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吊絲的初次逆襲(3 / 3)

馬雲定睛一看,眼前這個人正是當初在自己幫忙下,走進考研考場的那個同學。研究生畢業後,這位同學的事業發展得越來越好,與馬雲見麵時,他已經是一家著名的外資企業廣州分公司的總經理了。

當時馬雲正處於創業的低潮期,這位同學聽說馬雲的情況後,主動幫馬雲聯係業務,介紹人脈,讓馬雲感到很溫暖。每當想起這些無心交上的朋友,馬雲便覺得寬容與善良之心的可貴,他說:“雖然也有被出賣的傷痛,但一顆善良寬容的心,總能交上一大把真誠的朋友。現在不定什麼時間,會突然有個朋友打來電話:‘馬雲,最近怎麼樣,有事需要幫忙一定要告訴我。’”

如果不是馬雲為人寬厚,自然也不會有這些好友圍繞在身邊。上天雖然給了馬雲很多坎坷,但也給了他很多陽光,最讓馬雲欣慰和感到幸福的應當是在大學時,他便找到了可以相守一生的伴侶張瑛。

張瑛是馬雲在大學一年級便認識的,他們相識相知,相愛相守,一路走來雖然有坎坷,但更多的是堅持和信任。畢業之後,他們便領了結婚證,張瑛一直在背後默默支持馬雲,是馬雲生活和事業的得力夥伴。張瑛後來曾這樣說:“馬雲不是個帥氣的男人,但我看重的是他的為人……”

提到做人,很多人會不屑一顧,認為做人有什麼難的,先把事業做大了,把錢賺夠了,就算為人再差,也沒什麼關係。但馬雲始終認為“做人”比“做事”重要得多。隻有做人成功了,做事才能成功。

象牙塔下的潛心“修煉”

1988年,大學時代的一帆風順,使得畢業之後的馬雲順利地被分配到了杭州電子工業學院擔任英語老師,也就是現在的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在這一方神聖的象牙塔下,馬雲潛心“修煉”了一個又一個春秋……

在杭州電子工業學院任教了6年半,馬雲送走了一屆又一屆的畢業生。每個新學期,當馬雲走進教室,站在講台上,麵對著一張張新麵孔的時候,他所看到的都會是一雙雙猶如盯著外星人看的眼睛。顯然,學生們被眼前這個有著拿破侖般身材和“外星人”般長相,而且與他們年齡相仿(1988年畢業時,馬雲剛剛24歲)的老師徹底震驚了!但是,這些特征是不足以征服他們的,幸運的是,上帝還賜予了馬雲一張可以勝任脫口秀節目主持人工作的“鐵嘴”。馬雲的天賦也在這時發揮得淋漓盡致,他不喜歡搞一言堂式的死板教學方式,而是讓學生都能跟著自己一起互動起來,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學到知識,更能增長見識。即使是給非外語專業的學生上課,馬雲也盡量采用全英文式的教學方式。剛開始的時候,學生們對此還有很多抱怨,但漸漸地,他們就開始迷戀這種耳目一新的教學方式了。

當時,馬雲的英語堪稱是“杭州第一人”,很多單位都高薪聘請馬雲為他們做翻譯,但馬雲始終沒有離開三尺講台,而是以兼職的身份發揮自己的特長。馬雲到杭州的一些夜校兼職教外語。由於他講課經常會給學生講一些課堂之外的東西,而且還講得栩栩如生、激情澎湃,因此每當他講課,許多班級就不上課了。因為每個班本來就不多的學生都會逃課去看馬雲“表演”,因此,馬雲也經常在無意中傷害到同事們的“自尊”。當時很多同事對馬雲都有意見,私下裏開始紛紛調課,盡量避開與馬雲在同一時間上課。而且,同事們經常對馬雲訴苦:“你那邊是門庭若市、熙熙攘攘,我們這裏是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另外,與很多老師對待所謂的“差生”不屑一顧的態度截然相反的是,馬雲對他們反而格外“關懷、照顧”。因為他很清楚地記得,當年讀小學、中學時,總是被大多數老師當作一個無藥可救的“差生”對待,那種被歧視的滋味是不堪回首的,因此,馬雲對於自己的學生一視同仁,沒有任何偏見。令馬雲感到欣慰的是,那些昔日的“差生”在經過他的一番調教之後,居然也能在課堂上滿口英文了。這對他來說不僅是一種欣慰,更是一種鼓舞和認可。

除了講課講得好並贏得學生的尊敬、同事的“嫉妒”和領導的欣賞以外,當時馬雲最大的收獲,莫過於結交了一群日後可以同甘共苦、風雨同舟的朋友。這些朋友,有他的同事,有在夜校等地方認識的生意人,也有崇拜他的學生。以至於若幹年以後,無論是馬雲率隊北上,還是殺回杭州,總是有一些不離不棄的夥伴與之形影相隨,比如昔日的同事、現任阿裏巴巴副總裁的彭蕾,昔日的學生周悅紅、韓敏、戴珊、蔣芳等人,因為他們對這位馬老師無比欽佩、崇拜,腦子一熱也跟著他一起闖蕩商界了。在後來的阿裏巴巴創業元老“十八羅漢”的核心成員中,竟然有一半多人都是馬雲的學生,這在全世界的創業案例中也算得上是極其罕見的了。

多年以後,當馬雲無比自豪地站在中央電視台的演播大廳裏,他自信地對著鏡頭告訴全中國億萬觀眾說:“天下沒人能挖走我的團隊!”敢說出這種話,是要有足夠的底氣的。這底氣,便是來源於這批日後可以與馬雲走南闖北、生死相隨的好夥伴。

剛剛從事工作的第一年,馬雲的工資每月大約有89元。這對一個剛剛畢業又沒有什麼中、高級職稱的人而言,馬雲或許沒覺得拿這點錢很“委屈”,比起他那些被分配到地方中學教書的同學而言,能在省會城市任教,拿著一份穩定的薪水,已經是非常令人羨慕的了。阿基米德曾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當時,高校就是馬雲的支點,而出色的外語水平、教學能力和人際交往天賦,也正是馬雲撬動整個地球需要的那根“足夠長的棍”。

在電子科技學院的那幾年,馬雲買房的趣事是值得說一說的。那個時候,房價雖然不算高,但像馬雲這樣的窮教師,還是攢不夠買房錢的。那時候,大多數老師都會選擇住學校分的宿舍。但馬雲卻偏偏迎難而上,他向親戚朋友都借了點錢,東拚西湊了一筆買房款,在離學校不遠的地方買了一套還算比較大的房子。那套房子在當時看來價值不菲,在那個時候的人們看來,可以算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了。可是,過了幾年,在周圍的人都能夠住進這樣的房子裏時,馬雲又把那套房子賣了,在西湖的文化路買了一套接近200平方米的房子,這也就是日後的阿裏巴巴創業基地--湖畔花園。

精明的馬雲似乎天生就有一種超乎常人的、敏銳的商業嗅覺,在當時的中國,幾乎沒有人會在房子上“下工夫”,都覺得隻要有地方住就行了。若幹年後,當談起當年的購房心得時,馬雲頗有感觸:“如果要我投資房產,我不會投資那些流行的房型。比如說一室一廳、兩室一廳。相反,如果我要投資,我會選擇一些比現在流行麵積大一點的房子,比如當時的湖畔花園,那是比三室一廳要大一點的別墅,這樣我就永遠站在時代前麵。如果有機會,我還會把現在的這套拋掉,去買套更好的。”

扔掉鐵飯碗開始“窮折騰”

在擔任大學老師的那幾年裏,馬雲憑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在1995年的時候,被評為杭州十大傑出青年教師。如果馬雲繼續按照這樣的道路走下去,他一定會在高校的天地大有作為的。但就在馬雲的事業穩步上升的關鍵時期,他卻向校長提出了辭職,要出去創業,成立一個翻譯社。

其實,創業這個想法,早就浮現在馬雲腦海中了,隻不過馬雲要遵守和杭州師範學院老領導的“5年之約”,才一直留在大學裏當老師,沒有付諸什麼大的行動。那個時候,英語人才是很稀缺的,馬雲有一天聯係自身,突發奇想,決定推廣“全民學英語”的活動,他發起了在西湖邊上的第一個英語角,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大家一起說英語,提高英語水平,馬雲還常常帶學生去那裏練習口語。

另一方麵,全國經濟飛速發展,當時的杭州乃至整個國內,很欠缺既懂得英語,又懂得貿易的全能型人才,所以,很多老板找到馬雲做他們的翻譯,馬雲一個人根本應付不過來,更何況,他隻能兼職做翻譯,他答應老領導的“5年之期”還沒到,不能全職去做這些事情。這時,他就想到了身邊的同事,尤其是一些退休在家的老教師,馬雲將這些老教師組織起來,做起了翻譯工作。

1994年,馬雲便和朋友一起在杭州注冊了一家專業的翻譯機構--海博翻譯社,這也是杭州第一家專業的翻譯社。海博取自英文hope的諧音,意為希望。這一年,馬雲剛好30歲,也是而立之年,充滿希望的一年。他所在的電子科技學院的校長對他許諾,日後會讓他當學校駐外辦事處主任。

生活在一步一步邁入正軌,馬雲的人生如果不出意外,將會桃李滿天下,在高校成為受人尊敬的老師。但馬雲卻放棄了這個機會,放棄了後半生安穩的日子,選擇了試水商海、創業打拚的日子。

成立了翻譯社,馬雲就在上課之餘,開始了“窮折騰”,他四處活動,盡可能地多接點業務。然而,這個新成立的翻譯社並沒有迅速地被市場接受,雖然很多場合都需要翻譯人才,可精明的商人是不願輕易為一個不了解的新公司買單的,所以,剛成立的海博翻譯社並沒有為馬雲帶來多少財富積累,反而是舉步維艱。翻譯社成立一個月後,全部收入為700元,而當時的房租一個月就要2000多元。

剛開張就賠本,這樣的買賣讓海博翻譯社的其他成員有些膽怯,周圍的人也勸馬雲及早放棄這個事業,安安心心當老師算了。馬雲就偏不信這個邪,他認為創辦這個翻譯社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實現理想,所以他不能放棄,一定要堅持下去,熬過去,光明就一定會到來的。

為了彌補翻譯社的入不敷出,馬雲一個人背著大麻袋跑到義烏、廣州,四處批發小禮品,再運回杭州來賣,賺來的錢全部用來補貼翻譯社的支出。翻譯社的運營就一直是在馬雲這樣的努力下進行的,除了賣小商品,馬雲還做過醫藥和醫療器械的銷售,四處推銷產品,很是辛苦。就這樣,在馬雲的帶領下,翻譯社逐漸走出了困境,開始有了起色,漸漸達到了收支平衡。

到了1995年,海博翻譯社已經開始盈利了。也就是在這一年,馬雲向學校提出了辭職,他要徹底離開學校這個安逸的“象牙塔”,選擇去社會的大風大浪中打拚了。當很多人勸他再想想的時候,馬雲是這樣解釋的:“我在學校裏接觸的都是書本上的知識,所以很想到實踐中去辨明是非真假,所以我打算花10年創辦一家公司,再回到學校教書,把全麵的東西再傳授給我的學生們。”

辭職後的馬雲正兒八經開始經營翻譯社,翻譯社在實現了盈利之後,業務也逐漸走上了正軌,這之後,馬雲就放手給翻譯社裏的其他工作人員打理了,他就不再具體管翻譯社的事情了。海博翻譯社也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了一家不錯的企業,如馬雲當年所願,已經是杭州最大的翻譯機構。“我當時認為一定會有需求,應該能成功。”多年之後,馬雲輕描淡寫地將當年這段創業經曆總結出來。

馬雲在中央電視台舉辦的“中國青年人創業”大會上講過這樣幾句話:“作為一個創業者,首先要給自己一個理想。1995年,我偶然有一次機會到了美國,然後我看見了、發現了互聯網。發現互聯網以後,我不是一個技術人才,我對技術幾乎是不懂,到目前為止,我對電腦的認識還是部分停留在收發郵件和瀏覽頁麵上,我今天早上還在說,到現在為止我還搞不清楚該怎麼樣在電腦上用U盤。但是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到底想幹什麼。”

馬雲很清楚自己放棄的是什麼,也清楚自己得到的會是什麼,在馬雲看來,隻有先給自己一個理想,才能成就更完美、無遺憾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