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雖然做好了,但是到了運營環節,問題出來了:政府的文件雖然下發下來了,但是下屬單位沒人買賬。因為這個大內網實際上有點像今天的“電子政務”係統,做好這項工作本來就是政府當仁不讓的職責,因此沒有哪家單位會為此買單。所以,像這樣的運營模式是行不通的。
馬雲對此當然是心知肚明,也早就預料到會有今天這個尷尬局麵的出現,怪隻怪領導不采納自己的意見。不過時至今日,追究責任已經沒有意義,解決問題才是王道。於是馬雲不斷遊說EDI高層擴大內網,改建互聯網。也許是馬雲的不斷遊說和“祥林嫂”式的嘮叨--“互聯網將改變中國”讓外經貿部的高層領導們動了心,也許是互聯網在中國的蒸蒸日上注定要給馬雲一個交代--1998年7月,經外經貿部高層批準,EDI成立了合資的國富通信息發展有限公司,馬雲出任總經理,並擁有合資公司的一定股份。
大內網對馬雲來說隻是小兒科,真正涉足互聯網江湖才是馬雲的誌向所在。因此成立國富通後,馬雲帶領團隊轉移陣地,開發了一個叫作“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的項目。
馬雲說:“在這之前,我隻是個杭州的小商人,這次為國家工作,我知道了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學會了從宏觀上思考問題,我不再是井底之蛙。”
經過那段“時不我與”的痛苦歲月,馬雲終於迎來大展宏圖的時刻。不可否認,馬雲組建的隊伍的確顯示出強大的力量。他創建的“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無論是從架構還是從實際的經營運作來看,在當時中國電子商務領域都算非常成功的一個項目,而且是中國政府首次組織的互聯網上的大型電子商務實踐。
縱觀這次闖蕩經曆,馬雲作為團隊的領頭雁確實付出了不少,也盡到了一隻領頭雁的責任。設想與客觀事實有出入有距離,馬雲盡全力去遊說領導層改變意見;事情出了狀況,他沒有去責怪誰,而是積極地去解決問題。這表明他是一個敢於承擔責任、有擔當的團隊領導。而這對於團隊建設尤其是對於凝聚團隊力量,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因為誰都不願意跟著大難臨頭隻顧自己飛的人做事。
北漂:苦並快樂著
滿懷雄心壯誌的馬雲帶領大家“殺氣騰騰”地來到京城,雖然是為“國家”辦事,但是大家一點也沒享受到特殊待遇。到了京城,馬雲率領全部將領下榻在外經貿部東郊潘家園的集體宿舍,分住在三套非常簡陋的房間裏。
開發網站的工作很累,需要經常加班。開始,馬雲根據每個人的專業和特長,做了基本分工:學廣告出身的孫彤宇,負責網站的建設、推廣、宣傳;吳泳銘和周悅紅負責技術;樓文勝負責策劃文案;謝世煌負責財務;張瑛和彭蕾負責行政和服務;其餘人都做網站編輯。這種按照個人特長進行的分工,基本上滿足了團隊成員人盡其才的心理需求,非常有利於團隊成員在具體的工作中,發揮個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不過這種分工並沒有嚴格踐行,因為當時麵臨的是“任務多,人手少”的困境,所以,有時候一個人幹幾個人的活,也有時幹完自己的再去幫同伴做。總之,大家從來不會計較誰幹得多或者誰幹得少。反正都是一個團隊,大家都團結一心為共同的目標而幹活。在這裏,馬雲擇人時的標準--擁有共同的價值觀起了重要作用,可以讓大家即便沒有馬雲的監督,也不會各自為政,而是時刻想著為團隊的發展,全力燃燒自己。
除了工作任務重、需要經常加班之外,大家還要忍受氣候的考驗。團隊中大部分都是來自氣候溫和、濕潤的江南水鄉的才子佳人,很難適應京城幹燥、粗獷的氣候環境,至於北風呼嘯、白雪飄飄那更是習以為常的事。尤其是幾位佳人,來北京一年多,皮膚也跟著變粗糙了,後來她們提起這段歲月都說自己起皺紋、“變老了”。
由於住宿的地方離辦公的地方比較遠,而且京城的交通狀況使人實在不敢恭維,所以為了不遲到,馬雲每天天不亮就率領“大隊人馬”小跑著到潘家園去等公交。即便如此,大家也經常會擠不上車,尤其是下大雪的時候就更難坐上了。
於是,日複一日,月複一月,大家都重複著這樣的生活場景:早上天才蒙蒙亮,就被鍾聲吵醒,然後睡眼惺忪地從床上爬起來,迷迷糊糊地穿衣服、洗漱,然後飛奔到潘家園等車。終於擠上車時,大家早已沒有閑情逸致去欣賞沿途的“美景”,就這麼坐在車上伴隨著“吱扭吱扭”的聲音進入夢鄉,然後一路一搖一顛地睡到外經貿部。而晚上,大家一般都是工作到夜深人靜的時候,然後又一起一顛一顛地回到集體宿舍……
物質上的匱乏、肉體上的折磨,很容易讓人沮喪、懈怠,可是他們卻沒有。這是因為馬雲在起作用。他會想辦法讓自己樂嗬起來。到了節假日,馬雲就率領眾兄弟去附近的一家東北餃子館撮一頓。十幾個人熱熱鬧鬧地圍坐一桌,暢談人生,自然又是人聲鼎沸,笑聲飛揚。
而且,疲倦時,馬雲還讓大家享受“音樂會”待遇,放鬆放鬆。在團隊中,有一位“身懷絕技”的業餘吉他高手,此人就是樓文勝,在吉他彈奏上造詣非凡。因此,每當休閑的時候,馬雲便會叫他出來獻藝。而樓文勝也從不推辭,甚至還會主動請纓,為大家深情演奏一曲,並深得大家喜愛。在大家士氣低落的時候,天生樂觀的馬雲會揮舞著他的“大手”為大家畫一張“大餅”--有時會突然拿著一串鑰匙,對著大家叫嚷:“同誌們,想象一下,這裏就是美麗富饒的法國莊園!看看吧,這就是你們的寶馬車鑰匙!”
苦歸苦、累歸累,但是大家從沒因環境的惡劣而懈怠和不思進取。這是因為馬雲的耳提麵命起到相當大的作用。馬雲向來是一個危機感、憂患意識非常強烈的人,而身處京城這樣一個人才濟濟的國際大都市,這種感覺就更強烈了。尤其是看到每天都有那麼多“海歸”、精英如潮水般湧入這座城市,馬雲更是對自己的團隊提高了要求,他不希望大家到了北京之後都“貶值”,因此時常提醒大家:“你們這幫人不要不思進取,要時刻注意提高自己、充實自己,否則就會被北京淘汰,被這個時代淘汰。”
於是,為眾將領“充電”這個重任就落到了馬雲的肩上。每天晚上下班回宿舍,他就開始教大家英語。
馬雲的團隊能夠如此團結還有一個秘訣,是因為他從不講究“貴賤尊卑”,在他的團隊中人人平等。那時大家輪流下廚做飯,馬雲和夫人也不享受優待。
馬雲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大家都看得真切;馬雲為大家發展所盡的心,大家都感受得到;馬雲沒把自己當領導看,反而和兄弟們一樣做事,讓大家明白:馬雲是把我們當兄弟看的,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所有兄弟。那我們自然也應該像他一樣,不能隻顧自己的得失,而應該像為親人做事一樣盡心竭力。
當一個管理者做到馬雲這份兒上,團隊成員對管理者的感情,就不止是工作關係那麼簡單了,他們會把他當作指路的燈塔,當作團隊中不可或缺的靈魂。
感覺不爽咱就撤
1998年的冬天,對於馬雲和他的團隊來說顯得格外寒冷和淒涼。因為他們即將再次離開自己親手打拚的天下,成為“無根的野草”,他們感到迷茫、孤寂,不知道飄向何方。
馬雲從來都是一個不按常規出牌的人,就如三年前執意創辦中國黃頁一樣。今天,他毅然決然地宣布離開自己加盟一年的EDI,離開政府部門,放棄他一手培養的第二個“孩子”--國富通和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網站。在外人看來,也許馬雲的想法不可理喻,但這其實是馬雲深思熟慮的結果。
加盟EDI沒多久,和政府人員的幾次“正麵交鋒”,就已經使馬雲敏銳地感知到:這裏不是我們的公司,隻是政府的部門。無論是EDI還是國富通,都不是供他自由馳騁的平台。雖然出任中心信息部經理,但是在一些涉及利益的重大決定上,他不但沒有太大的發言權,更沒有一拍腦袋便“一口定乾坤”的決策權,而僅僅是一個社會編外人員。
日複一日的工作,讓馬雲越發感到和政府官員們格格不入,“缺乏共同語言”。如果僅僅是自己感到“不爽”倒也能忍,但是馬雲從小就是喜歡為朋友出頭打抱不平的人,成年後更是如此。對於政府部門的“言而無信”,馬雲是不能忍受的。帶隊揮師北上時,EDI方麵曾承諾給他的團隊30%的股份,而做出顯著的成績後,當初的承諾卻沒有得到落實。
雖然馬雲從來都不把錢看得太重,對他來說,要想成大事就一定要把錢看得很輕。但是,他帶隊出來幹活就要圖個“爽”字,錢給得少些不要緊,但總得說到做到。給大家畫了一張巨大的餅,卻讓人家永遠都吃不到,這是讓人心裏很不爽的。
EDI還有一點使馬雲感到不滿的是,在這裏無論他領導團隊創造出多大的成績,“功勞簿”上都不會有他們的名字出現,因為他們在政府官員眼中隻是一些無名小卒。京城裏的“達官貴人”沒有人把他們放在眼裏,更沒有把他們當回事。馬雲被壓抑得太久了,已經到了不堪重負的時刻,所以他選擇了離開京城。
1998年冬天,馬雲召集全部人馬來到外經貿部東郊潘家園,再次上演“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戲碼。他一改往日指點江山、豪情萬丈的氣勢,以極為罕見的平和語調說了一句話:“我近來身體不太好,打算回杭州了。”
他那雖不響亮的聲音對在場的所有人來說,卻不亞於一個驚雷於頭頂炸開,大家直勾勾地盯著馬雲。所有人都屏氣凝神,聽馬雲把話說完:“現在,我給你們幾個選擇--第一,你們可以留在部裏繼續幹,安心待在機關做事,這裏有外經貿部這棵大樹,也有宿舍,在北京的收入也非常不錯;第二,在互聯網混了這麼多年,你們都算是有經驗的人了,也可以到雅虎(當時的雅虎中國公司已經成立),那是一家特別有錢的公司,工資也很高,每月幾萬塊都有,我推薦,一定會錄用你們的;第三,你們也可以去剛剛成立的新浪、搜狐,我也可以推薦。這幾條路都行,反正我是要回杭州了。”
馬雲如壯士英勇就義般說完這通話,然後又沉默了。他說得輕鬆,但這些話卻如針紮般刺痛著眾人脆弱而敏感的神經。他們一時間麵麵相覷、不知所措。很多人不能理解馬雲的決定,孫彤宇不解地問道:“我們在北京幹得好好的,而且是為政府部門做事,幹嗎要再回去過那種苦不堪言的日子呢?”
大家都舍不得離開馬雲,因為馬雲是他們的主心骨,是他們的靈魂,有了馬雲他們才覺得有希望。如果馬雲離開,他們不知道自己留在京城還有什麼意義。聽完馬雲的委屈、痛苦和無奈後,一時間,大家仍舊解不開心結:從終點又到起點,不斷創業,不斷漂泊,這是為什麼?業務上、業績上,從任何角度看,我們都幹得不錯,沒有任何理由一定要重新開始從零開始啊?
馬雲明白大家現在就像一隻隻迷途的“羔羊”,在為他們提供兩條“明路”之後,又為大家指出一條“棄明投暗”之路:“當然,你們要是願意跟我回家二次創業,也可以,但會很苦,非常辛苦。第一,你們每月將隻有500元的工資;第二,未來公司的辦公地點就在我家那150平方米裏,而你們自己要租房子住,而且不能離我家太遠,必須在離我家步行5分鍾以內的範圍內,不能打的上班;第三,至於將來具體要做什麼,我自己還不知道,我隻知道我要做一個全世界最大的商人網站。到底是跟我一起回去還是留在北京,你們自己一定要想清楚了再做決定,我給你們3天的時間考慮。”
雖然,每個人都知道他們現在做的決定可能會決定他們一生的命運--要麼前途一片光明,要麼跌進黑暗的萬丈深淵,但還是在五分鍾之內果斷地做出決定:跟馬雲一起回杭州,重起爐灶另開張!
馬雲雖然離開了中國黃頁,又離開了外經貿部,一無所有要回到杭州從頭再來,三十多歲的年紀,說大不大,可說小也不小了,還這樣不能安定下來,在很多人看來,馬雲的人生真是太失敗了,但馬雲不這樣認為。他覺得成功不在於獲得多少財富,獲得多高地位,而在於自己做了什麼;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擁有了什麼,經曆過的才是最珍貴的人生財富。他的人生經驗和好兄弟,就是他成功的標簽。
好漢坡上的嘶喊
雖然大家都義無反顧地決定追隨馬雲回杭州,以圖東山再起。但是此時大家的心情都很複雜,也很低落。相較於一年前北上時的希望、憧憬,這次更多的則是茫然、悲壯。為了緩解和釋放這種壓抑的心情,打道回府之前,馬雲決定帶大家去爬長城。
馬雲的這個決定無疑是英明的。因為如果當時急匆匆地帶著大家回杭州進行再次創業,其他人的心肯定還是低落的,因為那個彎兒不想點辦法一時之間是難以轉過來的。而這次旅行,給了大家一個輕鬆地去思考重要問題的時機。而且,此次爬的是好漢坡,這本就是一次勵誌的實踐。
雖然來到京城已經14個月了,但是這期間大家一直忙於工作,經常加班到深夜,根本沒有節假日的概念,再者馬雲也沒有什麼閑情逸致帶領他們在京城好好轉轉。這一年大家都是在工作中度過的,現在也該痛痛快快地玩一玩了。而且都說“不到長城非好漢”,現在大家即將要和京城告別了,也是時候帶大家圓一下自己的“好漢”夢了。
於是在一個並不算晴朗的日子,馬雲帶領眾將領登上了八達嶺長城。不過當時大家心情都很低落,也很沮喪,他們想不通自己離鄉背井來到京城,辛苦打拚一年多,而且已經小有建樹,為什麼到頭來反而沒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了呢?而且對於未來他們更是迷茫,雖然馬雲說要東山再起,重新“起事”,但是他也承認對未來並沒有明確的想法。連“領頭羊”都不知道路在何方,他們怎能不感覺到迷茫?
當團隊成員出現這種消極的心理時,很顯然心已經離開了,做事時顯然不能再“同仇敵愾”,不會再出現同心協力的壯觀景象了。此時,如果領導者不能及時想辦法製止這種情況,團隊就名存實亡了。對此,馬雲也是心知肚明的。
看到長城上有人賣狐皮帽子,也許是為了“扮酷”,也許是給自己找點樂子,馬雲便提議一人買一頂。果然,帶上狐皮帽子之後,大家頓覺瀟灑了一點。在長城上,看到磚牆上刻滿各種各樣的“到此一遊”,對於這個大家司空見慣的“陋習”,馬雲卻像發現新大陸般驚喜莫名,大聲叫喊著:“這不就是BBS嗎?我們的BBS能做到這樣就OK了!”但是當時大家根本沒心思注意馬雲在“胡說”什麼,誰知這個意外的發現會成為將來決定他們要創辦的新公司阿裏巴巴網站的設計模型。
後來馬雲回憶說:“我們在長城上發現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每塊磚頭上都寫著‘張三王五到此一遊,李四到此留念’,這是中國最早的BBS。中國人很喜歡BBS,我們不懂技術的人,用起來最方便、最能接受的方式就是BBS,所以從BBS開始入手。阿裏巴巴實際上最早就是一個BBS,把每個人想買想賣的東西放在上麵。做BBS又要創新。我當時跟我們的技術人員講,每一條貼上去之前都要檢查、分類,他們認為這個好像違背了互聯網精神。互聯網精神就是你應該是徹底的自由,愛貼什麼貼什麼。我覺得不應該愛貼什麼貼什麼,你必須創新,每一條貼上去之前都要檢查,分列上去。”那時候,馬雲就覺得在互聯網的汪洋中,做電子商務是個不錯的選擇。
馬雲和眾人站在氣勢磅礴的長城上,憑欄遠眺,遠處山巒起伏,頓覺豪情萬丈。遙想一代開國元勳毛澤東那首膾炙人口的《沁園春雪》,更覺心中充滿豪情壯誌、感慨萬千。一時間心情空曠而寂寥的眾人,站在長城上聲嘶力竭地狂喊、宣泄。
此時的馬雲恢複了往日的氣勢,又變成了那個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的大俠,但見他氣衝丹田,積蓄渾身的力氣,聲音洪亮地喊出自己的“壯誌雄心”,這句話也使眾將領永遠銘記於心:“我們要做一家讓中國人驕傲的公司!我們要做一個我們一輩子都不會後悔的公司!”
不是每個人都會成功的,但是有人會成功。誰會成功?馬雲認為勤奮、執著、完善自己、去完善社會的人會成功。馬雲說:“我不喜歡看成功學,我隻看別人怎麼失敗,從別人失敗裏反思什麼事情我不該做,從別人成功裏也會反思,他為什麼成功?我要學他的成功還是學他的精神?所以沒有什麼抱怨的,坦蕩地看自己。”
這一年多的北京經曆,讓馬雲學會了判斷國家宏觀經濟的發展方向,更重要的是,讓馬雲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在中國互聯網的大浪潮中,自己的方向在哪裏。他堅信自己所要做的互聯網的方向是正確的,他決定收拾心情,再次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