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別讓空幻欲望奪去了快樂(1)(3 / 3)

那麼,怎樣才能讓自己快樂呢?

生活快樂與否,完全決定於個人對人、事、物的看法如何,因為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

幾年以前,有一個廣播節目要人們找出“你所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是什麼?”其實,這很簡單,最重要的一課是:思想的重要性。隻要知道你在想些什麼,就知道你是怎樣的一個人,因為每個人的特性都是由思想造成的。我們的命運完全決定於我們的心理狀態。愛默生說:

“一個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他怎麼可能是別種樣子呢?

可是很確切地說,你所必須麵對的最大問題——事實上幾乎可以算是我們需要應付的惟一問題,就是如何選擇正確的思想。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曾經統治羅馬帝國的偉大哲學家馬爾卡斯·阿理流士,把這些概括成一句話——決定你命運的一句話:“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

不錯,如果我們想的都是快樂的念頭,我們就能快樂;如果我們想的都是悲傷的事情,我們就會悲傷;如果我們想到一些可怕的情況,我們就會害怕;如果我們想的是不好的念頭,我們恐怕就不會安心了;如果我們想的盡是失敗,我們就會失敗;如果我們沉浸在自憐裏,大家都會有意躲開我們。這樣還有什麼幸福感可言?諾曼·文生·皮爾說:“你並不是你想像中的那樣,而你卻是你所想的。”

這麼說是不是暗示:對於所有的困難,我們都應該用習慣性的樂觀態度去看呢?不是的。不幸得很,生命不會這麼單純,不過還是應該鼓勵大家要趨向正麵的態度,而不要采取反麵的態度。換句話說,我們必須關切我們的問題,但是不能憂慮。關切和憂慮之間的分別是什麼呢?還是再說明白一點。比如每一次一個人要通過交通擁擠的大街時,他就會很注意他正在做的這件事——可是並不會憂慮。關心的意思就是要了解問題在哪裏,然後很鎮定地采取各種步驟去加以解決,而憂慮卻是發瘋似的在打著小圈子。

一個人可能麵臨一些很嚴重的問題,但他仍然可以在衣襟上插著花昂首闊步。

有一次,美國影星羅維爾·湯馬斯主演了一部著名影片,湯馬斯那個穿插在電影中的演講在倫敦和全世界都大為轟動。倫敦的歌劇也因此延後了六個禮拜,讓他在卡文花園皇家歌劇院繼續講這些冒險故事,並放映他的影片。他在倫敦得到巨大成功之後,又很成功地旅遊了好幾個國家。然而一連串令人難以相信的倒黴事件接踵而至,不可能的事情發生了——他發現自己破產了。當時,本影片中演配角的喬治·凱正好和他在一起,他們不得不到街口的小飯店去吃很便宜的食物。要不是一位蘇格蘭人,也是一位知名的畫家——詹姆士·麥克貝借給湯馬斯錢的話,他們甚至連那點菲薄的食物也吃不到。

當羅維爾·湯馬斯麵臨龐大的債務以及極度失望的時候,他並不憂慮。他知道,如果他被黴運弄得垂頭喪氣的話,他在人們眼裏就會不值一文,尤其是在他的債權人眼裏。所以他每天早上出去辦事之前,都要買一朵花,插在衣襟上,然後昂首走上牛津街。對他來說,挫折是整個事情的一部分——是要爬到高峰所必須經過的有益訓練。

讓自己快樂的另一法寶是施恩勿忘回報。

演講大師喬治·凱曾經講過這樣一段體會:他的父母很樂於幫助別人,但他們家裏很窮,老是債台高築。雖然窮,他的父母仍每年總是盡量想辦法送點錢到孤兒院去。那是設在愛荷華州的一座基督教孤兒院。他父親和母親從來沒有到那裏去看過,或許也沒有人為他們所捐的錢謝過他們——除了寫信——可是他們所得到的報酬卻非常豐富,因為他們得到幫助孤兒的樂趣,而並不希望或等著別人來感激。

喬治·凱離家之後,每年的聖誕節總會寄一張支票給父母,讓他們買一點比較奢侈的東西。

可是他們很少這樣做。當他每個聖誕節前幾天回到家裏的時候,父親就會告訴他又買了一些煤和雜貨送給鎮上一些“可憐的女人”——那些有一大堆孩子卻沒有錢去買食物和柴火的人。他們送這些禮物時也得到很多的快樂——就是隻有付出,而不希望得到任何回報的快樂。

喬治·凱相信他父母有資格做亞裏士多德理想中的人——也就是最值得快樂的人。“理想的人,”亞裏士多德說,“以施惠於人為樂,但卻會因別人施惠於他而感到羞愧。因為能表現仁慈就是高人一等,而接受別人的恩惠卻代表低人一等。”

喬治·凱說:如果我們想得到快樂,我們就不要去想感恩或忘恩,而隻享受施予的快樂。

“現在,讓我們為我們的快樂來製定——一個建設性的計劃,為我們的快樂而奮鬥吧。它的名字叫‘隻為今天’。這種計劃非常有效,可以複印幾千份送給別人。”這是已故的西貝兒·派屈吉所寫的。如果我們能夠照著做,就能消除大部分的憂慮,而大量地增加“生活上的快樂”。

隻為今天,我要很快樂。假如林肯所說的“大部分的人隻要下定決心都能很快樂”這句話是對的,那麼快樂來自內心,而不是存於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