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用四十年的時間,在大英博物館“啃”書本,把博物館裏的水泥都磨出了一個洞,寫出給人類曆史帶來新世紀曙光的《資本論》;華人丁肇中、楊振寧博士堅持恒河沙數的原子轟擊實驗,終於發現了J粒子,使宇宙不守恒定律在實驗上得以成立。他們的成功雄辯地說明:隻要具備了排難而進、堅持到底的鬥誌,無論辦什麼事情都能取得成功。否則,半途而廢,則會功敗垂成。
曆史啟人智慧,驀然回首,殷鑒不遠。
德國科學家席勒在研究X射線即將看到曙光時,失去信心,罷手卻步,遂將成功的喜悅輕易地送給了倫琴;牛頓晚年固步自封,缺乏鬥誌,堅持機械觀點,以致一事無成。
堅持到底就是勝利。但真正做到堅持到底並不容易,人在奮鬥的過程中,由於條件有限,必然困難重重,也會有種種幹擾。這些困難、幹擾就像一座座山橫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是望山止步,還是翻山而行?19世紀英國作家福樓拜說得好:“頑強的鬥誌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不錯,隻要拿出頑強的鬥誌,持之以恒,堅持到底,事業的成功便成為一種必然。
生活常常這樣:在你向目標挺進的過程中,突如其來的打擊,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莫名的痛苦和煩惱……像影子一樣時不時地跟著你,很難徹底擺脫。於是,人們便有了勇敢和懦弱、堅定和猶豫、灑脫和癡迷、勤奮和懶惰、廉潔和貪欲之分——一句話,有了強弱之別,有了堅持到底和中途沉迷的差異。
事實上,許多人在生活中不能扮演強者的角色。
然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大自然如此,人類社會也莫能例外)。在充滿競爭的現代社會裏,人人都希望自己是一個強者。
更何況,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股與生俱來的力量,推動自己生活得成功——力爭上遊、渴望成功和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
做一個強者,首先是做一個精神上的強者,一個堅忍不拔、威武不屈的人。
世間不存在人無法克服的艱難和困苦,在你麵臨絕境行將沒頂時,在你氣喘籲籲甚至精疲力盡時,你隻要再堅持一下,奮力拚搏一下,困難就會被你征服了,你就堅強了許多。
劍橋教授指出:人在許多場合下都會出現體力不濟甚至完全耗盡的情況,可是堅定的信心、頑強的鬥誌、不倒的精神會神奇地在你的身上激發起新的體力,促使你走向目標。
隻會默默地承受苦難不是強者的行為。一味地打退堂鼓,再找幾條適當的理由安慰自己、開脫自己,恰恰是鬥誌薄弱的表現。
“人生沒有免費的午餐。”保持你力爭上遊的天性,持之以恒的韌性,出力出汗甚至付出血的代價,也要去實現目標,這便是人的驕傲。
永不屈服的鬥誌,是強者之道,一切榮耀與光彩最後都屬於此!
8困難和阻礙是強者的天賜恩人
有許多人一生的偉大,都從他們的困難中得來。困難和阻礙往往是成就人、造就人的恩師。
每個人都渴望能夠經營自己的強項,這是由於有成功的欲望。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必須麵對人生的負麵——成功的阻礙。
困難是人生麵對的一個阻礙,同時又是強者的恩人,有了困難,才能淘汰競爭者,而使強者得到勝利。
艾文·班·庫柏是美國最受尊敬的法官之一,但他小時候卻曾是個懦弱的孩子。
班住在密蘇裏一個叫聖約瑟的貧民窟似的地方。他父親是個移民,依靠做裁縫的微薄收入為生,常常難得一飽。
為了使他們不小的家能夠取暖,班經常提著裝煤的籃子到附近的鐵軌上去撿煤炭。他覺得這樣做很難為情,總是偷偷地從後街走,免得上學的小孩子看到他。
可他們偏偏經常看到他。其中有一些孩子總愛躲在他從鐵路回家的路旁打他一頓,把他的煤炭撒得到處都是,讓他淚眼汪汪地回家,因此他幾乎生活在一種無窮的恐懼和自卑的環境中。
後來情況有了轉機。班因為看了一本書,得到了莫大的啟發,因此開始積極反抗。這本書名叫《羅伯·柯維德的奮鬥》。
班在那本書裏看到一個跟他一樣的少年的冒險故事,這個少年也麵臨許多不平,卻憑著勇氣和道德力量一一克服,班希望自己也有這種勇氣和毅力。
當他讀完這本書幾個月以後,他又走到鐵軌那裏,遠遠地看到三個人影衝到一幢建築物的後麵,他第一個念頭便是拔腿就跑,但又想到書中主角的勇氣,於是不但不轉身,反而緊緊抓著裝煤的籃子一直往前走,仿佛他是書中的英雄似的。
這是一場硬仗,3個人同時撲過來,他的籃子掉到地上,他揮揮手臂,準備開打,他那副堅決的模樣,使那些壞小孩大吃一驚。班用右手一拳打在一個人的嘴唇和鼻子上,左手又打在他的腹部。出人意料的是,這小子居然停下手來,掉頭就跑了,而對另外兩個,班先推開其中一個,再把第二個打倒。然後跪在他身上,拳頭像雨點似的揍他的下巴。現在隻剩一個了,他是孩子頭,已經跳到班的身上,班用力把他推到一邊,站起身來。大約有幾秒鍾,兩個人就這麼麵對麵站著,狠狠瞪著對方,互不相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