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像健身房裏的器械一樣鍛煉人的意誌。貧困是個人奮鬥的起跑線。
一個人如果好逸惡勞、貪圖享受,就無法戰勝困難,就絕不會有什麼發展。俗話說得好:“未經苦難的生命是不完整的。”
如果一個青年人的境遇不逼迫他去工作,讓他感到滿足,他就不再努力奮鬥。工作上的努力,一方麵固然滿足了生存的需要,另一方麵又在發展人格、造福社會。
如果一貫依賴他人,從不為自己奮鬥,會白白浪費一生。
貧困大都是由懶惰造成的。
有很多人想脫離貧困,卻不肯付出努力。如果一個人安於貧困,聽天由命,缺乏擺脫貧困的自信和勇氣,身體中潛伏的力量就不能發揮出來,就永遠不能擺脫貧困。
《簡·愛》、《呼嘯山莊》、《艾格尼斯·格雷》是眾所周知的名著,它們的作者是勃朗特三姐妹。小時候,她們的條件遠遠不如弟弟布蘭威爾。布蘭威爾從小就表現出傑出的文學藝術天賦,他的詩歌、散文和繪畫充滿靈氣。最初,他對繪畫有濃厚的興趣,一家人節衣縮食送他到倫敦皇家美術學院學習,在那兒,他發現很多同學比自己有才華,一下子泄了氣。幾星期後他回家了。在沒有競爭的環境裏,他漸漸恢複了對文學和藝術的興趣,有時他想成為畫家,有時又想寫出長篇小說,但沒有一件事情堅持到底。父親為他找了一份清閑的工作——當家庭教師,他有足夠的閑暇時間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但他仍然一事無成,還染上了酗酒、抽鴉片的惡習,丟掉了工作。
在這種情況下,全家人仍然認為布蘭威爾是有天賦、有潛力的,隻是被暫時埋沒了。姐姐們懷著對他的殷切期望,當家庭教師、到學校教書,養活他,期待他玩夠以後開始搞一些流芳百世的作品。結果怎麼樣呢?如果不是為了研究勃朗特三姐妹的成長史,我們就再也見不到布蘭威爾的畫,也讀不到他小時候寫的那些美文了。大多數人連聽都沒聽說過他。而勃蘭特姐妹在自己身上實現了她們曾經寄予弟弟的厚望。在辛苦乏味的工作之餘,在黯淡的燭光下,她們讀書寫作。對那個遊手好閑的“天才”,她們白費了苦心,但她們漸漸發現,真正的才華在自己身上,錦繡前程屬於她們自己。
人類有幾種堅強的品格,和貧困勢不兩立,那就是自信和勇敢。有許多人身處貧困,卻靠自信和勇敢的稟性戰勝了貧困。
不管一個人多麼貧窮,隻要能不斷進步,即便是緩慢地進步,生活也是健康向上、充滿希望的。但是,一旦他不再進步了,不再向更高、更深、更強的方向發展,他的生活就會變得死氣沉沉,平庸至極。
貧窮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貧窮的思想和聽天由命的態度。
如果巴爾紮克在年輕時灰心喪氣,我們就不知道誰是巴爾紮克了。他父親說:“你知道嗎,在文學領域中,一個人如果不是國王,就是乞丐。”他說:“那好,我就做國王。”父母把他留在閣樓上,讓他自己支配自己的命運。他經曆了整整十年的苦難歲月,戰勝了貧困,取得了成功。在他真正出名之前,寫了四十本毫無影響的小說。
英國著名鐵器藝術家詹姆斯·夏普勒斯非常貧窮,但是他經常在早晨三點鍾起床抄寫那些他買不起的書。他願意步行十八英裏到曼徹斯特去買一先令一件的藝術品。他寧願在鐵匠鋪中幹最累最苦的活兒,以便觀察爐子加熱的過程。他十分珍惜空餘時間,見縫插針,雖然這些時間都是零散的。就這樣,經過五年的努力,他完成了偉大的作品《化鐵爐》。
大自然偏愛那些以貧困作為起跑線而去努力奮鬥的人,以巨大的財富和顯赫的地位來補償他們年輕時遭受的貧困磨難。
3把貧窮當作意誌的磨刀石
貧窮可以磨煉人的意誌,這種意誌可以戰勝心理上的負擔,衝破貧窮的堡壘,到達成功的彼岸。
也許你生來就很貧窮,但那並不能決定你一生的命運。大部分成功者最初都是窮苦的孩子,貧窮給他們帶來的並不是貧窮,而是一種催人上進的力量,這才是人生真正的財富。
福勒是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一個黑人佃農七個孩子中的一個。他在5歲時開始勞動,9歲之前主要是以趕騾子為生。
這並不是什麼特殊悲慘的事情,大多數佃農的孩子都是很早就參加勞動的。這些家庭認為他們的貧窮是命運的安排,因此,他們並不要求改善自己的生活。小福勒有一點同其他的小朋友們不同:他有一位不平常的母親,他的母親不肯接受這種僅夠糊口的生活。過去,她時常同一個兒子談論她的夢想:“福勒,我們不應該貧窮。我不願意聽到你說:我們的貧窮是上帝的意願。我們的貧窮不是由於上帝的緣故,而是因為你的父親從來就沒有產生過致富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