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附錄(4)(2 / 2)

4.由於社會發展速度和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人們在各個方麵社會實踐活動中所碰到的情況和問題,越來越複雜多樣、變幻莫測,常常不能不在掌握的信息很不充分、時間又很緊迫的情況下,對情況和問題作出估計與抉擇。這就要求人們必須更加重視和善於運用各種非邏輯思考方法。

5.電腦日益普及後,大量非創造性的機械、繁瑣的思考任務,已可以交給電腦去執行和完成,從而便要求人去更多地從事開拓、創新的工作。這樣,適宜和必須運用非邏輯思考方法的領域、場合就會越來越廣,對善於運用非邏輯思考方法的人就會需要得越來越多。人的腦力活動正日益高智能化。人們預測,今後不善於運用非邏輯思考方法、創新能力不強的人,將可能隻適宜從事常規性、事務性的工作。

四、加強非邏輯思考方法的研究

現在越來越多的教育家、人才學家一致認為,古今中外在各個領域裏作出重大貢獻的傑出人物,他們所共同具有的最關鍵的必要條件,既不是得天獨厚的過人的天資,也不是令人羨慕的難得的機遇,而是卓越出眾的創新能力。其核心因素則是創新思考能力。

有人對近代和現代1249位傑出的科學家的研究工作作過統計。這些科學家在15歲和45歲之間作出了1928項重大發現,他們作出創造發明的最佳年齡是37歲左右。相對來說,這一年齡段的科學家,比起老年科學家來,學識大都不免要貧乏、淺薄一些。而為什麼科學史上絕大多數重大的發現發明又都是中青年人作出來的呢?這是不是可以表明:知識的豐富程度,並不與創新實踐能力和創新思考能力的強弱成正比。

知識與創新能力之間實際上是一對矛盾。二者既有統一的一麵,也有對立的一麵。統一的一麵表現在,知識是創新能力的基礎,創新能力離不開知識、依賴於知識。一般來說,知識越多,對創新能力的提高越有利。這是主要方麵。這一麵,大家都注意到了。特別是在學校裏,老師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常常會向學生反複強調這一麵。

二者關係的對立一麵表現在,知識增多,創新能力不一定就會相應提高,二者並不是必然同步發展,更不具有量的正比例關係。因為創新是在繼承的基礎上要有所突破,有所開拓,如果隻是局限在已有知識的範圍之內推演知識,那是難以創新的。這二者關係的對立的一麵,注意到的人似乎還不多。

二者對立的一麵還表現在,由於客觀世界的發展變化和人類認識能力的不斷提高,已有的某些知識會顯得陳舊過時,會暴露出這樣那樣的缺陷和錯誤,會幹擾和模糊人們探索新事物、新規律的視線。因而在一定條件下,已掌握的知識還可能會成為創新的一種不利因素,一種障礙。注意到這一點的人恐怕就更少了。

由於知識和創新能力之間,既有統一的一麵,又有對立的一麵,不同的人,不僅在知識的豐富程度方麵會有很大的不同,在是否善於進行非邏輯思考和創新能力的強弱方麵也會有巨大的差異,所以,我們在實際生活中常常會發現,一方麵,有不少知識豐富,可是創新能力很弱的所謂“書呆子”。這甚至包括一些科技人員在內,盡管他們一生都很勤奮,所學專業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都很豐富,卻總是搞不出有一定價值的創造發明來。另一方麵,又有很多雖然缺少知識,但頗富有創新智慧的所謂“機靈鬼”。特別是在工商界、演藝界,有些人書讀得不多,在學校裏往往成績不佳,可是後來卻成了“大款”、“大腕”。即使在科技界,前麵已談到,許多重大的發現、發明也是由知識相對貧乏,但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年輕人或門外漢作出的。古今中外各個領域裏的出類拔萃的傑出人物,一般都既有豐富知識,而又勇於創新、善於創新。加強對非邏輯思考方法的研究和普及,能直接有效地服務於人們非邏輯思考能力的培養、訓練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