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貪婪的年代,人們的心裏總是充滿著諸多的欲望。
“車子是不是該換了?這個月的工資多少?什麼時候能拿到錢?”諸如此類的想法常會把人搞得精疲力盡。欲望的鎖鏈將我們的心埋於牢籠,失去了知覺。
暢銷書作家理察·卡爾森博士在《別為小事發狂》一書中曾提及他的一些親身體驗。
“很多年前,我曾活得忙碌不堪。追求成功成為我人生的一切。我不斷地做記錄,今天完成了多少事,賺了多少錢……我的三餐總是亂買,在車上隨便解決,我與自己比賽,看看自己可不可能贏得比任何人都多的成就。”
然而,就在14年前他結婚的那天,他最好的朋友在前往婚禮的途中被一輛汽車撞倒,當場死亡。
“從此,我的步調慢了下來。”卡爾森說,“因為我了解到自己過去緊追不舍的東西,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人都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又何必執著於外物的追求呢?”
叱吒一世的亞曆山大大帝臨終時,曾吩咐他的部下,不要按照一般的習俗把它的手包裹起來,而要把他的雙手露於棺木外,這樣可以讓人民看到,他的雙手是空空的。雖然他生於帝國,又征服了另一個帝國,但到死的時候,一樣連自己一小部分的財富也不能掌握。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準備離開他所住的村莊,到無人居住的山中去隱居修行,他隻帶了一塊布當作衣服,就一個人到山中居住了。
後來他想到當他要洗衣服的時候,他需要另外一塊布來替換,於是他就下山到村莊中,向村民們乞討一塊布當作衣服,村民們都知道他是虔誠的修道者,於是毫不考慮地就給了他一塊布,當作換洗用的衣服。
當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後,他發覺在他居住的茅屋裏麵有一隻老鼠,常常會在他專心打坐的時候來咬他那件準備換洗的衣服,他早就發誓一生遵守不殺生的戒律,因此他不願意去傷害那隻老鼠,但是他又沒有辦法趕走那隻老鼠,所以他回到村莊中,向村民要一隻貓來飼養。
得到了一隻貓之後,他又想到了——“貓要吃什麼呢?我並不想讓貓去吃老鼠,但總不能跟我一樣隻吃一些水果與野菜吧!”於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隻乳牛,這樣子那隻貓就可以靠牛奶維生。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以後,他發覺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時間來照顧那隻母牛,於是他又回到村莊中,他找到了一個可憐流浪漢,於是就帶著這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到山中居住,幫他照顧乳牛。
那個流浪漢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之後,他跟修道者抱怨說:“我跟你不一樣,我需要一個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想一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強迫別人一定要跟他一樣,過著禁欲苦行的生活……這個故事就這樣繼續演變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後來,也許是半年以後,整個村莊都搬到山上去了。
欲望就像是一條鎖鏈,一個牽著一個,永遠都不能滿足。
《百喻經》裏有一個故事:從前有一隻獼猴,手裏抓了一把豆子,高高興興地在路上一蹦一跳地走著。一不留神,手中的豆子滾落了一顆在地上,為了這顆掉落的豆子,獼猴馬上將手中其餘的豆子全部放置在路旁,趴在地上,轉來轉去,東尋西找,卻始終不見那一顆豆子的蹤影。
最後獼猴隻好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土,回頭準備拿取原先放置在一旁的豆子,怎知那顆掉落的豆子還沒找到,原先的那一把豆子,卻全都被路旁的雞鴨吃得一顆也不剩了。
年輕時,對於某些事物的追求,如果缺乏智能判斷,而隻是一味地投入,不也像故事中的獼猴隻是顧及掉落的一顆豆子,等到後來,終將發現所損失的,竟是所有的豆子!想想,我們現在的追求,是否也是放棄了手中的一切,僅追求掉落的一顆!
在印度的熱帶叢林裏,人們用一種奇特的狩獵方法捕捉猴子:在一個固定的小木盒裏麵,裝上猴子愛吃的堅果,盒子上開一個小口,剛好夠猴子的前爪伸進去,猴子一旦抓住堅果,爪子就抽不出來了。人們常常用這種方法捉到猴子,因為猴子有一種習性,不肯放下已經到手的東西,人們總會嘲笑猴子的愚蠢:為什麼不鬆開爪子放下堅果逃命?但審視一下我們自己,也許就會發現,並不是隻有猴子才會犯這樣的錯誤。
因為放不下到手的職務、待遇,有些人整天東奔西跑,耽誤了更遠大的前途;因為放不下誘人的錢財,有人費盡心思,利用各種機會去大撈一把,結果常常作繭自縛;因為放不下對權力的占有欲,有些人熱衷於溜須拍馬、行賄受賄,不惜丟掉人格的尊嚴,一旦事情敗露,後悔莫及……生命如舟,生命之舟載不動太多的物欲和虛榮,要想使之在抵達彼岸時不在中途擱淺或沉沒,就必須輕載,隻取需要的東西,把那些應該放下的“堅果”果斷地放下。
讓我們從猴子悲劇中吸取一個教訓,牢牢記住:該鬆手時就鬆手。
3學會給自己注入快樂的激素
隻要知道你在想些什麼,就知道你是怎樣的一個人,因為每個人的特性都是由思想造成的。我們的命運完全取決於我們的心理狀態。
如何讓自己注入快樂的激素呢?這是個大問題,因為養成快樂習慣,可以減輕你工作的壓力,更利於創造出好的成果。成大事者相信:少一份煩惱,就多一份快樂。正如拿破侖·希爾所說:“忘卻煩惱,學會讓自己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