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個姑娘在我家做過活兒,可她太使我失望了。她倒是不錯,可是她喝酒。她一喝醉了,她的舉止言行太可怕了。你明白我說的是什麼意思嗎?”

“是的,太大,好像我明白了。不過,太太,我信教,是個老實人。……”

還有一段對話,更是非常符合人物性格、身份、年齡特點的。

白人家的小女孩莉莉在廚房看“女仆”做飯,發現女仆像個男人,便天真直率地問:

“露西,你的手這麼大呀!”

“手上還有這麼多頭發。”

“你的胳臂這麼粗呀!”

“你和爸爸一樣,嘴裏還抽著煙。”

“你在廚房裏走得這麼快呀!你用一隻手就把這麼多盤子都拿起來了!”

八歲的女孩不懂得“調戲婦女”。她對新來的“女仆”

講述爸爸和從前的女仆打打鬧鬧的情景:

“露西,你也會像貝爾達一樣嗎?”

“怎麼樣呢?”

莉莉說貝爾達總是和爸爸“打鬧”,從一個房間跑到另一個房間。貝爾達“罵人”、“又吵又鬧”,爸爸不讓告訴媽媽,還讓她每天在爸爸回來前上床睡覺。

這樣的對話,就在一個不完全懂事的孩子的嘴裏,把白人戴維的醜行和盤端出來了。

《女仆》這篇小說的語言,十分簡潔、明快,富於生活氣息,很有個性。

對話,在實際生活裏,在人們口頭語言中,是最大量、最豐富、最活躍、最有生命力、最富表現力的部分,寫在作品中應更具魅力。

生活中閃光的語言,俯拾皆是,要精心積累。

總之,人物語言,要真實、自然,富於生活氣息;要巧妙、個性化,符合人物身份地位。

3.行動描寫

動作,是人物性格的外在表現,對於描寫人物、刻畫人物都是舉足輕重、不可忽視的。

老舍在《人物描寫》中論述了行動描寫的重要:“……必隨時用動作表現出來。每一個動作清楚有力地表現出一點來,他便越來越活潑、越實在。”

所以,描寫人物行動,是使人物站立起來、栩栩如生的重要手段。

例一:

他在辦公室裏找見唐恒。當唐恒聽懂了白納脫的話時,臉色頓時轉白,站了起來,有好一會兒完全不動,好像喪失了知覺一般,然後他聳了聳肩,從袋裏拖出一塊手帕,像小孩子一般開始哭泣起來,他的哭聲隔壁房裏一定聽得見。他好像並沒有什麼意思要到海濱去,或是有別的辦法;但當白納脫輕輕拉著他的手,請他立刻就走,他也就答應了,既不說一句話,也不抑製他的眼淚。

白納脫帶了他虱海濱,那時還沒有找到唐恒妻子的半點蹤影,白納脫留著沒用處,便告別了唐恒、他的朋友們和年輕的醫生,急忙忙地趕回家來。

(哈代《同鄉朋友》)

這一段寫唐恒夫人溺水身亡之後,唐恒的朋友白納脫來報告噩耗。唐恒的種種行為表明他內心的極度震驚和悲痛。

例二:

巴爾紮克寫老葛朗台與女兒爭奪金梳妝匣一節:

他躡手躡腳,瞪著金子……身子一縱撲上去,好似一頭老虎捕食一個睡著的嬰兒,掏出刀撬……一揮臂把女兒推倒在母親床上……

巴爾紮克透過老葛朗台一係列特征性動作,把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性格,入木三分地雕刻成功了。

其他,如施耐庵寫魯智深三拳打死鎮關西、武鬆景陽岡上打虎等等,都是生動的行動描寫,都是人物形象描寫的典範。

4.心理描寫

在小說裏,心理描寫的天地是廣闊的。心理描寫的方法,主要有兩種:

(1)直接描寫

對人物在特定環境下所產生的心理狀態,做直接、正麵的剖析和披露。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兩粒同樣的沙子,人之不同各如其心。

茫茫人海中,人的內心世界是單一性、多樣性、豐富性的對立統一體。

直接地描寫人物心理活動,是打開通向人物思想、個性門戶的一把鑰匙。

(2)間接描寫

指對人物在特定情勢中表現出來的動作、姿態、神情、舉手投足、麵部表情的微妙變化的描寫。通過上述外部特征,透視人物心理狀態,從各個側麵、各個角度烘托人物內心活動。

例如:

被譽為心靈辯證藝術大師的列夫·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說中,對一個盛大宏偉的賽馬場麵的描寫。在賽馬過程中,把安娜的內心世界剖析得鞭辟入裏、惟妙惟肖,也像剝筍一樣,一層深入一層,逐漸進入核心,給人一種立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