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賭博:中國黃頁(2 / 3)

一連幾天過去了,可是馬雲沒有接到深圳那幾個生意人的答複。馬雲坐不住了,他不知道深圳方麵到底出了什麼狀況。有一天,馬雲突然收到消息:深圳那幾個生意人已經成立了一家與中國黃頁極為類似的商業網站,並召開了隆重的新聞發布會。

這個消息對馬雲來說猶如晴天霹靂。馬雲做夢也想不到,自己剛剛擺脫了“騙子”的罪名,卻遇到了真正的騙子。這件事讓馬雲感悟頗多,同時讓他的中國黃頁也備受打擊。在這種打壓下,馬雲選擇了堅持到底。

成功之路總是艱難的,一路上總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挫折與坎坷,隻有排除萬難走下去才有成功的機會,而因為害怕挫折,早早放棄的人,注定看不到成功的影子。牛頓說過:“勝利者往往是從堅持最後5分鍾的時間中得來的成功。”

果然,到了1996年的時候中國黃頁發展得已經相當不錯了,也給馬雲帶來了一定的知名度。

馬雲的黃頁雖然有了起色,但因為技術方麵的不成熟,他還無法擺脫對美國公司的依賴。在不久之後,馬雲收到一份簡曆,他叫這個投簡曆的人來麵試,麵試結果還比較滿意,馬雲讓他試著研究網頁設計。本來馬雲隻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但沒想到一個星期之後,這個人真的做出了一個網頁,這個人就是李琪,後來在阿裏巴巴擔任過首席運營官。

看到這個網頁,雖然挺簡陋,也不美觀,但馬雲還是高興壞了,畢竟能夠自己做網頁,這樣就不用和美國公司合作了。過了一段時間,馬雲便解除了與美國公司的合作。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出於費用上的考慮,那時候每做成一個網頁,美國公司就要收60%的錢,如果自己能夠做網頁,這麼大的一筆錢就能省下來。

雖然能將賺來的錢都放進自己的腰包,可麵對越來越嚴峻的市場環境,馬雲決定北上去尋找更大的發展機遇。1995年,馬雲帶了一些文章去了北京,找北京媒體的一些朋友發表,為中國黃頁造勢。

但那時的媒體並不是很活躍,對於新聞的靈敏度也不高,馬雲找了很多人,但帶去的文章沒發表幾篇。後來,馬雲的一位朋友給他介紹了《北京青年報》的一個司機,馬雲將文章交給那位司機,說不管這些文章發表在什麼媒體上都可以。沒過多久,《中國貿易報》的頭版便刊登出了其中一篇文章。

沒想到那位司機能夠有這樣的活動能力,更沒想到《中國貿易報》的主編能有這麼超前的眼光。馬雲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去找到那位主編,和他談了互聯網。那位主編雖然不懂,但他覺得互聯網非常神奇,他幫馬雲聯絡了一批媒體朋友,讓馬雲在媒體記者麵前做一個小型的演講。

冬天的北京風總是很大。就在北京很冷的一天,馬雲耗資3萬元在北京外經貿部隔壁的一個俱樂部請來了30多位記者編輯。

那一天可真把馬雲激動壞了,從來沒有見過那麼多的媒體朋友。馬雲給這些記者們講了兩個小時,談什麼是互聯網,談網絡有什麼好處。那些記者們雖然聽得懵懵懂懂卻也熱血沸騰,他們說:“好,我們開始宣傳互聯網。”

努力不會白費,馬雲對自己的演講非常自信,他期待著這次演講之後,媒體的報道會接踵而至。

不過,現實的情況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就在第二天,大家幾乎都收到了一個文件,上頭說不要宣傳互聯網。據說當時的一些工程院院士對網絡的前景不是很看好,說對當時的國情來說太先進了。

馬雲覺得這純粹是無稽之談,他覺得氣憤透頂,而他也已盡了很大的努力。頭一天被馬雲“洗腦”的媒體老總們,給馬雲出了新主意:“如果你能夠說服《人民日報》上網的話,我們就可以報道了。”

讓《人民日報》上網?誰有這麼大能力啊!這是一個似乎無法攻克的難題。但不服輸的馬雲並沒有因此而退縮,從不向困難低頭,永不退縮的他決定繼續堅持下去--要一直堅持到最後!

明末清初詩人申涵光說:“無事如有事時警惕,有事如無事時鎮定。”大仲馬在《基督山伯爵》中也有這樣一段話:“有些人很鎮定果敢,他們把危險看作一次決鬥中的敵手,他們計算它的動作,研究它的進攻,他們後退隻是為了喘一口氣,並不是表示怯懦。他們懂得一切於自己有利的地方,能一舉殺死敵人。”他們殊途同歸地說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要想成就一番事業首先應解決心態問題。

馬雲在自己的創業生涯中正印證了那句“無事如有事時警惕,有事如無事時鎮定”。在中國黃頁剛有些起色就受到來自各方的挑戰時,他沉著鎮定,選擇堅持。在麵臨危局時最能看出一個創業者的心態,馬雲在中國黃頁陷入危局時刻所表現出來的已是成熟的王者氣質。

搞定《人民日報》

成功之路可能並不平坦,而過於順利地獲得的東西常常不能給人帶來真正成功後的快樂。“自助者,天助之”,這是一種爭取成功的心態,它告訴我們,在順境中保持清醒、在逆境時保持鎮定,在成功前不氣餒、在成功後不驕傲。

就在1995年那年的冬天,馬雲開始行動了。再次來到北京的馬雲,言出必行。當然,此行隨同的還有那個來自深圳的中國黃頁技術人員--李琪。

在馬雲的記憶中,那一年的北京冬天格外寒冷。在李琪的記憶中也有這麼一句話讓他記憶猶新--馬雲說:“有一天我們要理直氣壯來到北京。”

經過周轉,馬雲經過朋友的引薦,終於與《人民日報》辦公室裏的一位行政人員結識了。這天晚上,當他們聊得很晚,也聊得正酣的時候,辦公室進來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本來想取個文件就走,但是看到同仁和一個長得“怪模怪樣”的人聊得熱火朝天,還時不時開懷大笑時,頓時也來了興致,主動湊過去打招呼:“那麼熱鬧啊,你們在聊什麼呢?”

雖然對方是個生麵孔,馬雲也沒給人家冷臉子,反而像主人似的,立馬熱情地迎上去,請他坐下,然後說道:“哦,我們正聊Internet呢。”

讓馬雲意想不到的是,此人一聽立刻來了精神:“Internet?那是個好東西啊,我也很有興趣,大家一起侃侃,相互學習?”

一看有人對自己說的話感興趣,馬雲頓時喜出望外。要知道在那時,人們都把他當“大騙子”、“大忽悠”看待,唯恐避之不及,而此時居然有人自動上門請教,他能不樂意麼?

於是,馬雲更熱情地招呼:“可以啊,坐下來一起交流交流!”就這樣,兩個人變成了三個人,不亦樂乎地聊互聯網聊了一個晚上。當然,主要是馬雲在說,其他兩個人聚精會神地聽。

離開之前,那人拍了拍馬雲的肩膀,說:“小夥子,以你對互聯網的深刻理解,足以給《人民日報》處級以上幹部上幾次課,給他們講講Internet這玩意!”

什麼,給《人民日報》的頭頭們上課?聽了這話,馬雲先是愣了一下,隨後那雙頗具靈氣的小眼睛狠狠地轉了兩圈,計上心來。待那人走後,他趕緊問:“剛才跟我們在一起‘神侃’的人是誰啊?”

答曰:“那是我們社未來發展局的穀家旺局長。”

話音甫落,馬雲欣喜若狂,大手一揮:“嘿,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這下有戲了!”

有些人整天抱怨自己生不逢時,沒有遇到好的機遇;有些人整天躊躇滿誌,卻希望坐等機遇到來,殊不知真正的強者應該為自己創造機遇。馬雲總是能夠在人生走到絕境時給自己創造機會,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強者。憑著他與穀家旺的奇緣,他真的給《人民日報》上了兩次課,而聽課的學生們還真是《人民日報》處級以上頭頭,內容就是講Internet這玩意兒。

那一次,發現自己所要宣揚的東西有了一幫很重要的聽眾後,馬雲更是激動,一上場,就情緒激昂地說:“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中國搭上的是末班車,錯過了就很難再有一次機會了。對處於劣勢的我們來說,進攻是最好的防守……”

演講結束後,一位領導走了過來,握著馬雲的手說:“你講得真好。我們明天就打報告給中央,讓《人民日報》上網。”

果然,《人民日報》上網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馬雲還接受了中央電視台的采訪。不過,這一切塵埃落定時,互聯網便開始熱了起來,網絡公司如雨後春筍,一夜之間散布在大街小巷,還有很多外資企業開始進入北京。麵對那麼多財力雄厚的大公司,馬雲知道自己在北京沒有機會了。

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馬雲隻好先撤回杭州,開始思考下一步的發展計劃。不論是有進展,還是受挫敗,馬雲向來處變不驚,他深知實現夢想不是嘴上說的那麼簡單,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要勇敢地走下去,不要抱怨。

就好像在一次演講中,馬雲慷慨激昂地說道:“有了一個理想之後,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給自己一個承諾,承諾自己要把這件事情做出來。很多創業者都在想這個條件不夠,那個條件也不具備。該怎麼辦?我覺得創業者最重要的是去創造條件,如果機會都成熟的話,一定輪不到我們。所以呢,一般大家都覺得這是個好機會,一般大家都覺得機會成熟的時候,我認為往往不是你的機會,你堅信這事情能夠做起來的時候,給自己一個承諾說我準備幹五年,我準備幹十年,幹二十年把它幹出來,我相信你就會走得很久。”

實現夢想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隻要自己能扛得住,堅持下去,就能夠在逆境中轉危為安。

跟大靠山鬧掰了

馬雲從北京回到杭州,中國黃頁也陷入了危機之中。自從互聯網行業不再神秘,越來越多進入公眾視野之後,中國黃頁便有了越來越多的競爭對手。

那時與馬雲競爭最激烈的當屬杭州電信。杭州電信從中國黃頁的成功中看見了互聯網市場的前景,於是開始全力搶占這塊市場。憑馬雲的個性,硬碰硬也沒什麼可怕的,他從小就是打著架長大的,什麼場麵沒見過呢!

然而,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競爭。當時的杭州電信擁有高達3個億的注冊資本,中國黃頁僅為10萬元人民幣;杭州電信有政府作後盾,有著強大的行政資源,而中國黃頁根本沒有“紅帽子”(國有或集體經濟)支撐,背後就一群以馬雲為首的小個體戶;杭州電信壟斷著整個杭州市的網絡技術平台,有足夠的寬帶資源和服務器,而當時的中國黃頁還隻能依靠海外(美國)的服務器係統。是的,按常理而言,人家杭州電信隨便動用一些資源,打一個噴嚏,馬雲不就得跟著咳嗽嗎?然而,有些事就是那麼奇怪。首輪較量,中國黃頁居然初戰告捷,杭州電信則節節敗退。但是,中國黃頁一時的取勝並不能化解公司麵臨的嚴重危機:資金匱乏,資源匱乏,信息匱乏。

馬雲心裏非常清楚自己的危險處境:身處杭州,黃頁要想完全擺脫杭州電信的陰影是不現實的,如果繼續鬥下去,黃頁最終隻能淪為“烈士”。這個道理很簡單,杭州就這麼大一個“廟”,容不下兩個“和尚”,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為了使自己付出了很多心血的中國黃頁能夠存活和發展下去,馬雲決定傍一個靠山--同杭州電信合作。1996年3月,中國黃頁將資產折合成60萬人民幣,占30%的股份;杭州電信投入資金140萬人民幣,占70%的股份。

馬雲與杭州電信的合作從一開始就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不久雙方合作就出了問題。雖然杭州電信也看好馬雲的中國黃頁,但卻急於做大賺錢;馬雲則認為,做互聯網公司猶如養孩子,不可能讓3歲小孩去掙錢!雙方相互之間爭來爭去,分歧很深,資本和權勢高的一方自然有更多的話語權,大家開始情緒激動地處事,然後中國黃頁的全體員工要辭職,最後馬雲也辭職了,整個事件甚至驚動了《人民日報》。辭職風潮後來雖然平息,但馬雲知道大勢已去,這個別人控股的黃頁已經不可久留!

那是1997年11月,桐廬的紅燈籠度假村喜氣洋洋,盛大的婚禮即將在這裏進行,原來是馬雲幾名同事的集體婚禮。

晚上舉辦晚宴,大夥兒聚在一起,共賀幾對新人。這是一個相當熱鬧的場麵,諸多同事一堂,暫時拋卻了平日裏的工作壓力,自然歡聲笑語不斷。隻是,熱鬧的酒宴隻進行到了一半,就被馬雲給“強行”打斷了。

馬雲站起身來給大家敬酒,一改和大家平常相處時滿麵春風的笑臉,而是一臉的嚴肅:“各位,經過再三考慮,我決定離開杭州,到京城去闖蕩一番……”熱鬧的酒宴瞬時靜了下來,大夥兒都被他這突如其來的決定驚呆了,麵麵相覷,不知所措。這是真的嗎?不是開玩笑?但看到馬雲那一臉的嚴肅,大家明白,這是真的!

除了帶給大夥兒這個不啻於重磅炸彈的消息之外,馬雲還宣布了自己北上的主要任務:為外經貿部開發網站。同時他還公布了將要和自己一起北上的6人名單(加上馬雲自己和夫人張瑛一共是8人)。他們是:孫彤宇、吳泳銘、盛一飛、麻長煒、樓文勝、謝世煌。

馬雲說完話後,每個人連喘氣都變得小心翼翼,整個會場死一般的沉寂,呼吸聲都依稀可聞。似乎大家都在等一個契機,以宣泄自己的離愁別緒。終於,有個女同事忍不住唏噓哭出聲來。隨後,整個場麵失控了,猶如多米諾骨牌倒下一樣,哭聲一片……

而性格倔強的馬雲並沒有流淚,也沒有被擊倒。“每次打擊,隻要你扛過來了,就會變得更加堅強。通常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所以我總是想明天肯定會倒黴,那麼明天真的打擊來了,我就不會害怕了。你除了重重地打擊我,還能怎麼樣?來吧,我都能扛得住。”馬雲事後如是說。

為了給兄弟們一個交代,一向不在乎金錢的馬雲把當時所擁有的中國黃頁的股份,全數送給了一起創業的員工,隻為讓他們好好在中國黃頁工作,為中國黃頁而努力。

中國黃頁可以說是馬雲在創業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盡管這一步最終失敗了,但這次失敗對於他來說何嚐不是一次好的經曆?這次失敗,不僅讓他更加深刻地認識了中國當時的環境,而且使他的心靈得到了一次風雨的曆練。從小就具有堅韌個性的馬雲果然在離開中國黃頁後不久,就開始重整旗鼓邁出了北上的步伐。

其實,成功就是一種積累,不管相信與否,這個最原始也最簡單的道理已經應驗在無數成功者的身上。隻有最有勇氣與毅力的人才能將成長中的失敗與痛苦積累起來,並把它們轉化成衝向成功的激情。

放手一搏闖京城

1997年底,被迫與中國黃頁揮淚作別的馬雲,帶領張瑛、孫彤字、吳泳銘、盛一飛、麻長煒、樓文勝、謝世煌,踏上北上的征程,正式加盟外經貿部下屬的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EDI)。當然,這些隻是先遣部隊的成員。再過不久,還會有另外一批人陸續加盟,他們是彭蕾、韓敏、蔣芳、戴珊和周悅紅。

最初馬雲帶著這些人“闖京城”的時候,雖然對未來充滿憧憬,但是不確定性也圍繞在他的左右。但是他還是決定放手一搏,在京城這個信息中心大幹一場,創建自己的大本營。因此,來到北京不久,他就把兒子接到北京上學。追隨馬雲的其他一幹人也抱著“壯士一去不複返”的決心。當時馬雲團隊中有兩對夫妻,除了馬雲和張瑛外,還有孫彤宇和彭蕾。孫彤宇夫婦當時很有希望得到單位分配的房子,但是他們還是毅然決然地放棄杭州的大好機會,追隨馬雲到北京,馬雲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當時,外經貿部要開發一個大內網和一個官方政府網站,而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則負責大內網項目的開發。對於大內網的開發,領導是這樣設想的:在全國範圍內鋪設光纖,在外經貿部下屬的各個分支機構分別設立接口網點,所有的網點互聯起來就構成了一個大內網。但是眼前有一個亟待解決的棘手問題:如何找到一個懂得經營互聯網的人來管理這個項目?這時他們想到了在杭州因為經營中國黃頁而名氣大震的馬雲。

為能夠挖到馬雲,外經貿部提供了優厚的條件,給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提供200萬元的啟動資金,並承諾給馬雲團隊30%的股份。

千裏迢迢、滿腔熱情來到京城打算大展宏圖的馬雲,根據自己做網站的經驗,認為領導的設想並不合理,並提出專業的建議。但是無奈,實權掌握在“外行”手中,馬雲最後隻好硬著頭皮按領導的說法做。這時馬雲團隊的威力漸漸顯現出來,雖然人手不多,但個個是精英,每個人都能獨當一麵。而且有幾個人已經在互聯網江湖摸爬滾打多年,因此做網站對他們來說是輕車熟路,很快就保質保量地完成了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