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同戰鬥在重慶(2 / 3)

他們都直接服務於中共中央領導核心。喬冠華1942年到重慶後,就一直跟隨周恩來,成為他的左膀右臂。新中國成立後,多次陪同周總理、陳老總出訪國外,多次參加重要國際會議,對打開中美、中日關係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恢複在聯合國席位後,又是他連年率領中國代表團出席聯大,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說。從外交部的普通幹部一直到外交部長,他為新中國外交傾注了畢生的心血。胡喬木由於陳伯達的推薦,1941年2月到毛主席身邊,開始擔任文化秘書,後擔任政治秘書,長達25年之久。因而他所接觸的都是中央核心領導層的機密,他所起草的都是中央最重視、最迫切的文件、文稿和社論。1943年開始胡喬木就可以列席中央政治局會議。1948年毛主席到達西柏坡後,提名胡喬木為新華社總編輯,編委會主任委員,參加中央的集體辦公會。集體辦公會一般由周恩來主持,劉少奇、朱德、任弼時、葉劍英和各部門負責人參加。1949年任中宣部副部長、新華社社長。後又擔任新聞總署署長、中共中央副秘書長。在黨的八屆一中會議上當選中央書記處書記,正式進入中央領導層,粉碎“四人幫”後,他出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中央副秘書長。十一屆六中全會當選書記處書記,黨的十二屆一中全會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登上了他一生的政治頂峰。

此外,他們又都愛好詩詞,愛寫詩詞。喬冠華往往飲酒作詩,胡喬木則自稱“蘇辛之徒”。不知是不是這個原因,二人的書生氣都太濃了。喬冠華在周恩來手下30餘年,也不諳政治風雲變幻。胡喬木擔任毛主席政治秘書25年之久,幾十年宦海風波沒能把他“錘煉”出來,難怪毛澤東曾對柯慶施感歎:“喬木跟我一二十年,總還是一介書生”。

當然,二喬之間的不同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喬冠華為人灑脫,恃才傲物、不拘小節,到處都回蕩著他爽朗的笑聲。胡喬木一貫穩健、謹慎、謙虛。黨內意識形態領域的一位負責人鄧力群曾說:“幾十年來,我沒有看到他放聲大笑過”。由此可見一斑。

胡喬木與喬冠華是半個多世紀的戰友、好朋友,他們彼此欽佩,常相往來。1983年9月22日喬冠華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那時,他正處於從政治巔峰跌入低穀的時期,門庭冷落。當天下午,胡喬木從外地發來了唁電:

柄南同誌並轉含之同誌:

驚悉冠華同誌於今日逝世,不勝痛悼。冠華同誌投身革命近半個世紀,對黨和國家的貢獻不可磨滅。晚年遭遇坎坷,方慶重新工作,得以博學英才,再為人民服務,不幸被病魔奪去生命。這固然是黨的一大損失,也使我個人失一良友。惜因在外地,未能作最後的訣別,實深憾恨。謹希含之同誌和全體家屬節哀。

胡喬木九月二十二日十五時

3.周公館的幹將

1941年底大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攻香港。喬冠華被迫撤離,在1942年的秋天輾轉來到抗戰的大後方,陪都重慶,“到了勇士和詩人的故鄉”。周恩來也在四年前從武漢遷至山城,領導統一戰線工作。在曾家岩50號周公館,周恩來會見了年輕的小才子。從這一刻開始,喬冠華義無反顧地踏上了他將畢生為之奮鬥的艱辛道路。

周恩來和藹可親地詢問了香港、廣東的抗戰形勢以及喬冠華一路上的經曆。最後親切地叮囑他要注意休息,檢查治療一下腸胃毛病,至於工作問題以後再說。

喬冠華被安排住在純陽洞《新華日報》宿舍。周恩來還是放心不下,囑咐張穎說,喬冠華剛從香港到重慶,生活條件比較差,平常多去看看他生活上有什麼困難或要求,幫助解決一下。周恩來對每一個同誌都關懷人微,考慮得十分周到。張穎把這當作任務,時不時買件襯衣或水果什麼去看望看望。喬冠華就逐漸安頓下來了。

當時正趕上延安整風運動,重慶《新華日報》按照整風精神進行改版。周恩來一下子想到頗有些名氣的“喬木”,就指派他擔任《新華日報》編委,負責“國際述評”,每兩周寫一篇社論。這項工作原本是章漢夫執筆,他有了更重要的任務。與此同時,周恩來還讓喬冠華主編《群眾周刊》,派左員、曾興如作他的助手。美國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費正清正是讀了喬在《群眾周刊》發表的文章,被那辯才滔滔、熱情奔放,議論縱橫、結構嚴謹,不帶半句贅言所深深打動。周恩來十分喜愛和看重喬冠華的才能,於是囑咐他多參加中共代表團外事組的活動。中共外事組是1939年由葉劍英代表南方局宣布成立的,它的前身是在武漢的中共國際宣傳小組。外事組的組長是被稱為不僅是周恩來的左右手,而且是他的耳朵和嘴巴的王炳南,主要成員還有才思敏捷、足智多謀的小個子男士陳家康,聰明機智、富有魅力的漂亮的女士龔澎。

喬冠華又幹上了“老本行”,然而重慶要比香港情況複雜得多。他們戰鬥在國民黨的心髒,困難和危險可想而知。

如果說延安是照耀中國的閃閃紅星,那麼《新華日報》則是大後方黑霧中的一盞明燈。在重慶的這群共產黨人像是被隔離的受迫害者,但他們確確實實構成了對國民黨的威脅。他們宣傳黨的方針,宣傳抗戰,努力擴大統一戰線。一次次的反共高潮使環境更加險惡,但他們仍本著驚人的團結精神和堅定信仰開展工作,就連周公館的那隻大公雞也依然不時威武地站在內院的柴堆上喔喔地啼叫。

喬冠華的精力主要放在為《新華日報》寫國際述評上。他又起了個新的筆名“於懷”。憑借他廣博的政治、曆史、地理、文化知識,滿腔熱情地為反法西斯戰爭搖旗呐喊。在《條條道路通往羅馬、柏林、東京》、《春潮》、《形勢比人還強》、《人創造了形勢》等國際時評中,喬冠華擺出種種事實道理,預言法西斯的喪鍾正在敲響,高度評價蘇聯衛國戰爭的偉大意義。這一時期的國際述評曾彙集成冊,出了幾本書:《形勢逼人頑強》、《向著寬闊光明的地方》、《從戰爭到和平》。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