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信:直鉤釣魚,願者上鉤
作為一個與眾不同的企業領袖,馬雲招攬人才的方式也是與眾不同的。他並不用高薪高職去誘惑人才來加盟,也不去挖人家的“牆根”,而是用自己的經營理念和阿裏巴巴的文化價值來吸引人才加盟。馬雲就好比薑太公,直鉤釣魚,願者上鉤。蔡崇信就是這樣一個自願上鉤的“大魚”。
蔡崇信生於台灣,13歲到美國讀書,相繼取得耶魯大學經濟學東亞研究學士學位、哈佛大學MBA、耶魯法學院法學博士學位;1990年至1993年,取得紐約州從業律師資格以後,在紐約從事稅務法律業務;1994年至1995年,在一家專門從事收購投資紐約的外購管理公司擔任副總裁及法律顧問;1995年至1999年,出任全球著名的風險投資公司Investor AB的亞洲代表。
在阿裏巴巴剛成立不久的時候,蔡崇信已經是在風險投資業界擁有不小名聲的精英人士了。那為什麼擁有海外名校畢業背景、任職跨國公司經曆的蔡崇信會選擇當時規模很小的阿裏巴巴呢?事情還得從頭說起。
1999年3月10日推出的阿裏巴巴英文網站,一度得到《福布斯》《新聞周刊》等國際權威媒體的報道。加上1999年正是全世界互聯網投資最瘋狂的時候,阿裏巴巴很快就受到了一些國際風險投資的注目。在圈內,蔡崇信經常聽人說起馬雲和阿裏巴巴,就漸漸對這家公司產生了興趣。
1999年5月初,蔡崇信從香港飛到杭州,代表瑞典Invest AB公司,到中國內地(尤其是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尋找投資項目。到了杭州,蔡崇信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阿裏巴巴和馬雲。對他而言,正好利用這個機會可以到阿裏巴巴公司“看個究竟”。
然而,蔡崇信自己大概沒有想到,這一去從此將改變他的職業生涯乃至人生軌跡,這一談就把自己徹底談進去了。
蔡崇信第一次見到馬雲,是在1999年5月。
那一次,馬雲主要向蔡崇信談了自己“芝麻開門”的夢想,談自己要做全球最佳B2B,要做80年企業的遠大理想。馬雲的講話一如既往地富有感染力,蔡崇信開始對這位獨具領袖氣質的企業家刮目相看。
簡短的會談之後,蔡崇信要馬雲帶他參觀一下公司。馬雲心想:這下壞了,要讓這家夥看笑話了!雖然有些不情願,馬雲還是帶蔡崇信參觀了阿裏巴巴公司的“辦公樓”。
蔡崇信一進去,他立刻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裏頭黑壓壓坐著20多個人,地上滿是床單,一群“瘋子”在那裏喊叫著、歡笑著,仿佛一個吃大鍋飯的大家庭……蔡崇信對這一幕印象太深刻了,尤其是馬雲的人格魅力,在一個團隊中和同事們都是“零距離”,卻又是獨一無二的“老大”。
第一次談判之後,蔡崇信就回到香港了,他要向自己的“東家”--Invest AB公司總部彙報項目的考察情況。但是,彼時的蔡崇信已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他滿腦子都是湖畔花園的那一幕和馬雲那個嘮叨不完的“芝麻開門”的夢想。
從那時起,一個可怕的、瘋狂的、不可理解的想法,便在青年蔡崇信的心中悄悄生根、萌芽了……
又過了大約半個月,因為要“進一步考察公司”,蔡崇信再次來到杭州,光臨阿裏巴巴。
和上一次會麵不一樣,這一次蔡崇信沒有和馬雲討論投資、融資的話題,而是一直讓馬雲講他的創業故事。馬雲對此雖然感到奇怪,但並沒有深想,他用自己那極富感染性和煽動力的語言,開始了激情四溢的回憶,蔡崇信聽得極為著迷。
6月的杭州,雖春意漸淡,但在那“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子湖畔,絲毫不減“小橋流水”之風情與“人間天堂”般韻味。那一天,晴空萬裏,水波蕩漾,馬雲邀請蔡崇信去西湖劃船。船至中央,手握劃槳的蔡崇信突然停下來,轉向背後的馬雲:“馬雲,那邊我不幹了,我要加入阿裏巴巴!我要和你一起做一番大事業。”
蔡崇信的這番話雖然讓馬雲很感動,但同時也讓馬雲很吃驚。因為當時蔡崇信年薪很高,還擁有雅虎等美國上市公司的期權收入。而阿裏巴巴當時除了一群熱血沸騰的人和一些先進的理念之外,幾乎沒有什麼實際性的東西。馬雲知道,憑自己當時的能力,是無法支付蔡崇信應有的薪水待遇的。他隻好對蔡崇信如實相告:“你來,我們當然很歡迎,但是我們的條件是很差的,我這兒的月薪可隻有500元人民幣啊!”
但蔡崇信不在乎金錢,他更看重的是馬雲這樣的領導者能夠帶給他的未來。見他態度如此堅決,馬雲隻好同意了蔡崇信的請求。隨後,蔡崇信火速趕回香港辭掉在Invest AB的工作和職位,然後再回到杭州正式加盟阿裏巴巴並就任CFO(首席財務官)一職。
蔡崇信加盟阿裏巴巴,引發華爾街一陣驚奇和震動,也在國內互聯網界引起一陣熱議,也使馬雲和阿裏巴巴的知名度得到了一次無形的提高,此後,慕名來投奔馬雲和阿裏巴巴的人越來越多。
而對於作出如此重大決定的蔡崇信本人來說,這個事情似乎很簡單,他說:“這裏有一些做事情的人,他們在做一件我覺得有意思的事情,所以我就決定來了,如此而已。”後來,在對別人說起這件事時,他又總結:“為什麼來,阿裏巴巴特別吸引我的第一是馬雲的個人魅力,第二阿裏巴巴是一個很強的團隊。”
吳炯:搜索之王心甘情願被招安
馬雲不喜歡挖牆根,認為這種做法不符合阿裏巴巴的價值觀,他不希望挖來的員工變成不忠、不義、不孝之人。“從競爭對手那邊挖過來的人,如果讓他說,他對自己舊主不忠;如果不說,他就對現在的公司不孝;即使不讓他說原來公司的機密,他在工作中也會無意識地用到,這樣他就不義了。”
此後,可能是覺得自己說得太過,馬雲發表了他對挖牆腳的看法,認為並不是自己不挖,而是沒什麼人才可挖。
有人或許會認為言辭有前後矛盾之嫌,前一種說法是自我吹捧,後一種說法則是自己打自己嘴巴。但事實上,企業內的人才向來是流動的,不挖牆腳並不代表不從別的企業招攬自己看重的人才。因為你不這樣做,別人也會這樣做,這樣最終損失的隻會是企業自身。不挖牆腳指的是不用不道德的手段從競爭對手那裏挖人,而挖人則是說,麵對企業所迫切需要的人才,用光明正大的方法,誠懇地邀請他的加入。從這一點看,馬雲的說法並無矛盾之處。
招攬搜索之王吳炯的過程就可以充分證明這一點。
吳炯曾任阿裏巴巴集團CTO(首席技術官)兼中國雅虎CTO,是阿裏巴巴集團的另一個核心人物。出生於上海,曾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1989年畢業於密歇根大學,獲計算機科學理學士學位。畢業後曾在Oracle(甲骨文)公司任服務器技術部發展經理。1996年4月,吳炯加入美國雅虎公司,並主持公司搜索引擎和電子商務技術的開發。1999年11月23日,吳炯作為唯一發明人,獲得美國授予的搜索引擎核心技術專利。
吳炯和馬雲是老朋友,早在1997年,馬雲第一次北上北京時,兩個人就認識了。初次相見,兩人都有相見恨晚的感覺,馬雲覺得吳炯對互聯網了解得很深很有見地,而吳炯覺得馬雲說話很有味道,是一個很有魅力的人。此後,馬雲每次去美國,幾乎都要拜訪吳炯。而馬雲下定決心創辦中國第一個服務於中小型企業的電子商務網站,吳炯有很大的功勞。
1999年11月,馬雲到美國拜訪吳炯,這時的他已經有了初步的構想,他向吳炯打開自己手裏拎著的筆記本,向吳炯介紹自己創辦外經貿的網站,上麵有很多中小企業的信息。馬雲說了自己的思路:“中小企業沒有進出口渠道,隻能靠國有進出口公司,靠香港轉口,巨大利益落在中間人手中。而互聯網對他們來說是個非常好的渠道。”吳炯對馬雲的思路很認同,也覺得互聯網是中小企業的福音。馬雲聽完吳炯的話說:“你覺得好我更有信心了。”
阿裏巴巴剛剛創立不久,吳炯正好回國探親。馬雲把吳炯拉到杭州,請他當參謀。馬雲對阿裏巴巴的技術人員說,你們有什麼問題趕緊問,然後回頭對吳炯說:“我們技術上還很弱,你來做我們的CTO吧?”遺憾的是,這時的吳炯剛把父母移民到美國,還沒有回國的打算,所以就沒接馬雲的話茬。
到了2000年4月,阿裏巴巴融資2000萬美金,準備大展拳腳。馬雲再次前往美國邀請吳炯加盟,並提出要在矽穀建立研發中心。吳炯這次真動心了:第一,吳炯相信馬雲這樣的人物終會成大器,跟著他幹一定沒錯;第二,自己不能回國,有了矽穀的研發中心,就可以在美國為阿裏巴巴工作。但吳炯畢竟對阿裏巴巴還是不太理解,於是提出要去阿裏巴巴看一看,馬雲欣然同意。
在阿裏巴巴,吳炯發現馬雲的創業團隊都擠在馬雲自己的房子裏,所有參與創業的人都掏錢出來放到公司,每個月就拿基本生活費,而且沒日沒夜在幹,這種使命感比雅虎當年有過之而無不及。吳炯開始動心了。
談及加盟阿裏巴巴的初衷,吳炯說:“阿裏巴巴最吸引我的就是它沒有拷貝國外的模式,而是一種完全獨創的全新模式。當時,無論在美國,還是在中國,都沒有這樣現成的模式。這種模式是根據中國的經濟狀態而創新的,是為中小型企業服務的。和馬總聊起來的時候,我感覺阿裏巴巴的遠景非常宏偉,他跟我描繪了一個80年的企業、世界十大網站,隻要有商人的地方都會有阿裏巴巴。這具有獨特性,所以非常吸引我。”
與蔡崇信幾乎如出一轍,盡管不像老蔡那般“自投羅網”,吳炯卻也是心甘情願--又一個被馬雲“招安”的家夥!
吳炯這個人,有一種非常淡然、儒雅的氣質,但是,在戰略方向的把握上,卻是總覽全局、魄力非凡。
自從招安了這個“搜索之王”之後,自稱“對電腦一竅不通”的馬雲就再也不用為自己的“軟肋”、“硬傷”而憂慮了,他在公司的大小會議上一再強調:“公司裏所有的工程師統統歸吳炯管,我不再幹涉。”
從十八個人的團隊發展到一個數千名員工的公司,吳炯見證了阿裏巴巴發展的整個過程,對於阿裏巴巴日後的飛黃騰達,他並不感到奇怪。若幹年後,在一次采訪中,吳炯帶著非常平和的微笑這樣說:“我在五年前的今天就看到了阿裏巴巴的今天,一切都在預料之中。在YAHOO,從幾十個人發展成為幾千個人,我都是一路跟著走過來的。然後在阿裏巴巴,又有非常類似的情況發生。一個小公司,在杭州的民房裏,從一個兩居室到現在的大廈,從十八個人到現在的幾千名員工,這種變化是翻天覆地的。但是我不感到驚訝,一切都是在情理之中的。”
關明生:臨危受命的“鐵腕宰相”
2001年1月,經過近一年的折騰,阿裏巴巴的賬上隻剩下了700萬美元。當然,錢多錢少倒無所謂,最要命的是,馬雲和他的阿裏巴巴沒找到一條賺錢的路子。
往日闊綽的投資家們,也露出愛財逐利的真麵目。馬雲的妻子--時任阿裏巴巴中國事業部總經理的張瑛曾回憶說,到了2000年年底,股東們的臉色就變得很難看了,並威脅說“再不盈利,就把網站拆了”。
怎麼辦?當務之急,削減人力開支的辦法隻有一個:裁員!
這是個極其痛苦的決定,也是一個生死攸關的決定。如果當時不能當機立斷,阿裏巴巴就會成為無數倒閉網站中的一個!
實際上,對於馬雲而言,僅僅做出這樣的決定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心裏非常清楚,一旦公司開始大規模裁員,將會有許許多多曾經豪情萬丈、願為阿裏巴巴“拋頭顱、灑熱血”的好員工,從此將帶著“風蕭蕭兮易水寒”般的悲情,訣別阿裏巴巴。
也許,一切都是天意,就在這個進退兩難的時刻,一個有如天使般的人物降臨到馬雲身邊,他的名字叫關明生。
我們看看這個日後被外界冠以“鐵腕宰相”的老將的履曆:
關明生,1969年畢業於英國劍橋郡工業學院,後獲得拉夫伯勒科技大學和倫敦商學院的工程學和科學碩士學位;隨後,關明生開始了長達25年的國際企業管理職業生涯:先是在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工作達15年,把該公司醫療器械在中國的銷售收入從零提高至7000萬美元;隨後,又在財富500強企業擔任中國區總裁。
正是應了那句老話: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對於手裏握著大刀卻遲遲不忍落下的馬雲而言,這個人的到來,也許真是冥冥之中的天意。而對於關明生本人而言,如果用四個字來形容他此刻的處境和重擔,那便是:臨危受命。
關明生做起事來格外幹脆、果斷、風風火火。他是2001年1月6號飛到杭州的,兩天之後的1月8號,便正式走馬上任,擔當首席運營官的重要職位。
到這個節骨眼上,馬雲也下定決心裁員了,但究竟是怎麼個裁法,裁多少人,他和眾多高管們一直在斟酌。如果說馬雲也有優柔寡斷的時候,這也許是唯一的一次。他原本隻想開掉一部分雖拿著高薪但做起事來卻讓人感到“不爽”的“精英”,並不想“濫殺無辜”。但是,關明生的態度很堅決:要殺就殺到骨頭!
最終,馬雲還是被這個“鐵血宰相”說服了,他也看清了當前的嚴峻形勢。當斷不斷,必遭其亂,正所謂“長痛不如短痛”。
關明生那把鋒利無比的大“屠刀”,從阿裏巴巴的大本營--杭州,開始高高舉起了……
當時,在英文網站裏,有一個三十來歲的比利時員工,盡管工作很敬業,卻拿著高達6位數(美元)的薪水。而這個價碼,對於大多數月薪僅在兩三千元的杭州本土員工來說,實在是個難以望其項背的天文數字。
於是,關明生就跑過去和他談,開門見山地告訴他:“阿裏巴巴已經付不起你的工資了,如果你要繼續留下來的話也可以,但薪水必須減半。”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這名員工接受關明生的減薪建議的話,作為一種補償,他的股份是可以升三倍的。最終,這個比利時小夥子還是沒有接受,含淚離開了。也許,他隻能怪自己命不好,如果此時接受條件,以減薪換增股,他隻要再熬七個年頭,身價就會暴增,而其人生軌跡也將徹底改寫。
2001年1月24號,是中國的農曆新年,關明生帶著財務官蔡崇信來到了美國矽穀,走進了阿裏巴巴研發中心的大門。整個研發中心30名工程師,年薪竟然沒有一個低於6位數的。當時整個阿裏巴巴的賬上也隻有700萬美元了,是死是活還是個未知數。而且,就算活下來了阿裏巴巴也養不起這幫洋工程師了,一人幾十萬,30個人就是幾百萬,光矽穀這些人就足以把整個阿裏巴巴拖死。
沒得商量--殺無赦!30個高級工程師幾乎被全線“殲滅”!
2001年1月25號,大年初二,中國香港,阿裏巴巴公司總部也要采取行動了。
經過一番轟轟烈烈的大封殺,香港總部的30多人,愣是被裁掉了20多個,最後隻剩下七八個人。
對“鐵腕宰相”關明生而言,外界也許隻看到了他“殺人不眨眼”的強勢作風,卻絕少察覺到:這個曾在GE供職16年的高管,除了有著傑克韋爾奇般的雷厲風行之作風,更有一種俠骨柔情。日後,他這樣回憶道:“他們都是非常好的員工,裁掉他們我真是不忍心。”
而原本就屬於性情中人的馬雲,更是深深感到愧疚,事情過去了很久,馬雲都不能釋懷。在他一生不變的信念裏,誠信與友情永遠是他最大的財富,是他馬雲能有今天之輝煌成就的最大資本。在他的骨子裏,更是一個天生就喜歡“群居”的人,他喜歡熱鬧,喜歡下了班之後大家在一起神侃、吹牛……
每次前方傳來關明生等人的“捷報”,他都感到無比沮喪、痛心:我們的朋友,又少了一個……
然而,在這樣一個生死攸關的節骨眼上,他別無選擇。許多年以後,他這樣對人說:“如果我們當時不做這樣的大手術,你們現在已經看不到阿裏巴巴了。”
除了感傷之外,自責與內疚更是如陰魂般縈繞於他的腦海中。他一直以為,造成這場大裁員的根本原因,是他這個CEO的失職,是他自己決策的失誤而連累了那些無辜的好員工、好朋友。一位創業元老回憶,在關明生等人遠赴海外“封殺”期間,馬雲在一個深夜裏曾打電話問他一個莫名其妙的問題:“你覺得我是個好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