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懂說話的重點,不但要理解和記憶觀點,而且還要記住具體的細節和材料,如人名、物名、引文、事實、統計數據、參考書、文學和曆史典故等。這樣使聽的內容有血有肉,也就易於複述原意,評價有關的人物和事件。
還有就是能理清對方說話的思路。聽別人說話,要弄清他是“怎麼說的”,也就是要把握好說話人的思路,理清對方的說話的順序。要弄明白說話人先講的是什麼,後講的是什麼;什麼地方是總說,什麼地方是分說;何處為照應,怎樣過渡等。對雜亂無章的說話,要迅速理出頭緒,進行整理、歸納,抓住中心。
(3)聽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善於說話的人總是根據具體的對象和環境,利用含蓄、委婉、諷喻、雙關、反語方法,使語言表達自然、得體,趨於藝術化。這是要求聽者能聽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即聽懂別人說話的真實意圖。
言語表達可分為顯性和隱性兩種。顯性言語表達,直言不諱,言明意顯,一聽就懂;隱性言語表達,本意並不從話語表麵直接顯露出來,而是將本意隱含在言辭裏麵,話中有話,言外有意,讓聽者運用自己的經驗和背景知識去揣摩推測。戰國時期,魏吞並了中山,魏文侯把這塊占來的土地分封給自己的兒子。一天,他問群臣:“我是怎樣的君主?”眾臣紛紛答道:“是位仁君。”惟任座表示異議:“分封土地給自己的兒子不給弟弟,算什麼仁君?”魏文侯聽後十分不悅,任座因此離座而去。文侯又問瞿璜,瞿璜說:“我聽人說,‘君主仁義,下臣耿直’,剛才任座說話那樣直率,就足見您是位仁君了。”魏文侯聽後,又羞愧又高興,趕緊派瞿璜把任座請了回來。這則故事中,瞿璜的話,表麵上讚揚魏文侯是位仁君,但實際上隱含著“君主若不再仁義,下臣就不再耿直”的言外之意,魏文侯聽出了這弦外之音,所以趕忙請回任座。人際交往中,顯性和隱性兩種口語表達行為經常交替甚至交織、交融在一起,因而接受者要特別注意分辨,尤其要注意聽明隱性表達的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主要是運用委婉說法表達的,諸如雙關、反語、婉曲、諷喻多種多樣的方式。因此一定要根據對方的話語信息特點、語調和神態等做出合理的分析。當然,言談過程中,也不可疑心太重,杯弓蛇影,自相驚擾。隻有這樣,才能正確地理解和把握言外之意。
能聽懂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除了多聽多練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加強語言能力的修養。自身能說會道,具有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豐富知識,這是理解對方說話,聽出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