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朝鮮談判的幕後人物(2 / 3)

李克農先分析談判形勢,他說,這次談判我們準備提出三條原則:停火休戰,雙方撤離三八線以建立非軍事區,外國軍隊撤出朝鮮全境。關於前兩點,雙方的意見有距離但不大,第三點分歧大一點,但也是可以討論的,所以達成協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接著,李克農談了四點意見。他明確地說:“我們是為和平而來的,首先要把這個主張打出去使它產生一種力量,也就是政策的威力。”其次,安全問題要慎之又慎。第三,談判是打“文仗”而不是“武仗”,對外表態要慎重。李克農諄諄告誡大家:“對我們的同誌,我不擔心哪位同誌在談判中喪失立場,擔心的是多數同誌年輕氣盛,經不起人家的挑逗而衝動。同美國人打交道多數同誌沒有經驗,所以參加會議的同誌要觀察會場上每個細節,察言觀色,爭取較快地摸透對方的脾氣。”第四點意見是談判離不開對戰場情況的了解。

會議開到深夜。

幾天來,李克農幾乎沒有片刻休息,他需要利用一切時間盡快熟悉自己班子裏中朝雙方的每位同誌,集體布置工作,個別找人談話,忙得哮喘病又犯了,隻好靠藥物控製。

朝鮮半島上,8月底9月初氣候變化無常,早上和晚上天氣很涼。代表團中方成員原先都以為談判一兩個月就可以結束,沒帶禦寒的棉衣,有人甚至連毛衣都沒有帶。李克農特地給東北軍區發了電報,請他們給談判人員製作冬裝,做好後送來。

進入了初冬,氣溫驟降。11月20日,李克農在“小別墅”會議室裏召開中朝代表團小型會議時,哮喘病又犯了,講一陣咳嗽一陣,坐在他旁邊的邊章五給他泡了一杯熱茶。

李克農的身體一直不好。不久前的一個夜晚,他犯心髒病,倒在地上,這時代表團已經有了醫生,他們有經驗,沒有挪動,隻往他嘴裏放了一片擴張血管的急救藥,讓他熟睡了1個多小時,算是緩解了過來。

關於他的病情,雖然他反對向中央報告,中國代表團還是發電報報告了周恩來。經中央決定,外交部副部長伍修權日夜兼程趕到開城,以替換李克農。

李克農坐在朝鮮式的土炕上,視力微弱,眼睛幾乎要貼在炕桌上麵看東西。一會兒要仰天躺一會兒,大口大口喘氣,長時間的伏案,胸口擠壓得很難受,心髒跳動時急時緩,好像快要停止跳動了。兩隻手也開始發抖,手中的筆幾次從炕沿上滑落下來。朝鮮的地炕悶熱幹燥,很不適合像他這樣的嚴重哮喘病人,隔一會兒,他就拉開門走出去,站在寒冷的夜空下,透幾口新鮮空氣,回來再把一把把藥片塞進嘴裏,端起白開水杯子,喝口水咽下去。

伍修權看到老戰友的狀況,心中十分痛惜。他直率地對李克農說:“你的身體不好,中央讓我來替換你。”

李克農喘了一口氣,靜靜地閉了一會兒眼睛,一字一頓地回答:“臨陣不換將!”他接著說,感謝中央的關心,我現在身體不太好,但是熟悉談判工作的全部情況,已經摸透了各方麵的規律,如果現在中途換人,一切又得從頭做起,對整個工作不利,因此建議在我尚能支持的情況下,不馬上換人。

於是,李克農、伍修權共同擬定了給中央的請示電報。中央很快複電,同意仍由李克農主持談判工作,並讓伍修權繼續留在朝鮮,一方麵深入了解談判進行情況,一方麵繼續觀察李克農的健康狀況。

30多年後,伍修權回憶往事,心中仍十分感動。伍修權曾和喬冠華共過事,兩人鬧過一些不愉快的事。喬冠華很有才幹,但是太驕傲,做他的領導不容易。伍修權說:“我和喬冠華之間的矛盾,李克農心中有數,他不怕我有什麼想法,講‘臨陣不換將’,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完全有辦法領導好老喬,讓我留下來就有困難,我決定觀察一段時間,等克農病情有好轉,又向中央打了報告,李克農可以繼續工作了,我便返回北京。”

李克農不但在對外談判中施展出卓越的策劃才能,在協調內部關係上也得心應手。喬冠華號稱“外交部第一號大才子”,張口妙語連珠,行文洋洋灑灑,但高傲自負,不拘陳規,但他從不當著別人的麵指責喬冠華,也製止部下議論他的長短。他認為,一個人有其長必有其短,而缺點往往正是優點造成的。總的來說,兩人在整個談判期間配合默契,都為談判的成功盡了力。

朝中方麵首席代表南日將軍年輕氣盛,自恃曾留學蘇聯,上過軍事院校,開始有些看不起中國老農民的土樣。7月份談判伊始,南日和喬冠華便發生了一些爭執。李克農得知情況後,分別找喬冠華、南日談心。經過李克農神奇般的說服工作後,這兩位驕矜而多才的人不久便握手言歡。

1952年談判中斷,板門店會場冷冷清清。有一天,喬冠華夫人、外交部新聞司司長龔澎作為信使來了。大家覺得很奇怪,派這麼高級別的人來當信使,這還是破天荒的事。李克農把大家招呼到一邊,指指正有說有笑的喬冠華、龔澎夫婦,說:“你們看到了吧,周總理人家怎麼做工作,做得這麼細,咱們都學著點兒。”

李克農拍電報,請解方、柴成文的夫人來板門店探親,不能前來的也千方百計捎信帶話。這個做法深得人心。家人的到來,使冷清的駐地變得熱鬧而有生氣,大夥在一塊開玩笑:“胡公就是胡公,我們學不來,咱們也學不來峽公,連夫婦的私生活也想到了。”(胡公指周恩來,峽公即李克農)

4.傳達毛、周指示

大部分談判都是在戰爭結束後進行的。朝鮮談判則不同,它是在雙方軍事僵持的情況下,采取邊打邊談的軍事與外交相結合的方式,最後達成停火協議,結束戰爭的。

1951年7月10日,朝鮮停戰談判在開城來鳳莊拉開帷幕。從那時起,直到1953年7月27日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字,在長達兩年零十幾天的談判馬拉鬆中,兩易會場,五次中斷,共開58次雙方代表團會議,733次各種小會,為曆史所罕見。

朝中談判代表團分前方、中間站和後方指揮三線。前方第一線是直接出麵的朝鮮人民軍代表南日、李相朝、張平山(後由鄭鬥煥接任)和中國人民誌願軍代表鄧華(後由邊章五接任)、解方等。在第二線中間站工作的有喬冠華和柴成文。喬冠華負責傳達和貫徹上麵的指示,對談判工作提出具體方案,為談判代表擬寫發言提綱。聯絡官柴成文則在別人不便離開時負責來往傳遞消息。第三線便是李克農,坐鎮幕後,負責與國內聯係並與朝鮮同誌協商,掌握談判工作的方針大計和全部進程。按照中朝兩黨中央協議,朝鮮停戰談判由李克農主持,喬冠華協助,因為他們二人對外不露麵,出於安全保密的考慮,按照中國習慣給代表團、李克農和喬冠華規定了代號,稱代表團“工作隊”,稱李克農“李隊長”,稱喬冠華“喬指導員”。李克農還任誌願軍代表團黨委書記。

在這兩年,李克農的責任範圍之廣,性質之複雜,日常麵臨問題的困難與重要,都非常人所能想象。每天的工作如此繁重,而他身體又如此之差,卻能以驚人的毅力支撐談判班子,確實很不簡單。他常常是一邊開會,一邊大把大把地吃藥片,和談判班子一起商討對策,處理文電,組織實習,草擬電報、文件和發言稿,反複字斟句酌,對擬議中的每種方案都要仔細研究,分析比較,才能最後決定取舍。那些日子,由李克農主持的集體會議一般是在晚上10點鍾召開,先由第一、二線的同誌彙報當天的談判情況,然後大家一起研究出現的新問題。李克農歸納後,就談判中的全局性問題再作闡述,討論出具體方針策略,形成文字上報中共中央、金日成首相和彭德懷司令員。每天開會至淩晨,便有電報發回國內。國內由周恩來直接掌握談判的進程,對每天接到來自談判代表團的請示彙報,經周恩來考慮後,再馬上同毛澤東及其他領導人研究,一般在當夜就能作出決定複電開城,對下一步談判提出要求和指示。電報一般是在天亮時收到,李克農收閱後,立即向各有關方麵傳達和布置,與朝鮮同誌聯係,向誌願軍總部通報。他又根據國內指示和各方麵的意見,提出新的方案,由二線的喬冠華等加以具體貫徹,最後交給第一線的談判代表去執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