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醫生、將軍、外交家(1 / 3)

新中國外交隊伍是周恩來總理一手培育起來的。建國初期,黨中央毛主席就決定,新中國的外交要另起爐灶,建立一支可靠的新型的外交幹部隊伍。於是,一位位久經沙場的將軍,被從解放戰爭的前線召回北京,脫下戎裝換西裝,奔向全新的外交崗位。一位位參加國共和平談判的軍調處外事人員,從南京、重慶、東北聚集北京,成為新中國的職業外交官。

在這批嶄新的外交隊伍中,眾所周知的將軍大使有袁仲賢、耿飆、王幼平、姬鵬飛、韓念龍。其中有一位將軍大使,是從一名醫生成長為我軍高級將領、新中國第一代外交家的。

他,就是共和國第三位外交部長,曾任駐民主德國大使的姬鵬飛。

1.醫生出身的將軍

在長期的外交工作中,姬鵬飛一直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工作。1951年至1955年任新中國駐東德大使,1955年至1971年任外交部副部長,1971年3月代理外交部長。1972年至1974年11月任外交部長。幾十年的外交生涯身處周恩來周圍,耳濡目染,言傳身教。這使得姬鵬飛一生的工作大都沒有離開外事。1979年1月至1982年4月,他擔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從事黨際外交工作。1982年以後,他出任中共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務院港澳辦公室主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主任。香港事務大都是涉外事項,他被譽為“香港基本法之父”。

正因如此,姬鵬飛對周恩來總理充滿了深深的敬意與愛戴。他說:

“在我幾十年的外交生活中,周總理是對我影響最深的人,他超人的智慧與才華,豁達的外交風度,高超的外交藝術,使外交工作的原則性與靈活性達到了完美的統一。在建國之初的短短幾年裏,就為新中國結交了廣泛的朋友,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讚揚。在我國所有重大的外交決策和實踐中,周恩來同誌是起了關鍵作用的。”

1910年,姬鵬飛出生在山西臨猗縣。15歲小學畢業後便遠離家鄉,考入西安陸軍醫院。那時,馮玉祥將軍人主西北,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兩年結業後,姬鵬飛加入了馮玉祥的部隊,出任第十師上尉軍醫。此後不久就升任十四軍軍醫處副處長。

馮將軍傾向進步,處處受到蔣介石的排擠。1930年蔣馮閻大戰後,馮玉祥被蔣介石整編壓縮為二十六路軍,所部不滿倍增,官兵們更加傾向共產黨。1931年12月,趙博生、董振堂領導該部舉行了著名的寧都暴動。他們反戈一擊,毅然加入紅軍。姬鵬飛也在起義隊伍之列。起義勝利後,這支1萬7千人部隊被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姬鵬飛擔任紅五軍團十五軍軍醫處長。很快即升任紅五軍團衛生部部長。

長征開始後,姬鵬飛改任中央軍委衛生部保健局副局長、衛生部副部長。紅軍抵達延安後,任軍委衛生部部長。由於這樣的經曆,全國解放後,他已出任外交官了,可衛生部門的老同誌,見了他,仍親切地稱他“老部長”。

回憶起中央蘇區的戰鬥歲月,姬鵬飛總是心情激動。1988年6月,他對采訪的記者說:“那時的衛生條件極其艱苦,用過的敷料必須洗幹淨消毒後繼續用,直到破損得拿不起來為止。指戰員中患下肢潰瘍病人很多,對部隊威脅極大。醫務人員首先是克服物質方麵的困難,千方百計,因陋就簡,用土辦法救護傷病員,保證指戰員的健康。那時的醫術沒有什麼高明的地方,但組織健全,工作效率高。”

1937年,姬鵬飛作為長征留下的幹部進入延安中央黨校和馬列學院學習。1938年結業後,即開奔抗日戰場,任新四軍後方政治部主任,兼軍醫處政治協調員。

在廣闊的蘇中北戰場,姬鵬飛在陳毅軍長的領導下,與敵偽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他參加了著名的黃橋決戰和反清鄉鬥爭。也許有緣,全國解放後,他轉入外交戰線後也在陳毅外長直接領導下工作了20多年。1945年,姬鵬飛先後任新四軍第七縱隊司令員兼政委,1947年任華東野戰軍11縱隊政委。1949年1月任三野第七兵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和杭州解放戰役,並出任浙江軍區副政委。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