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辦事拖延,失去工作
李明大學畢業,在北京幹過很多工作,就是沒有一個呆的時間超過三個月的,原因是李明自小養成一個拖拉的壞習慣,幹什麼事也是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後天,推來推去什麼事也沒個成。就拿當初考大學來說,要不是他媽媽天天逼著學習,至今恐怕還在複習呢!就因為這個毛病,李明求職過的很多公司都辭退了他,誰也不願和一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辦事拖拖拉拉的人共事。
不久,李明又去一家公司求職,這家公司也覺得李明有市場策劃的才能,決定經試用後再錄用他。巧得是這家公司也讓他用半個月的時間搞個市場策劃。這次李明吸取了上次的教訓,決心改掉自己辦事拖延的壞毛病,他安排用一周時間搞市場調查,用5天時間寫出規劃,3天時間進行修改。這樣,用不到15天就能完成工作任務。開始幾天李明不辭辛苦地奔波於各大市場進行調查,可沒堅持了幾天,拖延的老毛病又犯了,10天過去了材料還沒動筆寫,一天經理要看他寫的市場策劃材料,他推脫還不到交稿時間。經理見到交稿時間隻有3天了,還沒出成稿,嫌他辦事拖延,對工作極不認真,就對他說:“你也不用寫了,從明天起你就不用來上班了。”這個公司又因為李明辦事拖延把他給解雇了。
2為什麼你不能立即行動
遇事拖延是立即行動的最頑固的天敵。有一位新聞記者將拖延時間的行為生動地喻為“追趕昨天的藝術”;這裏,可以在後麵再加半句——“逃避今天的法寶”。這就是拖延時間的作用。有些事情的確是你想做的,絕非別人要你做,然而,盡管你想做,卻總是一拖再拖。你不去做現在可以做的事情,卻下決心要在將來某個時候去做。這樣,你便可以避免馬上采取行動,同時安慰自己說,你並沒有真正放棄決心要做的事情。這種巧妙的思維過程大致如下:“我知道自己必須做這件事,可我真的自己做不好,或者不願做。所以準備以後再做,這樣我也不必說今後不做此事,因而可以心安理得。”每當你必須完成一項艱苦工作時,你都可以求助於這種站不住腳、卻看似實用的邏輯。
如果我們一方麵堅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麵又說將做出改變,那麼這種聲明沒有任何意義。你不過是個缺乏毅力的人,最後將一事無成。
人們之所以拖延時間,有三分之一的原因是自我欺騙,另外三分之二的原因是逃避現實。你之所以堅持自己的這種拖延行為,是因為你從中得到了一些“好處”:
通過拖延時間,你顯然可以不去做那些令自己感到頭疼的事。有些事情你害怕去做,有些事情你想做又不想做。
維持這種自我欺騙心理可能會使你心安理得,因為你無須承認自己不是一位實幹家。
隻要能一再拖延時間,你可以永遠保持現狀,無須力求進取,也不必承擔任何隨之而來的風險。
如果你厭倦生活,就可以抱怨說是其他人或事導致你情緒消沉。這樣,你可以擺脫任何責任,並且將一切歸咎於令人厭倦的那些事情。
通過對別人評頭論足,你可以自以為高人一籌。你可以通過貶低別人的行動來抬高你的形象。這也是一種自我欺騙行為。
期待事情出現轉機,同時認為客觀環境造成了你的精神不愉快——各種事情似乎都在與你作對。這樣,即使無所事事也是理所當然的。
不做任何沒有把握的事情,就可以避免失敗,從而也無須證實你對自己所抱的懷疑。
盼望出現美妙的奇跡,如聖誕老人給你送禮祝福,這樣可以重溫安穩的童年生活。
由於不能從事自己所喜愛的活動,你既可以贏得別人的同情,也可以憐憫自己。
如果一再拖延時間,最後又在極短的時間內趕完工作,那麼即使工作做得很差,甚至很不像樣,你也可以辯解說:“我時間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