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為贏的溝通術11(1 / 2)

3.尊重和諒解是溝通表大的原則

(1)尊重。

尊重就是重視並恭敬地對待聽眾對象。在人際交往中如同事同行尤其是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的交往中能夠做到平等待人,就一定是能夠表現出對方的尊重。人際交往中的尊重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一是尊重對方的人格,二是尊重對方的秘密,三是回避對方的忌諱。尊重對方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尊重對方的自尊心,即不能歧視或者侮辱對方。如果自視高人一等,頤指氣使,大呼小喚,就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一旦言語表達中含有歧視乃至侮辱性的內容,就會損害人際關係,甚至中斷人際交往。有一則材料說,某位全國知名企業家有一次在與另一家廠長洽談業務時,竟耽誤了約定的時間,還一本正經地向對方說:“我忙得不得了,隻能用很少一點時間接見你。”此言一出,滿座皆驚,對方廠長心裏不是滋味,訕訕告退,結果是送上門來的一筆幾十萬元的生意告吹了。這個事例中的企業家,言和行都表現出對對方的極不尊重,內心認為自己是名人、忙人,地位比對方高一等,語氣生硬,措辭狂妄,如“不得了”、“隻能”、“很少”、“一點”、“接見”等等,這些既是對對方的心理傷害,也是對表達者自己形象的損害。

尊重對方的秘密,就是尊重對方的隱私權。一般說來,人們總是不願意尤其是當眾講述自己那些不光彩的事、那些痛苦的事、那些引起難以啟齒的事。涉及這些事情時,尤其是表達者清楚地知道這些事的內幕情況時,不應該得意洋洋地大聲嚷嚷,甚至作為新聞到處傳播,而應該替對方保密,這樣才能讓對方也尊重你的人格。那些在背後議論打探別人私事的言語,甚至在大庭廣眾之中把別人的私事抖出來的行為,不僅被認為是失禮的,而且很容易激怒他人,造成相互攻訐,從而惡化人際關係。由此可見尊重對方秘密的重要性。

回避對方的忌諱,就是不要說觸犯對方禁忌的話語,忌諱因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齡、不同的職業、不同的性別、不同的心理、不同的生理、不同的經曆而不同。口語表達之前,就應該了解清楚,做到心中有數。口語表達之中,如果無意中觸犯了忌諱,應及時表示歉意。例如,某人的孩子十分不成器,如果對他大談自己的孩子如何有出息,取得了怎樣的成就,那他不僅不願意聽,而且還會認為是有意奚落他,從而形成嚴重的心理隔閡。可以說,尊重人的前提是了解人,在了解的基礎上才能做到尊重人。運用委婉話語,可以體現對對方的尊重和關心。例如在與有生理缺陷的人交談時,就一定不能直言其事其名,而應用委婉的說法。對失聰的人,直呼“聾子”,就顯得很刺耳,不如說“耳背”或“耳朵背”、“耳朵不靈便”。對失明的人叫“瞎子”就很不文明,不如說“您的眼睛不好使”。對跛腳的人,直言“跛子”就比較粗野,應該說:“腳不方便”。身體胖雖然不是生理缺陷,但有的人忌諱說他“胖”、“肥”或“肥胖”,一般稱為“富態”或“發福”(中年以上的人)。換用委婉廉潔之後,既可以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又顯示表達者自己的文化教養。

尊重除了在言語內容上表現出來之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言語標誌,就是運用敬辭尊稱和必要的套言套語。著名語言家周有光先生說:“人一講話,就能反映兩個方麵:一是把自己和對方的文明價值表現出來,二是表示彼此的關係。例交口,見了麵說‘您好’,就能說明自己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同時也把對方看成文明人,有助於建立友好的關係。”敬辭尊稱因民族、地區、時代而不同。例如在外交場合或與外國人士、海外僑胞、台灣同胞、港澳同胞的一般接觸中,應根據具體情況運用“陛下”、“殿下”、“閣下”、“夫人”、“女士”等尊稱,籠而統之地稱“先生”、“太太”也不一定是表示尊重。香港的小孩管六七十歲的人叫“叔叔”、“阿姨”、“伯伯”,在內地這樣叫,老人會覺得壓低了輩分而氣惱;相反,內地的小孩如果用“爺爺”、“奶奶”去稱呼香港的老者,他們就會認為被叫老了而感到不舒服。舊時的尊稱如“大人”、“丈人”、“足下”、“長官”等已隨曆史演化而淘汰,如果濫用,就會顯得滑稽且極不尊重。因此,應針對不同的民族、地區和根據時代的特色,選擇恰當的尊稱敬辭進行口語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