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首詩歌,篇幅短小,景色卻非常動人。
“敕勒川,陰山下。”這一川、一山,沒有一個形容詞或動詞,但茫茫平原一瀉千裏,巍巍高山拔地而起。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作者用眼前的景色,突出了地域風貌和民族習尚。
後一句“天蒼蒼,野茫茫”和“風吹草低見牛羊”
渾然一體。
那勁草、疾風和活動著的牛羊,構成一組北方草原人民生活的健美圖畫。
自然景色描寫,應注意簡潔、不落俗套,並處理好景和人之間的關係。
2.社會環境描寫
社會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活動的社會背景的描寫。
它包括某一曆史時期、某一特定地區或場景的社會關係、人物活動和風俗習慣等等。
社會環境,應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地域氣息。
人,不能脫離環境,他必得有自己的服飾、住宅、城市、鄉村。不能光寫思想、心理,還要在環境中尋找產生這些心理、思想的原因和動力。
左拉說,想觀看真實完整的人類戲劇,就得向所有一切存在的東西來索取。因此,我們必須準確地研究環境,認清和人物相依為命的外部世界的情況。
例一:茅盾的《子夜》
大陽剛剛下了地平線。軟風一陣一陣地吹上人麵,怪癢癢的。蘇州河的濁水幻成了金綠色,輕輕地,悄悄地,向西流去。黃浦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經漲上了,現在沿著蘇州河的兩岸的各色船隻都浮得高高的,艙麵比碼頭還高了約摸半尺。風吹來外灘公園裏的音樂,卻隻有那炒豆似的銅鼓聲最分明,也最叫人興奮。暮靄挾著薄霧籠罩了外白渡橋的高聳的鋼架,電車駛過時,這鋼架下橫空架掛的電車線時時爆發出幾朵碧綠的火花。從橋上向東望,可以看見浦東的洋棧像巨大的怪獸,蹲在暝色中,閃著千百隻小眼睛似的燈火。向西望,叫人猛一驚的,是高高地裝在一所洋房頂上而且異常龐大的霓虹電管廣告,射出火一樣的赤光和青磷似的綠焰。
這段社會環境的描寫,就是整個小說的大背景。
它交代了主要人物活動鬥爭的時間、地點,並寫出了這個大城市獨特的風貌。
人物往往把自己的印痕留在外表生活上,留在住房、家具、電器上,留在一舉一動、一言一笑上。
吃的、住的、讀的書與在不知不覺中養成的習慣、漫長的生活環境,共同鑄造了人的性格。
例二:托爾斯泰的《舞會之後》
我離開舞會是四點多鍾,等我到家,在家裏坐了一坐,又過了兩個來鍾頭,所以,我出門的時候,天已經亮了。那正是謝肉節的天氣,有霧,飽含水分的積雪在路上融化,所有的屋簷都在滴水。當時B 家住在城市的盡頭,靠近一片廣大的田野,田野的一頭是人們遊憩的場所,另一頭是女子中學。我走過我們的冷僻的胡同,來到大街上;這才開始碰見行人和運送柴火的雪橇,雪橇的滑木觸到了路麵。馬匹在光滑的木軛下有節奏地擺動著濕漉漉的腦袋,車夫們身披蓑衣,穿著肥大的皮靴,跟在貨車旁邊噗嚓噗嚓行走,沿街的房屋在霧中顯得分外高大,——這一切都使我覺得特別可愛和有意思。
“我走到B 宅附近的田野,看見靠遊憩場所的一頭有一團巨大的、黑糊糊的東西,而且聽到從那裏傳來笛聲和鼓聲。我的心情一直很暢快,瑪祖卡舞曲還不時在我耳邊縈繞。而這一次卻是另一種音樂,一種生硬的、不悅耳的音樂。‘這是怎麼回事?’我想,於是沿著田野當中一條由車馬輾踏出來的溜滑的道路,朝著發出聲音的方向走去。走了一百來步,我才從霧靄中看出那裏有許多黑色的人影。這顯然是一群士兵。‘大概在上操。’我想,就跟一個身穿油跡斑斑的短皮襖和圍裙、手上拿著東西、走在我前頭的鐵匠一起,更往前走近些。士兵們穿著黑軍服,麵對麵地分兩行持槍立定,一動也不動。鼓手和吹笛子的站在他們背後,不停地重複那支令人不快的、刺耳的老調子。
‘他們這是幹什麼?’我問那個站在我身邊的鐵匠。
‘對一個韃靼逃兵用夾鞭刑。’鐵匠望著遠處的行列盡頭,憤憤地說。”
社會環境,是人物活動的舞台。所以寫好地域風貌、社會風尚、人際關係、政治風雲、經濟形勢、勞動生產、學習環境,會起到交代背景和時代精神的重要作用。
場麵描寫
場麵描寫是指對特定時間、特定環境中人物與人物之間發生的關係而構成的各種生活畫麵的描寫。
場麵是由人、事、物和景組合起來的整體形象,是敘述、描寫、抒情和議論方式的綜合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