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以求自己的進步的精神,是一個人的“優越”的標記與“勝利”的征兆。
隻要能夠知道,一個青年怎樣度過他的工休時間,怎樣消磨他的浪漫的秋日黃昏,那麼就可預言出那個青年的前程怎樣。
有的人或許以為利用閑暇的時間來讀書總得不到多大的成績,其成績總不能與學校教育相等,因而不想在閑暇的時間讀書。這無異於一個人因為自己進款不多,以為即使盡量儲蓄,也不能致巨富,所以一有金錢,盡數揮霍,不稍儲蓄!但是你不看見有許多人,就是因為利用了零星的閑暇時間求得了與學校教育相等的教育嗎?
教育的實質之高,對於我們人生曆程的重要性,無過於今日。生活競爭日趨劇烈,生活情形日益複雜,所以你必須具有充分的學識,受充分的教育訓練以作為你的甲胄。
我們大多數人的問題,就在一心希望在頃刻之間成就大事。其實事情是要漸漸成就的。我們應該不斷地努力讀書自修,不斷地充實我們的知識寶庫,漸漸地推廣我們知識的地平線。
將一段一節的閑暇時間,換來種種寶貴的知識——知識是可以給予我們能力,使我們得以上述——這種機會難道你能不知輕重地把它拋棄嗎?一般青年人不願多讀書多思考,不想在報紙、雜誌、書籍之中盡量獲取各種寶貴知識,真是最可憐最可惜的!他們不明白,他們所拋棄的東西在別人手裏可以成為無價之寶,是可以使生命成為無窮的。
無論一個平時怎樣忙碌,但總有很多的光陰是虛度或浪費掉的,而這些虛度的光陰假使能善於利用,則一定能生出大益處來的。
許多主婦從早到晚忙忙碌碌,在她們自己看來,她們是決無讀書閱報的時間了,然而假使她們對家庭事務的處理能徹底的係統化,則一定能得到不少的空閑時間。“秩序”、“係統”
最能節省時間。所以我們做事,必須力求秩序化、係統化,以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節省出一部分時間來,用之於“自我改進”與生命擴大的必需——讀書。
原哈佛大學校長艾略特曾說:“養成每天讀十分鍾書的習慣。這樣每天十分鍾,二十年之後,他的知識水平一定前後判若兩人。隻要他所讀的都是好的東西。”所謂“好的東西”,即是為大家所公認的世界名著,不管是小說、詩歌、曆史傳記,或者其他種種。
大多數人都肯在自己所喜歡的事上留出相當的時間來。假使你真有求知之饑渴、自修之熱望,你總會擠出時間來的。“苦無誌耳,何患無時?”
學習時要集中精力,凡是分散學習精力的舉止言行,都要廢止,一小時的聚精會神地學習,抵得上一天的心不在焉地學習。
9善於在實踐中不斷地學習
我們不能滿足於書本上的知識,以為天下的智慧都收錄在書中,其實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
我們必須善於在實踐中不斷地學習,在實踐中獲得真知。“活到老,學到老。”隻有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才能不斷地充實自己,才不會被社會淘汰。
一直以為自己喜歡讀書,從書本中獲得了足夠應付生活的知識,但是有一天,當我和一群在井下工作的礦工閑聊時,才發現自己無知得像個傻瓜。
那些工人說,井下的小白鼠是不能隨便殺死的。我很是疑惑,井下的小白鼠有什麼用呢?
他們告訴我,如果礦井出現塌方事件,隻要你的身邊有小白鼠,那麼你就有活的希望,因為那些小白鼠最清楚什麼地方可以跑出去。
誰能想到小白鼠會在生命危難的時候給人希望,但是這些普通的工人們都知道,他們從實踐中學來的東西要比書本上的豐富得多。在書本上我們隻知道上螺絲時應該順時針,卸螺絲時應該逆時針,但沒有哪一本書告訴過我,井下的小白鼠會帶我們逃出塌方的地方。從那時起,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生活永遠是一本讀不完的書,就像美國某大學教授所說,“雖然你們是大學畢業生,你們的教育才開始。”
這是美國東部一所規模很大的大學畢業考試的最後一天。在一座教學樓前的階梯上,有一群機械係大四學生,他們顯然很有信心,這是最後一場考試,接著就是畢業典禮和找工作了。
有幾個說他們已經找到工作,其他的人則在討論他們想得到的工作。懷著對四年大學教育的肯定,他們覺得心理上早有準備,能征服外麵的世界。
即將進行的考試他們知道隻是輕易的事情。教授說他們可帶需要的教科書、參考書和筆記,隻要求考試時他們不能彼此交頭接耳。
他們喜氣洋洋地魚貫走進教室。教授把考卷發下去,學生都眉開眼笑,因為學生們注意到隻有5個論述題。
3個小時過去了,教授開始收集考卷。學生們似乎不再有信心,他們臉上有可怕的表情。沒有一個人說話,教授手裏拿著考卷,麵對著全班同學。教授端詳著麵前學生們擔憂的臉,問道:“有幾個人把5個問題全答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