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朝鮮談判的幕後人物(1 / 3)

1.邊打邊談

1950年一6月25日爆發的朝鮮戰爭是冷戰時期的第一場熱戰,動搖著遠東地區脆弱的地區格局和安全結構。美國乘機拉攏盟國,打著“聯合國軍”的幌子進行幹涉。起先,朝鮮人民軍一路南下,連連克敵,將美韓軍壓縮到一萬平方公裏的狹小地域。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致使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被迫後撤。美國越過“三八線”,瘋狂北犯。金日成致電蘇中兩國,懇請給予軍事和經濟援助。

10月25日。中國人民誌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在彭德懷令員的指揮下,經過五次戰役的較量,雙方戰線維持在“三八線”附近。

第五次戰役剛剛打完不久,美軍便向我方正式發出和談的信息。1951年6月30日,“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奉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之命向我方發表聲明,表示願意同我方舉行停戰談判,並建議談判在兀山港的一隻丹麥傷兵船上進行。

美國這一聲明看似突然,實則不然。早在該年1月11日,誌願軍贏得第3次戰役的勝利、解放漢城後,美國擔心在軍事上可能吃不消,被攆出朝鮮半島。為避免徹底覆滅,美國急於停火談判。為此,1月12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對局勢是這樣分析的:美國最根本的利益和最大危險仍在歐洲,美國必須在歐洲部署大量軍事力量;美國不能在亞洲陷入一場持久戰,消耗掉原應部署在歐洲的軍事力量,這很可能正是克裏姆林宮所希望的。在這個分析的基礎上,杜魯門製定了對朝鮮作戰政策:把戰爭限製在朝鮮,保持對海空力量的限製,不再派任何增援部隊,盡可能穩住“三八線”附近的戰線,然後尋求停火,達成停火協議,使朝鮮恢複到1950年6月25日戰爭爆發之前的狀況。

第五次戰役後,美軍在地域上前進了一步,麵積有所擴大,但是美國付出的代價也相當大,完全勝利十分渺茫,國內反戰情緒日益高漲。美國政府認識到,單純靠軍事手段打敗朝中軍隊、單方麵解決朝鮮問題已不可能,以上情況就是李奇微聲明的背景。

2.派李克農、喬冠華主持談判

周恩來早在1950年12月7日就著手擬定了停止朝鮮戰爭的條件。第五次戰役後,周恩來體會到在軍事上徹底解決朝鮮問題有很大的困難,現在客觀上出現了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可能性,應該抓住這個時機,在準備持久作戰的同時,與敵人舉行停戰談判,爭取和平解決。周恩來首先同毛澤東商量,共同研究李奇微聲明的深刻含義。6月初,周恩來邀請金日成到北京商談有關停戰談判的方針與方案。7月1日,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日成首相和誌願軍彭德懷司令員發表聲明,同意派代表與美方代表會晤,並建議會晤在“三八線”南我方控製區開城舉行。

在金日成、彭德懷發表聲明的前一天,金日成曾給毛澤東、周恩來發出電報,除提出朝方對和談內容、地點和時間的意見外,還希望彭德懷代表誌願軍出席談判會議。周恩來認為,彭德懷是我方統帥,無論從哪個角度考慮,都不宜直接出麵談判,應由誌願軍副司令員鄧華和參謀長解方去談判,並讓李克農、喬冠華從國內去朝鮮,充實談判代表團的力量。周恩來把這些想法向黨中央和毛澤東作了彙報,得到了批準。

派李克農、喬冠華到朝鮮去主持談判,是周恩來主持朝鮮戰爭中外交戰線的重要措施之一。

外交部副部長兼軍委情報部長李克農是情報專家,又富有談判經驗。不管什麼場合他總是衣冠嚴整,戴眼鏡,穿馬靴,留短胡須,舉止大方,嚴肅穩健。

外交部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國際新聞局局長喬冠華在德國讀過哲學,懂法語、英語,對國際問題頗有研究,文思敏捷,才華橫溢。他很活躍,笑得瀟灑,罵得也瀟灑。

朝鮮停戰談判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次木型外交活動,也是第一次在國際範圍內公開與美國進行談判的外交鬥爭。新中國成立之初,外交戰線人才極度貧乏,李克農、喬冠華是外交部內少數確實能勝任外交工作的人才,也是朝鮮談判代表團中僅有的兩名合格外交官。

實際上,周恩來派李克農、喬冠華參加談判代表團,除了掌握和指導停戰談判、確保談判勝利之外,還有一個深遠的用意,那就是利用這個機會培養、訓練一批外交人才。李克農、喬冠華來到朝鮮後,按照周恩來的旨意,主動承擔起培訓外交人才的任務。他們針對談判代表團內絕大多數人“欠缺外交頭腦”的弱點,召開會議,舉辦外交知識講座,結合自己的實踐、體會,談得有聲有色。就這樣,經過實踐和培訓,談判代表團中的成員後來大都成為我國、我黨、我軍外交戰線的人才。

3.“臨陣不換將!”

李克農、喬冠華受命後,毛澤東、周恩來於7月2日專門接見了他們,同他們就停戰談判問題進行了長時間的談話,指示談判方針,麵授錦囊妙計。

周恩來風趣地說:“最後送你們12個字,‘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

李克農謹慎地問:“總理,你的意思是……”

周恩來側過頭來,雙眼緊盯著李克農解釋道:“‘行於所當行’的意思是該做的就堅決做,義無反顧;‘止於所不可不止’,意思是該停的時候就應該適可而止。”

稍頃,周恩來見毛澤東滿意地連連點頭,進一步解釋:“抗美,是保家衛國,是‘當行,的愛國主義的正義鬥爭;援朝,則是社會主義國家應盡的國際主義義務。可是,當侵略者傷亡慘重、被迫求和的時候,我們就得審時度勢,把戰爭停下來,爭取在和平的環境中進行新中國的建設。總之,當行則行,當止則止!”

當時李克農嚴重的哮喘病複發,平時靠藥物控製哮喘,每天靠打嗎啡才能入睡。毛澤東、周恩來並不知道這一情況。李克農當時受使命召喚,無心作其它選擇。

他回來靜下心來想了想,還是向中央寫了病情,實事求是地講了自己的病情,請中央根據這一情況有多種方案準備。毛澤東稍稍猶豫了一下,決定仍然由李克農去。也許,他沒有找出更合適的人選。他相信李克農能抱病出征。

李克農自然義無返顧。

7月5日,李克農的談判班子從北京啟程赴朝。離京之時,正值炎炎酷暑,誰也沒有想到帶冬裝,還是李克農夫人趙瑛提醒了一句:“克農,要不要帶上棉衣?”李克農患哮喘病,穿棉衣總是比一般人提前半個月。

李克農擺擺手:“不用,到不了冬天就能回家了。”誰也沒有料到,這次談判一去就是兩年。

7日淩晨,李克農一行抵達朝鮮開城,下午到來鳳莊。

9日那天,中朝代表團全團上下忙忙碌碌,積極為第二天的正式談判作準備。

昨天美方已告訴中方,他們將乘直升飛機來談判。這明明是欺我方沒有飛機場,故意找茬。不過,這點小事難不倒李克農。他微微一笑,令人在開域市區內找了一個比較安全又寬敞的地方,擺上紅色“T”字型帽板,再擺上兩個英文字母“WC”(即WELCOME[歡迎],另一義為廁所)標誌,一個臨時著陸的直升機場便算大功告成。

那麼,怎麼通知美方呢?大家一時又沒了主意,都把希望的目光轉向喬冠華。隻見喬冠華不慌不忙,更不多言,一提筆便文思泉湧,洋洋灑灑,寫下一篇開城巡禮,把美方直升機降落的方法寫得明明白白,以新華社記者的名義發表,公告天下。眾人一見,齊聲喝彩。當晚,李克農等再次檢查準備工作,又發現一件事先沒有想到的事:按國際慣例,雙方正式代表見麵時要互驗全權證書,而朝中方麵忘了準備。朝鮮方麵立即派人火速到平壤請金日成簽字,但若再到聯合司令部彭德懷處無論如何是來不及了。李克農當即決定,隻要金首相簽了字就有效,彭老總的字我替他代簽,事後再報告。

工作做得再仔細,還是免不了有紕漏。第二天正式談判時對方在談判桌上擺了一麵“聯合國”的小旗子,而我方代表麵前空空蕩蕩的,大家都很後悔事先沒有想到這一著。

9日晚上10時,李克農召集朝中談判代表團所有同誌開會。會議先由喬冠華把第二天的正式談判第一次會議作了說明。之後,李克農就朝鮮停戰談判全局性的問題進行了闡述。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