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酸可憐的籌錢大會
1999年1月,馬雲的北京大軍已經大舉殺回杭州。
在一個微風習習的午後,馬雲急匆匆地通知團隊成員到他家裏開會,告訴大家“有大事要商量”。等人員都到齊了之後(還有謝世煌等人在北京處理善後事宜,這次沒能參加),馬雲開門見山、直入正題地說道:“大家跟我從北京回來也有些日子了,現在我們要開始創業了。”
大家麵麵相覷,都不說話,聽馬雲繼續講:“這次我們一起創業,雖然是站在同一條船上、風雨同舟,但有幾個原則必須堅持:第一,你們不能向父母借,不能動老人的退休養老錢;第二,你們不能向親戚朋友去借,不能影響人家一輩子的生活。我們都是願賭服輸,即使真輸了也是輸自己的錢,大不了我們再重新開始,但絕不能讓家人跟著一起遭殃!”
大家一邊聽,一邊不約而同地點頭,顯然對馬雲的話表示認可。最後馬雲說:“現在,請把你們身上的錢放到桌子上!”說完這話,馬雲率先把自己的全部積蓄擺到桌麵上。
馬雲想得很周到,他真的是不希望這群人跟著自己一起賭而連累家人和親戚、朋友。盡管跟著馬雲一起幹了那麼多年,這群人也有些好“賭”的心理,馬雲還是不想把“賭注”押得太大。
聽完馬雲的講話之後,大家就遵守“閑錢”原則,一萬、兩萬地湊,最後湊了五十萬。實際上,根本不是什麼閑錢,大家基本上都把家底子翻個底朝天了。當時的創業元老之一在後來接受采訪時還說過:“記得大家很可憐,每個人都是一萬、二萬、三萬的樣子,我覺得我們這幫人都有點好賭的心理。”
這群人就這麼窮嗎?工作了幾年就沒點可觀的積蓄嗎?事實就是如此。在外經貿部工作了15個月,工資也不低,按理說,這群人手頭都應該能攢下一筆可觀的存款的。但現實的情況是,大家都是年輕人,平均年齡還不到30歲,在北京這樣的大都市,消費水平本來就不低,再者大家當時也沒想過會有今天之“下場”,所以基本上都是“月光族”。
在這次籌資大會上,大家七拚八湊的50萬元人民幣,也就是阿裏巴巴最初的啟動資金。
有一個問題頗讓人費解:憑著馬雲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區區50萬的啟動資金,他自己解決不了嗎?答案是:完全可以搞定。然而,他為什麼還要讓大家從牙縫裏擠出那點可憐的人民幣呢?答案是:用心良苦。
50萬,在互聯網最瘋狂的1999年,實在不算多,與當時整個行業眼球製勝、燒錢如燒紙的氣候的確不相稱,幾筆廣告費就可能燒光了,更別提什麼公關費了。另一方麵,海外的風險投資在那時已經開始追捧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了,僅憑馬雲的關係,想搞定一筆融資也是不成問題的。
但是,無論是50萬還是500萬,這筆種子資金,是馬雲自己出,還是這些創業元老們共同出資,企業的性質就會截然不同。如果是馬雲自己的錢(或者是以個人名義借的),這個未來的公司(阿裏巴巴)就和大部分的民營家族企業沒什麼區別了。
另外一個現實的問題在於,如果大家沒有出資,就不能擁有股份。50萬資金代表阿裏巴巴全部股權的資本公積金,代表著100%的股東權益。如果50萬是馬雲一個人出的,那麼,阿裏巴巴就屬於馬雲一個人,他前幾年就已經可以戴上“中國首富”的頭銜了。
但是,這不符合馬雲的理想,他要的是員工們的“群富”,而不是一個人當“首富”。馬雲就是要讓這些人持有股份,讓這家未來的公司成為真正的股份製企業。因此,與其說是讓大家艱難地掏錢,不如說是馬雲慷慨地分給他們股份、期權。等到8年以後阿裏巴巴上市那天,這些人就會明白他們當初擠出來的兩萬、三萬增值了多少倍。
除了共同出資之外,馬雲也在思考另一個問題:隨著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創始人的“元老”心態有時會阻礙一個公司前進的步伐,而如果能防微杜漸、未雨綢繆,甚至讓元老從一開始就死了這條心的話,將是有百利而無一害。這一點,馬雲也做到了。
就是在這個籌資會議上,馬雲給大家定下了規矩,鄭重地警告大家不要指望靠資曆任高職:“你們隻能做個連長、排長,不要指望當師長,團級以上幹部我得另請高明!”
有的人會問:“馬雲對部下如此苛刻,就不怕他們‘叛變’嗎?”對此,馬雲不以為然,他對自己的團隊深信不疑,“沒人能挖走我的團隊。”馬雲把自己的團隊看成是自己最寶貴的財富,而這支“鐵杆軍團”也果然沒使他失望:在他那大手揮舞下英勇地“衝鋒陷陣”的永遠是他們;無論他是飛黃騰達還是窮困潦倒,不離不棄的也永遠是他們。
阿裏巴巴,芝麻開門
企業的招牌是企業的整體形象,招牌響亮了,企業的形象才能打出去,未來的生意才能好做。馬雲在創辦阿裏巴巴的時候,就想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絞盡腦汁想要給公司起一個響亮的、國際化的名字,因為馬雲認為公司的未來是要走向世界的。
但是起個什麼樣的名字才能讓全世界的人都記住,這可一時難住了馬雲。他苦苦思索了很久,還廣泛發動身邊的人,征集了一百多個名字,供大家篩選,但就是沒有一個朗朗上口、讓大家滿意的名字。
這一天,馬雲腦子裏似乎是“靈光一現”,他想到了一個既有寓意、讀起來又好聽的名字--Double Click,翻譯成中文叫“雙擊”。這個名字讓網民很容易就能聯想到“網絡”、“電腦”。可是令馬雲失望的是,這個名字已經被美國一家公司搶先注冊了,因此他隻好放棄了這個名字。
一次馬雲去美國出差,在一家小西餐廳裏麵吃飯的時候,在馬雲腦子裏突然蹦出了一個誘人的字眼兒--寶藏。互聯網的發展速度是令人難以想象的,而互聯網本身不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寶藏嗎?它等待著人們去挖掘、開發,這和阿拉伯神話《一千零一夜》中的那個故事不是很像嗎?馬雲想到的這個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了--阿裏巴巴和四十大盜的故事。阿裏巴巴那種善良、正直、無私和奉獻的精神,讓馬雲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馬雲覺得,阿裏巴巴身上的精神,是他所要創辦的公司未來應該具備的精神。
但是,這會不會是他自己的“一廂情願”呢?是不是別人也跟他一樣的想法呢?阿裏巴巴這個名字在全世界到底有多高的知名度呢?這一連串的問題困擾著馬雲,他還是需要解答,僅僅他自己知道“阿裏巴巴--芝麻開門”顯然是無濟於事的。
馬雲正細細盤算著這個事,突然被人打斷了--個年輕的男服務生走過來,請他點餐。馬雲正想得聚精會神,隨口就說:“服務生,請問有阿裏巴巴嗎?”
服務生一聽這話嚇了一跳,他一臉疑惑地看著眼前這個眼珠兒滴溜溜亂轉的小個子,不知道他在說什麼。馬雲這時方才如夢初醒,連忙改口說:“對不起,我是想問你,你知道阿裏巴巴的故事嗎?”
這個服務生微笑著說:“當然,先生,阿裏巴巴,芝麻開門!”聽完服務生的話,馬雲“騰”地從座位上站了起來,馬上付給服務生一筆不菲的小費,隨後奪門而出。
走在大街上的馬雲,抑製不住心中的喜悅之情,他一口氣問了幾個路人他們知不知道阿裏巴巴的故事。那些人好像商量好了一樣,異口同聲地回答:“當然知道,阿裏巴巴,芝麻開門!”
馬雲這下更興奮了,回到住處,他又抓起電話給分布在全世界各地工作的朋友們,讓他們在當地也做一個小調查。那些朋友很快答複:幾乎所有被調查者的反應都是--阿裏巴巴,芝麻開門!
這回,馬雲徹底放心了。
最難得的是,阿裏巴巴是世界上幾乎所有語言中的發音都是“a-li-ba-ba”這個音節都不發生改變的名字。這更讓馬雲感到興奮:“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用這個名字,全世界的商人都可以沒有困難地接受並聽懂它!”
於是,經過在美國餐廳和世界各地的“非正式抽樣調查”,馬雲決定采用“alibaba。”這個英文和中文拚音完全一致的域名。
正當馬雲為自己想出這樣一個名字而興高采烈地去注冊域名時,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在加拿大已經有人將阿裏巴巴這個名字在網上注冊了。看到自己好不容易想出來的名字,已經“名花有主”了,馬雲很不甘心,他實在是割舍不下這個名字,所以,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購買回這個名字。
當時,馬雲手裏的資金隻有捉襟見肘的50萬元,他卻要花1萬美元購買“阿裏巴巴”這個名字,當時許多人對他的這個舉動很不理解,認為這筆花費不值得,但馬雲卻是很堅決地將這個名字買了回來。
而最後的事實也證明,馬雲當時的這個決定是很明智的,這個名字帶給馬雲、帶給阿裏巴巴的,遠遠不止1萬美元這點利益。
後來,馬雲又將alimama。、alibaby。的域名都注冊了下來,他說:“阿裏巴巴、阿裏媽媽和阿裏貝貝本來就應該是一家。”馬雲想得很遠,但他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並不是計劃著去做的,他說“如果你去計劃,你肯定要失敗”。
俗話說:“一個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對於阿裏巴巴公司來說,這樣一個響亮的、全世界都熟知的名字,就是帶領阿裏巴巴公司走向成功的最佳開端。
不走尋常路的另類
1999年2月初的一天,“亞洲電子商務大會”在有“花園城市”美譽的新加坡舉行。讓人不可理解的是,盡管是“亞洲電子商務大會”,80%的與會者竟然都是歐洲人、美國人,黃皮膚的亞洲人寥寥無幾。這還是“亞洲電子商務大會”嗎?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根本不是什麼“亞洲電子商務大會”,隻不過是新加坡做東,組織了一場世界電子商務的“論劍”而已。
不出所料,代表大會發言的西方人一廂情願地描述著電子商務的未來:高談eBay(易貝),縱論亞馬遜,追捧雅虎(那時正是雅虎最紅的時候),推崇AOL(美國在線)……
在一片鶯歌燕舞中,沒有幾個人注意到他們中間還有一個來自亞洲的中國小個子,直到這個其貌不揚的家夥用一口純正流利的英語叫囂:“美國是美國,亞洲是亞洲,我們不能照搬eBay、AOL、亞馬遜和雅虎的模式,亞洲80%的企業都是中小企業,亞洲一定要有自己的模式!”
老外們瞪著大眼晴看著這個長得有些古怪、似乎是外星人的亞洲年輕人,不過他們大部分人顯然沒有太在意馬雲的這番話。也許,在自大的西方人看來,這隻是一個帶著民族主義情緒的狂妄少年的表達一片愛國之情的一種宣泄方式而已。
有人問:“你覺得亞洲的電子商務應該是什麼樣的模式?”
馬雲答:“這是我將來回國要做的事情。現在我也不知道。”
話音剛落,引起滿堂的大笑。
話說馬雲怎麼能來參加這次會議呢?原來此時的馬雲,已經是個“無業遊民”了,之所以能作為中國唯一的代表而被會議組織者邀請,一方麵是因為他在外經貿部做EDI的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商場、國富通等項目而帶來的名氣,另一方麵則是他自己的造化--英語“好得一塌糊塗”。
在這次大會上,馬雲發出的是唯一的不同聲音。那麼,亞洲的電子商務模式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呢?其實,馬雲頭腦中已經有了自己的初步想法。
當時的中國就是這樣一種喧囂和躁動:門戶大行其道,電子商務(網上書店、網上拍賣、網上生存等)如日中天。但此時的馬雲卻有一份獨有的清醒,在他看來,電子商務對於中國是三年以後的事,因為銀行沒準備好,配送沒準備好。馬雲感到,美國的三種模式都不適合中國,他要推出的是一種新的模式--B2B(企業對企業)。
從馬雲的個性角度來說,他是為數不多的喜歡“不走尋常路”的“另類”。
實際上,在創立中國黃頁的那個年代,馬雲曾為“中國的雅虎”之夢想而激動過,但1999年再次創業時他卻改變了這種想法,這與他後來跟楊致遠的一次談話有關。
當年,楊致遠邀請馬雲出任雅虎中國的總經理時,二人之間曾有過一次對話。
在楊致遠的辦公室裏,馬雲坐在楊致遠的對麵,用他的那雙小眼睛緊緊地盯著楊致遠的眼睛,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我想知道你的雅虎到底想做什麼?”
楊致遠同樣也鄭重地看著馬雲的眼睛回答:“雅虎想做互聯網上的一切。”
馬雲皺皺眉,很快就冒出來這樣一句話:“如果你什麼都想做,往往什麼都做不好。”
於是,雅虎的模式從楊致遠說出那一刻起就被馬雲“槍斃”了;於是,既然楊致遠要搞“一刀切”,馬雲就來個“切一刀”。
“一刀切”,很容易理解,即白菜、蘿卜統統納入“刀”下,包羅萬象,楊致遠的野心不可謂不大;“切一刀”,在馬雲的經典語錄裏,大致可以解釋為“隻抓一隻兔子”之義,即專注於一點,縱向發展。但問題在於:這隻“兔子”究竟在哪裏呢?這一刀又該如何“切”呢?
在外經貿部EDI的一年多工作經曆,已經讓馬雲學會站在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通觀全局,也讓馬雲明白了一個道理:中小企業是電子商務的最大需求者。而那次新加坡大會上的發言,正是醞釀在馬雲心中已久的想法:小企業通過互聯網組成獨立的世界,這才是互聯網真正的革命性所在。
他將來要做的網站,就是一個虛擬世界中的義烏小商品城。作為內陸飛速發展的新興城市,義烏擁有世界最大的批發市場,在如迷宮般雜亂無章的市場中擁有超過50000個攤位。在那個未來的“網上義烏”上,人們應該可以找到並兜售一切東西:襪子、塑料花、飲水吸管、運動設備、浴室裝置、聖誕裝飾物……當然,那時候很少有人能理解他這種近乎荒誕的“離奇”想法,團隊中還有人持反對意見,不過馬雲下定了決心,即使所有人反對也無濟於事。
一個人如果沒有了人生的方向,就很容易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不但會走錯路,偏離自己原本要去的方向,更有可能失去翻身的機會。所以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就一定要先想清楚自己想做的是什麼。然後不論外界的打擊還是內心的掙紮,都無法打消做這件事的決心才行。馬雲的經曆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就不能遊移不定、猶猶豫豫,隻有堅定地走下去才能成功。隻要不放棄,並且清晰明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是什麼,一定會獲得最後的成功。
反其道而行之的思維
1999年3月,正是全世界互聯網界的“眼球經濟”時代,阿裏巴巴網站正式啟動上線。
當時,中國的互聯網處於典型的造勢時代、眼球時代,張朝陽、王誌東們,個個都是媒體的寵兒。相比之下,一貫喜歡與媒體打交道的馬雲卻走了一步讓人看不太懂的棋:不見媒體,不做廣告,不造勢。他甚至在公司內部反複強調:“我們6個月內不見媒體!”
說到做到,從1999年3月到9月,阿裏巴巴根本沒做過像樣的廣告宣傳。除了“6個月不見媒體”的死命令之外,馬雲還宣布了一項非常時期的財務政策--廣告“零預算”。
馬雲葫蘆裏到底賣的是什麼藥呢?是因為這個時期的馬雲,勒緊腰帶過日子,就算是想花錢也沒錢可花嗎?
然而,緊接著的情形卻讓大家耳目一新。
阿裏巴巴欲擒故縱、欲拒還羞的態度顯然吊起了更多媒體的胃口,阿裏巴巴“猶抱琵琶半遮麵”的形象也使眾多新聞人按捺不住。
1999年5月,杭州本地一家媒體便刊載了一篇短幅報道,標題為:《想做全球貿易,阿裏巴巴拒訪》。
到了1999年9月之後,《經濟日報》、《中國經營報》、《中華工商時報》、中央電視台等眾多媒體先後報道了阿裏巴巴。其中,中央電視台的《經濟半小時》兩次深度報道阿裏巴巴。
與其說馬雲是位眼光卓絕的商人,不如說是一位熟知媒體、大眾心理反應的“心理學家”。這位在宣傳策略上看似保守的IT新貴,並沒有逃過媒體異常靈敏的嗅覺,而阿裏巴巴反其道而為之的沉默更是激起了媒體的好奇心與窺視欲望。
海外媒體中第一個發現阿裏巴巴的,是美國的《商業周刊》,這也是阿裏巴巴成立之後第一次“被迫”接受媒體采訪。
1999年的8月,《商業周刊》的幾名記者通過多方打通關係,輾轉反複才說服馬雲接受采訪。但他還是給《商業周刊》開了一個條件,立下“君子協定”:采訪可以,文章不能公開發表。
文章不能發表,這叫什麼采訪?按理說,能被《商業周刊》這樣頂尖的、權威的國際財經媒體青睞,是他馬雲和阿裏巴巴莫大的榮幸,馬雲還叫什麼板呢?阿裏巴巴也是堂堂正正做電子商務的中國網絡公司啊,又不是販賣海洛因的地下組織,為什麼馬雲不想“傍”這棵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