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女地》(新版)“注釋1”後記(1 / 1)

《處女地》是十九世紀俄國作家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是他的六部藝術性相當高的長篇小說的最後一部。這六部小說是《羅亭》、《貴族之家》、《前夜》、《父與子》、《煙》、《處女地》。但就藝術上的成就來說,《煙》和《處女地》比較差一些。

屠格涅夫出身貴族地主階級,他的母親是一個專橫的地主婆,對待農奴非常殘暴,甚至對待她所喜歡的兒子伊凡也很專製。屠格涅夫在這方麵的親身經曆和見聞在他的作品中也有反映。他反對農奴製度,反對沙皇專製政治,但他始終是一個資產階級自由主義者。他熱愛祖國,關心祖國的命運,但他的大半生都是在國外度過的,他脫離了人民,也不大了解祖國的現實生活。他看到他出身的那個階級的腐朽醜惡和日趨沒落的命運,也看到依附於這個階級的知識分子的不可救藥,但是他看不清楚人民的力量。他知道舊的、腐朽的一切都要滅亡,會有新的、進步的事物來代替它們,然而他並不理解這些新生事物。他害怕變革,害怕革命,他讚成改良,主張用“教育”代替革命。他的英雄就是本書中索洛明那樣的受過英國教育的平民知識分子。其實索洛明那樣的人並不是革命者,而是個改良派,可能走上革命道路,但也有可能變成英國工黨中的那種工人貴族。小說中的另一個“革命者”涅日達諾夫好像是一幅諷刺畫,其實在這個人物的身上也有屠格涅夫自己的毛病。屠格涅夫描寫涅日達諾夫的時候,也常常在解剖自己。屠格涅夫把涅日達諾夫描寫成一個他所謂的“多餘人”(屠格涅夫自己就是一個)。其實“多餘人”隻是貴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一部分,而屠格涅夫熟悉的就是這一部分人。他在他的小說中替這種人和他們生活於其中的社會唱了挽歌。

《處女地》是一八七六年的作品,在這以後作者還寫了不多的短篇和散文詩。在逝世前一年(一八八二年)寫的散文詩《俄羅斯語言》中,他這樣地表明他的堅定的信念:在疑惑不安的日子裏,在痛苦地擔心著祖國的命運的日子裏,隻有你是我唯一的依靠和支持!啊,偉大的、有力的、真實的、自由的俄羅斯語言啊!要是沒有你,那麼誰能看見我們故鄉目前的情形,而不悲痛絕望呢?然而這樣的語言不是產生在一個偉大的民族中間,這絕不能叫人相信。

根據這首詩來回顧他六年前寫成的《處女地》結尾中所謂的“一個匿名的人”(指領導革命者)和“匿名的俄羅斯”,我們對“匿名的”這個詞便有更清楚的理解了。可以說作者對未來的看法還是樂觀的。他不讚成革命,但是他知道革命必然要來;他雖然害怕革命,但是根據他對祖國的熱愛,他理解到革命必然要來,而且要改變他當時存在的一切。

1975年8月。

“注釋1”《處女地》新版:一九七八年二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