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響鼓、就不要用重錘敲
北宋益州知州張詠,聽說寇準當上了宰相,對其部下說:“寇公奇才,惜學術不足爾。”這句話一語中的。張詠與寇準是多年的至交,他很想找個機會勸勸老朋友多讀些書。
恰巧時隔不久,寇準因事來到陝西,剛剛卸任的張詠也從成都來到這裏。老友相會,格外高興。臨分手時,寇準問張詠:“何以教準?”張詠對此早有所考慮,正想趁機勸寇公多讀書。可是又一琢磨,寇準已是堂堂宰相,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怎麼好直截了當地說他沒學問呢?張詠略微沉吟了一下,慢條斯理地說了一句:“《霍光傳》不可不讀。”回到相府,寇準趕緊找出《漢書?霍光傳》,從頭仔細閱讀,當他讀到“光不學無術,閹於大理”時,恍然大悟,自言自語地說:“此張公謂我矣!”是啊,當年霍光任過大司馬、大將軍要職,地位相當於宋朝的宰相,他輔佐漢朝立有大功,但是居功自傲,不好學習,不明事理。這與寇準有某些相似之處。因而寇準讀了《霍光傳》,很快明白了張詠的用意。
張詠與寇準過去是至交,但如今寇準位居宰相,直接批評效果不一定好,在這種情況下,張詠的一句贈言“《霍光傳》不可不讀”可以說是絕妙的。別看這僅僅是一句話,其實它能勝過千言萬語。“不學無術”,這是常人難以接受的批評,更何況是當朝宰相,而張詠通過教讀《霍光傳》這個委婉的方式,使寇準愉快地接受了自己的建議。正所謂:“響鼓不用重錘敲。”寇準是聰明人,也是知錯能改的自覺人,因此隻需輕輕點撥即可。
有的批評者明白這一道理,於是采取一種更加高明暗示手段,效果不一般,這就是請教式批評。
有一則例子很好地說明了“響鼓不用重錘敲”這一道理。1887年3月8日,美國最偉大的牧師及演說家亨利?華德?畢奇爾逝世。就在那個星期天,萊曼?阿伯特應邀向那些因畢奇爾的去世而哀傷不已的牧師們發表演說。他急於做出最佳表現,因此把他的講道詞寫了又改,改了又寫,並像大作家福樓拜那樣謹慎地加以潤飾,然後讀給他妻子聽。
實際上,他寫得很不好,就像大部分他以前寫的演說一樣。如果他的妻子不懂得批評的技巧,她也許就會說:“萊曼,寫得真是糟糕,念起來就像一部百科全書似的,你會使所有聽眾都睡著的。你已經傳道這麼多年了,應該有更好的認識才是,看在上帝的分上,你為什麼不像普通人那般說話?你為什麼不表現得自然一點?如果你念出這樣的一篇東西,隻會自取其辱。”她也許會這麼說,而且如果她真的那麼說了,其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她隻是說,這篇講稿若登在《北美評論》雜誌上,將是一篇極佳的文章。換句話說,她稱讚了這篇講稿,但同時很巧妙地暗示,如果用這篇講稿來演說,將不會有好效果。萊曼?阿伯特知道她的意思,於是把他細心準備的原稿撕碎,後來講道時甚至不用草稿。
批評的話並不是隨口說出來的,我們必須思考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把它說出來而給對方難堪。對於那些有自知之明的人,最好采用暗示的方式,因為這樣做就可以達到勸說的目的了,無須再把話挑明,多加一層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