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別讓拖延惡習使自己遠離成功(1)(3 / 3)

拖延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如果哪天你把一天的時間記錄一下,會驚訝地發現,“拖延耗掉了我們很多的時間。很多情況下,拖延是因為人的惰性在作怪,每當自己要付出勞動時,或要做出抉擇時,我們總會為自己找出一些借口、安慰,總想讓自己輕鬆些、舒服些。

有的人能在瞬間果斷地戰勝惰性,積極主動地麵對挑戰;而有的人卻深陷於“激戰”的泥潭,自己被主動性和惰性拉來拉去,不知所措,無法定奪……時間就這樣被一分一秒地浪費了。其實拖延就是縱容惰性,也就是給了惰性機會,如果形成習慣,它會很容易消磨人的意誌,使你對自己越來越失去信心,懷疑自己的毅力,懷疑自己的目標,甚至會使自己的性格變得猶豫不決,養成一種辦事拖拉的工作作風。

當然,有時拖延是因為考慮過多、猶豫不決造成的。比如,有一方案即使在會議上已經通過,經理還在考慮萬一職工有意見怎麼辦,萬一上級領導有看法怎麼辦,非要再拖它半月20天才去實施,諸如此類的事情每一天都在我們的身邊發生。

適當的謹慎是必要的,但謹慎過頭就是優柔寡斷,更何況很多像早上起床這樣的事是沒必要作任何考慮的,所以,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不去拖延。最好的辦法是逼迫法,也就是在知道自己要做一件事的同時,立即希望自己動手,絕不給自己留一秒鍾的思考餘地,千萬不能讓自己拉開和惰性開仗的架勢。對付惰性最好的辦法就是根本不讓惰性出現。在事情的開始,總是積極的想法先有,然後當頭腦中一出現“我是不是可以……”這樣的問題,惰性就出現了,“戰爭”也就開始了。一旦開仗,結果就難說了。所以要能在積極的想法一出現,就馬上行動,那麼惰性就沒有了乘虛而入的可能。

人生要想成功,就要一點一點地打基礎。先給自己設定實際可行的目標,確實達成之後,再轉向難度較高的目標並立即著手做!

人不能絕對的獨立。我們不論做什麼事,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我們行動之前對自己有什麼樣的期望,定什麼樣的目標,你要先知道:你用什麼標準衡量自己,別人又用何種標準評估你。

愛默生教授說:“緊驅他的四輪車到別的星球上去的人,倒比在泥濘的道上追蹤蝸牛行跡的人,更容易達到他的目標!”

雖然成果大多無法百分之百完美,但我們的目標隻是盡力做到最好,從經驗中學習、記取教訓,才能一次比一次做得好,一次又一次堅忍不拔地向著自己確立的目標努力前進。

美國曆史上著名的總統林肯從小生長在偏遠的鄉村叢林邊,他居住在一所地處曠野的簡陋的小木屋裏,無窗無門,遠離學校、教堂、鐵路,那裏沒有報紙、圖書,甚至連日常生活的必需用品都很匱乏,更談不上生活中的種種享受了。每天他必須步行幾個小時到“鄰近”的另一處簡陋的學校裏去念書;他必須在荒野中跋涉幾十裏才能借到一些他想看的書,然後,不顧一天的艱苦勞累,借著木柴的火光閱讀。然而,林肯從不消極地等待機會,就是在這種嚴酷的生活環境中,造就了美國最偉大的總統。

機會不能靠消極等待。如果你寄希望於等待,寄希望於運氣,那麼,你最初的熱情和你已經花費的精力都將在消極等待中消磨殆盡。等待是對生命的一種浪費,上天總是把機遇送給堅持不懈努力的人,聰明的人一定要吸取龜兔賽跑的教訓喲!

4你是否具有不良的拖延習性

心理學家列舉了拖延心理的種種表現,你不妨舉一反三對照檢查一下自己是否有拖延的行為。

(1)你認為自己目前的工作沒有任何發展前途與提升機會,但你又不願調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