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也由於,科學著作和論文中所運用的一個又一個嚴密的邏輯推理,它們已將獲得推理前提所經曆的複雜而曲折的摸索、探試和篩選的過程,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混亂、迂回與失誤,全都舍棄了。實際上它們隻是思考結果的一種表述、論證的形式。這樣人們就容易誤解為它們所表述的是實際的思考過程;以為所思考問題的最終結果,就是這樣從前提到結論一步一步“順理成章”地推出來的。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創新思考也就不是很難的事了。對於傳統邏輯演繹推理能否推出新發現、新思想,一些著名的科學家早就一再談到過。愛因斯坦說:“沒有通向創造發明的邏輯通道。”“沒有什麼合乎邏輯的方法能導致這些基本定律的發現,有的隻是直覺的方法,輔之以對現象背後的規律有一種愛好。”波普說:“根本改變舊觀念的新思想,往往不是從以往知識出發作嚴密推演的結果……它是連續的中斷,是思維運動的所謂飛躍。”
對愛因斯坦等人所說的“沒有通向創造發明的邏輯通道”,切不可誤會為創造發明不需要運用邏輯推理,更不可像有些人所宣揚的那樣,認為邏輯推理不利於創造性思考。而隻能理解為:創新思考僅僅運用邏輯推理,僅僅運用邏輯思考方法,那是不夠的。如果要采用“邏輯通道”之類的形象化說法,是否可以這樣說:創新思考不存在可以一走到底的寬闊平坦的邏輯大道,途中時而荊棘叢生、無路可走;時而坡陡路險、陷阱密布。在四顧茫茫、走投無路時,還需以非邏輯思考方法作為拐杖,憑借它去探尋那曲折蜿蜒、時有時無的羊腸小徑。在戰戰兢兢、麵臨深淵時,還需以非邏輯思考作為撐竿,靠了它來一個大跨度的撐竿跳!
說單純運用傳統邏輯演繹思考方法推不出突破性的新知識來,這絲毫也不意味著可以貶低它的重要作用。邏輯演澤推理的結論畢竟隻是以潛在的形式蘊涵於前提之中。必須通過由前提到結論的過渡,蘊涵在前提中的潛在聯係才能明晰地揭示出來。推理的結論相對於推理的前提來說,這也是一種新知識。它的這種明晰化作用,它的能推出間接知識的作用,它的前提與結論之間具有必然聯係的特點所能起到的檢驗知識、論證問題和建構理論體係的作用,在科學思維和人們的日常思維中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沒有它們,不僅科學研究寸步難行,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思考活動也是不可能進行的。
二、關於非邏輯思考方法
(一)什麼是非邏輯思考方法
與邏輯思考方法可以作兩種不同的解釋相對應,“非邏輯思考方法”也同樣可以作兩種不同的解釋。
一種解釋是廣義的:非邏輯思考方法是指傳統邏輯學中所不研究的思考方法。
另一種解釋是狹義的:非邏輯思考方法是指一個思考過程得出的結果超出了出發知識所涉及範圍的思考方法。
按照這種解釋,所謂“非邏輯思考方法”實際上是“非邏輯演繹思考方法”的簡稱。本文以下所講的非邏輯思考方法,都是指的非邏輯演繹思考方法。
(二)非邏輯思考方法的特點
非邏輯思考方法的特點恰恰與邏輯思考方法的特點相反。
運用非邏輯思考方法進行思考,自然也會有“思考的根據”和“思考的結果”這樣兩個部分,但這兩個部分不同於邏輯演繹推理意義上的“前提”與“結論”,更不構成邏輯演繹推理那樣的推理形式。
1.思考的根據和思考的結果之間不具有必然聯係。
運用非邏輯思考方法,即使運用得恰當、思考的根據真實,得出的結果也不是必然真實,而是可能真實,也可能不真實。因為思考的結果已超出了出發知識所涉及的範圍,思考根據的真實並不蘊涵思考結果的真實。
2.一般沒有確定的思考程序和步驟。
運用非邏輯思考方法,“思考的根據”沒有反映“一般情況”與反映“特殊(個別)情況”之分,因而也就不存在從思考“一般情況”再到思考“特殊(個別)情況”,最後得出關於特殊(個別)情況的結論這樣的確定的思考程序和步驟。同時,非邏輯思考方法的“摸索”、“試探”的創新本性,也決定了它一般不可能有確定的思考程序和步驟。
3.一般難以總結出結構公式。
非邏輯思考方法一般都沒有確定的思考程序和步驟,自然一般也就難以總結出結構公式來。對非邏輯思考方法,不可能像數學演算套用數學公式那樣加以運用。
4.沒有必須遵守的規則。
非邏輯思考方法本身就沒有“正確形式”與“不正確形式”、“有效形式”與“無效形式”的典型區分,因而也就總結不出可以保證其“形式正確”、“形式有效”的必須遵守的規則;隻能對如何提高運用的正確性、有效性,提出一些指導原則或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