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變通:隨機應變,順乎潮流(2 / 3)

一條路走到底,不是明智之舉。謀取勝局者都有一個特長:隨機應變,巧中取勝。曾國藩一生經過三次大調整,不停地變化謀取勝局的招術,故最終獲得勝利。所以我們也要學習曾國藩的明智之舉!

打破同上司的僵局

日常工作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上司,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得罪”上司都不是件好事!因此,隻要你沒想調離或辭職,就不能讓事情陷入僵局!

一旦與上司陷入尷尬的關係,就要學會去打破,以免造成更大的麻煩。另外,與上司之間出現尷尬局麵也不用過於緊張。談一談雙方都感興趣的話題,開一個恰到好處的玩笑等,都是打破僵局的好方法。有下麵兩個故事:

1.不因討厭上司而產生尷尬

王衝,編程員,26歲:我和上司經常出現尷尬的場麵。我們的尷尬並不是因為工作能力,而是我們的脾氣和性格決定的。我不認同他的有些決定,我不知道怎樣才能與他相處好!

有一次,上司和我聊天,他說:“昨天和一個女人一起吃飯,吃得好好的,聊得好好的,最後該買單了,女人一點買單的意思也沒有。作為一名領導,買單的錢還是有的,但是最起碼的禮貌謙讓也得有呀!怎麼著也應該表示一下吧?”

我聽後很不認同他的觀點,首先我是一個很男子主義的人,如果我和女士一起吃飯,就會親自買單!因此,我對上司說:“既然您願意買單,人家不是成全了你嗎?”上司聽後,臉色很難看,我知道我們又陷入了尷尬之中。

因此,與個性不合的上司在一起聊天時,要盡可能避談個人事情。同時,不要和這樣的上司有頻繁的交往。

2.巧言避免將要出現的尷尬局麵

林雲,26歲,業務骨幹:我為人真誠,從不撒謊。但我的第一個工作竟是因為不會撒謊而被迫離開的。

我做的是業務。一天,我跟著上司一起去談一筆大生意。出發前,上司叮囑我說:“到了現場後,一定要看我的眼神行事,我若向下看,你就說是的,我若向上看,你就說不是。”

我到現場才發現,原來上司帶我來隻是找一個見機行事的助手而已。因為在這麼多同行麵前,很多時候在有些事情上是要撒謊的,如果直接對別人說不能告訴他,好像就很生分了。但是我當時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從開始到結束輪到我說話的時候,我都感到非常尷尬,說了半天也不知道自己表達了什麼。

從那以後,上司就對我疏遠了,背地裏跟其他同事說:“作為一名業務員,連最基本語言表達都不會,這樣怎麼能做好業務呢?”

於是,我選擇辭職了,來到了新的單位。很快,我遇到了相同的經曆,上司同樣要帶我參加一個會議。總結上次的經驗,我主動地向上司說:“我不會撒謊,撒謊的時候我會非常地不自然,如果會議上有需要我配合的地方,請領導還是考慮其他的同事吧。”

上司拍拍我的肩膀笑了,他明白我的意思,而我也擺脫了和上司之間出現的尷尬場麵。

專家認為:現代職場中,為公司或上司利益而撒謊的個案越來越多。假使上司真地暗示你必須為他或公司撒謊,你該怎麼辦?明智的做法是視情況而定,掌握分寸。如果情況非常嚴重,不妨主動捅破窗戶紙,為自己贏得一個掌握主動的機會。你可反詰一句:“您是要我為您撒謊嗎?”聰明的上司聽到這種反應一定會重新考慮合適的人選。這樣,就會打破雙方陷入尷尬局麵的結局了。

專家提醒:一旦和上司之間的關係出現僵局,不要寄托於他人的幫助,也不要寄托於上司的諒解,而要主動出擊,挽回局麵。

通常來說,無論什麼原因使你們的關係陷入僵局,你都會想著向上司解釋清楚。如果失誤在於自己,很多人都懂得向上司道歉;但是如果是上司失誤呢?

如果是上司的原因,在平時空閑時,以婉轉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與對方溝通,你也可以說自己的一時衝動或是方式欠佳等原因,無傷大雅地請求上司要求寬宏,這樣既可達到相互溝通的目的,又可以為其提供一個體麵的台階下,有益於與上司之間恢複良好關係。

此外,利用一些輕鬆的場合向你的上司表示尊重和敬意。即使是開明的上司也很注重自己的權威,都希望得到下屬的尊重,所以一旦你與上司發生了衝突,最好忘掉不愉快,你不妨在一些比較輕鬆的場合,例如聯誼活動、會餐等,向上司問個好,敬個酒,表示你對對方的尊重,上司自會記在心裏,淡化和排除對你的敵意,也同時向上司展示了你的修養與風度。

遇事不鑽牛角尖

很多時候,我們與成功失之交臂是因為我們太早放棄,事先把結果想像得太單純,遇事時總是鑽牛角尖,在沒有辦法解決時更不會去懂得變通。兩隻眼睛緊緊盯住成功的招牌,總是覺得它應該是閃著耀眼的光亮,但事實上,有時成功隻是一團“不起眼的汙跡”而已,也正是我們所夢寐以求的美好。

生活中,我們要懂得變通,在山窮水盡的時候,學會轉換一下思維方式,說不定就會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而且,變通能讓我們少一些鬱悶,多一些開心,讓我們少一些煩惱,多一些幸福。遇事不鑽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而且,你還可能發現,通往成功的道路其實還有很多條。

瑪麗於1867年生於波蘭首都華沙。父親是中學的數學和物理教員,母親當過小學校長。瑪麗從小就愛好科學,父親房間裏放著的物理儀器、礦物標本等,都是她的興趣所在。

二十多歲時,瑪麗帶著積蓄下來的錢,一個人來到法國,進入巴黎大學理學院讀書。

在巴黎求學的四年時間裏,她以非同凡響的毅力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過著一種貧寒卻高尚的生活。漫長的冬季,寒冷讓住在頂層閣樓中的瑪麗無法入睡,她便取出所有的衣服穿在身上或蓋在被子上,有時甚至把椅子拉過來,壓在被子上取暖。對科學知識無止境的追求使她忘卻了物質上的困窘,就像一種神奇的力量驅使著她,不知疲倦,不知勞苦,永不停歇,勇往直前地遨遊在科學的海洋裏。

為了自己的理想,她放棄了一般年輕女子應有的快樂享受,寧願過著與世隔絕、枯燥乏味的生活,在她頭腦中的除了學習,就是工作。她對自己的要求始終很高,她不滿足自己隻是一個物理學碩士的學位,她還要努力爭取獲得數學碩士學位,她不斷鞭策自己、鼓勵自己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奮勇向前。就是這種堅忍不拔、永遠進取的頑強精神,使得她在科學領域裏逐漸顯露頭角,並且最終成為一顆耀眼的明星。

1895年,瑪麗和居裏結婚。從此以後,人們都開始稱瑪麗為居裏夫人。後來,在世界上他們第一次發現並提取了放射性元素鐳。由於居裏夫人隻是理論上推測卻無法證明新元素鐳,所以巴黎大學的董事會拒絕為她提供她所需要的實驗室、實驗設備和助理員,她的工作條件非常艱苦,設備也相當簡陋,隻能在校內一個無人使用的四麵透風漏雨的破舊大棚子裏進行實驗。在提取和尋找鐳的過程中,居裏夫人往往在她的“實驗室”裏搬成袋子的瀝青礦渣,把它們倒在一口大鐵鍋裏,用粗棍子攪拌。

她就在這樣惡劣的工作環境中工作了四年,最初兩年是粗笨的化工廠活兒,不斷的溶解分離,最後兩年便是分離鐳了。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的辛苦工作,使8噸小山一樣的礦渣到最後隻剩下小器皿中的一點點液體,再過一會兒就會結晶成一小塊晶體,那就是新元素——鐳!

當她抑製住激烈跳動的心滿懷希望看那隻小玻璃器皿中時,她看到自己4年的汗水和8噸的瀝青礦渣到最後的結果隻是一團汙跡!換了是別人,也許會很生氣,大發火,把那個小器皿連同裏麵的汙跡摔得粉碎!但是居裏夫人卻沒這麼做,也幸虧沒有。當居裏夫人疲倦地回到家,晚上,當她躺在床上時心裏還在想著那團汙跡,思索著要找出失敗的原因:“如果我知道為什麼失敗,我就不會對失敗太在意了。為什麼隻是一團汙跡,而不是一小塊白色或無色晶體呢?因為,那才是我們想要的鐳。”居裏夫人自言自語著。突然,她眼睛一亮:也許鐳就是那個樣子,不像預測的那樣是一團晶體。

他們趕忙返回實驗室,還沒開門,居裏夫人就從門縫裏看到了她偉大的“發現”:器皿裏原來不起眼的那團汙跡,此時在黑夜中卻閃閃發光。這就是具有極強放射性的新被發現的元素——鐳!

瑪麗發現了鐳,從上麵的故事我們可以知道不鑽牛角尖是她成功的秘訣之一。有這麼一則腦筋急轉彎:“一個人要進屋子,但那門怎麼拉也拉不開,為什麼呢?”答案是:由於那扇門是要推開的。生活中我們有時會犯一些諸如隻知拉門進屋,不知推門的低級錯誤。就是因為遇事的時候,我們常常不會變通,愛鑽牛角尖。有時周圍環境變了,但我們卻仍然固執一端,認死理兒,鑽牛角尖,結果就會貽笑大方。

這個腦筋急轉彎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遇事要想懂得變通,換種方式去解決問題,不要鑽牛角尖。

刻舟求劍,就是一種刻板的,不知變通的思維方式。但有時候我們的思想就像那把劍,大船就好比周圍環境,環境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而我們卻還在那裏原地不動,沒有作出相應的改變;這樣,做什麼事都是徒勞無功的,這就是我們生活中常犯的刻舟求劍的錯誤。

俗話說:“變則通,通則久。”隻要我們學會了變通,許多事情都能變不可能為可能,都能變壞事為好事,關鍵問題都在於求“變”隻要我們懂得變通,前途也許就會柳暗花明。

何時何地都不要一直鑽牛角尖,因為我們可以從換一個角度去考慮問題。例如,在競爭中,幽默達觀的心態就遠比名次和獎品更為可貴。拿得起也放的下的人,才是能夠做大事的人。

多藏一個心眼

心眼的原意是沒有屬性的,因為它服務於不同性格傾向或不同目的的人,使心眼的所及之處無一例外地都產生了屬性效應。多藏一個心眼,思維就會與眾不同,就會產生奇思妙想,在事物的細微之處,把潛藏在一般生活中千載難逢的機會,瞬間抓在手中。

當然,多個心眼並不是多個小心眼。那種趁人不備,趁火打劫的小人的心眼,應該越少越好,最好沒有。心眼用在好處就叫機智謀略,用在壞處就叫陰謀詭計。

成為勢不兩立的對手的成吉思汗同劄木合分道揚鑣後,成吉思汗非常清楚,雙方勢力懸殊,自己不能以力取勝,為了達到戰場的主動權,他就主動撤退。撤到斡難河與客魯連河兩河狹窄之處的哲列捏時,準備同敵人決戰,可是等了3天,也不見敵人前來。派出遊騎偵察,才知敵人已經退走。於是成吉思汗回頭整頓自己的隊伍,撫慰傷員,有不少部落先後來投靠自己。雖然,成吉思汗沒有取得勝利,但是卻增加了不少部眾,大喜過望,也在斡難河畔的樹林中,舉行宴會慰勞大家。

宴席上,成吉思汗由於小事,和主兒乞部發生了不愉快的事件,主兒乞部的部長撒察兒別乞及他弟弟泰出,盡管一再向成吉思汗認錯道歉,暗中卻懷恨在心,宴會之後,就將成吉思汗怎樣驕傲,怎樣盛氣淩人,怎樣不講道理,胡作非為,實非帝王之相等等,到處宣揚,由此報複成吉思汗。

各部落的人,知道成吉思汗早年以前射死自己的異母兄弟別克帖兒,現在表現得誌驕氣盛,覺得他也是一個胸無大誌之人。而且主兒乞部也是合不勒汗長子的後人,成吉思汗的孛兒隻斤部落,是合不勒汗的次子之後,所以大家認為,兩個兄弟的部落,都不能和好相處,又怎能與其它各部落和好相處呢?因此大家逐漸認為,以前所傳說的成吉思汗才德如何,都是假的。因此很多想前來投奔的部落,都中途改變主意,就希望劄木合能夠改過向善,他們就去擁護劄木合為汗。

成吉思汗明白到事情真相之後,知道是因為自己的驕傲導致的。就和別勒古台、博爾術、者勒蔑、忽必來、速不台等人商議。一些人主張立即攻打主兒乞部,以除去禍根。別勒古台則不同意,他說:“我們正準備幹大事,怎能對小事不加忍耐,而挑起宗族之間的不睦?應該是自行修德,以感化主兒乞部,使之能夠回到身邊來。”成吉思汗認為有道理,就聽從了別勒古台的說法,暫時擱置,試圖用各種方式,將主兒乞部帶回來。

當成吉思汗利用反間計挑起金國和塔塔兒人的戰爭時,馬上到蒙古各部去召集,說塔塔兒人是我們的世仇,殺害祖先的大仇一定要報,便派使者到蒙古各部中宣揚說:“金國命令各部隨軍征討叛逆的塔塔兒部,是報複祖宗大仇的好機會,我們應當全力從征!”他認為利用給祖先複仇的口號,可以重新喚起蒙古部落的向心力,主兒乞部也會應召而來,所以,雙方就又能重歸於好了。

成吉思汗領地之北是主兒乞部的領地,自從和成吉思汗失和之後,不常來往,此次征兵為祖宗報仇,不敢抗命,可是懼怕成吉思汗在戰鬥指揮中,加之以罪,遲遲不肯行動。成吉思汗為了使之必來,再次派使者前往勸告說:“在前塔塔兒將我們祖宗殺害的怨仇,沒有得報。如今金國派完顏襄丞相前來剿滅塔塔兒部,我們應趁此機會,去夾攻他。你們主兒乞部是蒙古名箭手聚集的部族,為祖宗報仇,應當出大力,所以我一定要等到你們前來助戰。”主兒乞部首領最終也未前來。成吉思汗等了六天,見主兒乞部竟然放棄為祖先複仇的大好時機不來,立刻明白,他擔心主兒乞部會利用他出擊時在他後方發動叛變,防人之心不可無,於是他想出一個計策,留下少數老弱殘兵看守營地,率領整個部族,幫助金人夾攻塔塔兒部。

這次戰役,差不多使強大的塔塔兒部落全軍覆沒,完顏襄由於成吉思汗立下大功,冊封他為招討使。之後,成吉思汗便成為金國的命官,也對於他以後借用金國天子之詔命令蒙古部落,更為有利。

當成吉思汗圍攻塔塔兒部最後的這個圍寨之時,看到此寨雖然死守,但必定會攻破,不需所有部隊都在此硬攻,而塔塔兒部其他的潰兵,也有王罕前去追趕。他將目光投向了下一個打擊目標。成吉思汗判斷,主兒乞部一定會趁此機會舉兵反叛。因此盡量抽調主力,連夜沿奎屯河南岸西行,各軍成分進合擊之勢,期望一舉殲滅主兒乞部。

主兒乞部首領撒察兒別乞和他弟弟泰出,還不知成吉思汗已設下圈套,在聽說成吉思汗正率軍攻打塔塔兒部的圍寨之時,認為有機可乘,就出動全部的兵馬,連夜趕路,突襲成吉思汗的老窩。然而,攻破這座營寨之後,才發現那隻是一座空寨,所留老弱隻有60人,撒察兒別乞一氣之下,殺死其中的10個人,卻將餘下的50人全部剝光衣服,讓他們報告成吉思汗。萬萬沒有想到,這50人還沒有出營寨,成吉思汗的部隊便由四麵八方攻進寨來。

主兒乞部的人,都沒有想到會有這種情況,覺得成吉思汗的人馬是從天而降,一時都嚇得目瞪口呆,怎能還有鬥誌還手搏殺,結果全部被成吉思汗俘虜,僅有主兒乞部首領撒察兒別乞和他弟弟泰出,慌亂中各奪得一馬,拚命衝出寨外,向北逃去。成吉思汗見他二人逃出,派出精兵快馬,跟著他們的足跡緊緊追趕,於是將這二人活捉,押回營寨。

成吉思汗叫人把撒察兒別乞、泰出帶到自己麵前,曆數他們兄弟二人的罪過說:“以前在斡難河林邊宴席上,你的人將廚師打了,而且還將別勒古台肩部砍傷,我看在兄弟份上,都不深究,隻求和平相處。可你們卻一直不想同我和好,這次為祖宗報仇,你們都是蒙古祖先的子孫,應該出力,但你們卻忘掉祖仇,等了六天也不來。不去報仇也罷,你們卻依附仇家,幫助仇家,來把本家當做仇人。當日你們推選我為汗時,都是怎麼說的?如今應該實踐你們自己當初的誓言吧!”撒察兒別乞二人羞愧難容,引頸受戮。成吉思汗把主兒乞部的人分給了諸位將領。

成吉思汗多藏了一個心眼,簡直是舉手之勞,就消滅了一個強大的敵人,堅固了自己的實力,肯定是用變的高手。

變就是一種計謀,成吉思汗從不算計人起家,但卻是靠善於用變起家的。他的變簡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國外的資深研究專家歸納成吉思汗的成功秘訣,隻提出了兩個字:詭計。成吉思汗的變,奇在活學活用,百變靈通,隻好聽任他擺布叫對手始終摸不著頭腦。

所以,好的心眼是善眼,是明眼,是創造無限機會之眼!隻要是好心眼,多多益善!出門在外,多留個心眼,社交處世,多長個心眼,危機時刻,多蹦個心眼,因為有心眼才能不斷獲取信息,有心眼才有洞察力,有心眼才有創造力,多藏一個心眼,就多了十倍成功的機會!

不妨靈活變通一下

《易經》有雲:“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一意孤行,明知不可為而為,費盡辛苦,卻一點效果沒有,這個世界上沒有那種“隻注重過程,不注重結果”的人。既然沒有什麼結果,那還是及早變通為妙,不會變通者必然死路一條。

如果你在事業上屬於“明知不可為而為”的那類人,那你最好“放下屠刀,回頭是岸”。司馬光砸缸的事例,實際上就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變通的一種具體的應用。因為正常的救人方法達不到目的,走下去隻能看著人白白送命,這種情況下你就需要看看還有沒有其他辦法。

有這麼一則故事:

約翰是一個熱愛生活、敢於冒險、精力充沛的小夥子,別人常常羨慕和讚揚他的膽量。

但約翰剛開始並不是這樣,而是經過一個新的自我認定後才成為現在這樣一個常常被讚揚的人。小時候,約翰經常被小夥伴們恥笑為膽小鬼,不敢做任何事情,隻要是可能受傷的活動他一概不敢參與。為了改掉自己膽小的毛病,他參加了幾次可以發揮潛能的研討會,然後又體驗了一些新的運動,並從這些新的運動經曆中得知,其實有很多冒險活動,自己都可以完成,隻是需要改變一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