予解剖自己的人。我國從春秋戰國至今,很多的誌士仁人都以“克己”、“責己”、“律己”、“正己”作為修身的要點。並以自己的體會留下了很多令人深思的古訓,例如“責己要厚,責人要薄”、“歸咎於身,刻己自責”、“責己重而責人輕”、“持己當無過中求有過”、“以責人之心責己”等等。我們要從這些古訓中汲取知識,為我們所利用。特別是當出現問題或發生矛盾時,自己要在主觀方麵多找缺點,不要強詞奪理,推諉客觀。要是責任在自己,就要敢於承擔。
良好的道德品質之一:嚴以律己。要是每個人在道德修養上都能做到自律,就更有助於全民族良好社會風氣的建立和道德水準的提高。
麵對厄運有勇氣
要是你真的是跌入你所可能跌入的最深的穀底,這樣表示你不能夠再跌得更深了,在這種狀況下,你還算是幸運的。在你所處的地方,你隻有一個方向能走,就是往上爬。你的情況十分鼓舞人心。不過你要知道,不要持有“我現在所處情況是沒有人曾經有過”這種態度,因為這種情況是不存在的。
你一定要記住,有人已經克服了種種可能的困難,以至於包括你現在所處的困境在內。雖然你感覺全然無望,也許這種困境對所有的人都很難熬,可是有人就找到了出路,你也可以找到向上的、超越的、可以通過的路。
美國著名的商品零售高手弗蘭克·伍爾沃斯於1879年開辦了美國第一家零售店。沒經商以前,他的生活非常貧困,無論怎麼努力,也很難改變困窘的狀況。
於是,他離開農場,為謀求一份店員的工作,沿著鎮裏的店鋪挨家訪問,然而。因為他沒有銷售經驗,沒人樂意雇用他。
後來,他來到一家小副食店,由於沒有經驗,老板僅僅答應給他提供食宿,但沒有薪水。再後來,他到了一家布料店,老板同樣認為他沒有經驗,不讓他接待客人,而是讓他大清早到店裏升爐火,然後擦窗子、送貨,而且半年內沒有領薪水。他說,在農場工作了10年,自己才存得了50美元,這些錢僅僅能維持3個月的生活費,請老板至少從第四個月開始,付我日薪50美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