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切會是真的嗎?她把孩子往胸前猛地用力一抱,孩子哇的一聲哭了,她垂下眼睛注視著那鮮紅的字母,甚至還用指頭觸摸了一下,以便使自己確信嬰兒和恥辱都是實實在在的。是啊!——這些便是她的現實,其餘的一切全都消失了。海斯特·白蘭,由於丈夫兩年無音訊、相傳死於海底,她將心愛上牧師丁梅斯代爾,並生了一個孩子,事情敗露後,她被迫終身佩戴紅字,為了戀人的名聲,她獨自承擔了全部罪責和恥辱。
上述場麵是白蘭被罰而站在示眾刑台上,作者為了渲染一種氣氛,烘托一種背景,采用虛實相生的手法,描繪出一個浮雕式的場麵。
又如魯迅的《藥》中,殺人場麵的虛寫部分寫得十分得體,那暗淡陰冷的氣氛讓人不寒而栗:
老栓又吃了一驚,睜眼看時,幾個人從他麵前過去了。一個還回頭看他,樣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餓的人見了食物一般,眼裏閃出一種攫取的光,老栓看看燈籠,已經熄了。按一按錢袋,硬硬的還在。仰起頭兩麵一望,隻見許多古怪的人,三三兩兩,鬼似的在那裏徘徊;定睛再看,卻也看不出什麼別的奇怪。
沒有多久,又見幾個兵,在那邊走動,衣服前後的一個大白圓圈,遠地裏也看得清楚,走過麵前的,並且看出號衣上暗紅的鑲邊。一陣腳步聲響,一眨眼,已經擁過了一大簇人。那三三兩兩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趕,將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個半圓。
老栓也向那邊看,卻隻見一堆人的後背;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
靜了一會,似乎有點聲音,便又動搖起來,轟的一聲,都向後退;一直散到老栓立著的地方,幾乎將他擠倒了。
“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麵前,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
那人一隻大手,向他攤著;一隻手卻撮著一個鮮紅的饅頭,那紅的還是一點一點地往下滴。
3.雜而有序
場麵描寫,人多事雜,景物層次也是方方麵麵,所以必須選取一些或明或暗的線索,將它們勾連穿插起來。
要努力做到虛實相生,情景交融,使人物關係合情合理。
細節描寫
有人認為,細節是文藝作品中細膩的描寫人物性格、事件發展、社會環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組成單位。
有人主張,細節就是細微而具有典型意義的情節。
還有人說,細節乃指具有情節因素的一樁細小故事或細致描寫。它表達了事物發展的一定程度,是某種動態的活生生寫照。
我們認為,細節是文藝作品中細膩地描寫人、事、物、情或景的一塊塊藝術晶體,是作品中具有審美價值的形象化個體。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事物的真正意義通常包含在那些細節裏。
恩格斯說,我們若是不知道這些細節,就看不清總的畫麵。
成功的細節描寫。可以使作品的藝術魅力經久不衰。
常見的細節描寫方式有:
1.用數字描寫
例:“李四光的每一步跨度是0.85米,是用準確尺度走路的人。”作家用一個小小數字,形象地說明李四光的嚴謹工作作風,引申為李四光也是用0.85米的跨度一步一步從舊社會邁向新世界的人。
應善於從一個具體、平凡數字中,通過聯想和象征,拓展出富有典型意義的重大內涵和寬廣的外延。
2.用物件描寫
《高山下的花環》中,梁大娘和兒媳玉秀到三喜墳前告別:大娘抓一把棗,倒一碗酒,繞墳三圈……玉秀,白天強忍悲痛,給戰士們洗晾一繩子衣服,夜深人靜時,她偷偷抱著丈夫的遺物——大衣哭墳。玉秀十指插入墳內放聲大哭。
梁三喜生前還存有一個欠賬單,上麵寫著欠某某多少錢,如何還。
一把棗、一件大衣、一個欠賬單,這些細節把親情、愛人民之情、愛祖國之情,活脫脫地描繪出來了。
3.對比的方式描寫
例如魯迅的《狂人日記》:“我翻開曆史一查,這曆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又如洛夫的《邊界望鄉》:
鷓鴣以火發音
那冒煙的啼聲
一句句
穿透異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燒得雙目盡赤
血脈賁張
但我抓回來的仍是一掌冷霧
4.運用比喻描寫
總之,出色的細節描寫,對突現人物性格、深化主題、發展情節和表達作者情思都是不可缺少的。
我們要求的是:具有典型意義,富有特征的細節描寫;能揭示文章主題,能挖掘人物心態的具有深層意識的細節描寫;最富有生活意義的細節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