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舉手。
“有幾個答完了4個?”
仍舊沒有人舉手。
“3個?兩個?”
學生們在座位上不安起來。
“那麼1個呢?一定有人做完了1個吧?”
全班學生仍保持沉默。
教授放下手中的考卷說:“這正是我預期的。我隻是要加深你們的印象,即使你們已完成四年工程教育,但仍舊有許多有關工程的問題是你們不知道的。這些你們不能回答的問題在日常操作中是非常普遍的。”
於是教授帶著微笑說下去:“這個科目你們都會及格,但要記住,雖然你們是大學畢業生,你們的教育才開始。”
時間消逝,這位教授的名字已經模糊,但他的訓誡卻不會模糊。
那些高校畢業的學生,他們用了十幾年甚至長達二十年時間從書本中學習知識,但到了社會上,他們依然可能失敗,因為日月在更替,世界在變化,知識在更新,書本上的東西已經不能滿足需要,如果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善於在實踐中不斷地學習。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就是要善於在實踐中不斷地學習,並要在學習中創新。隻有善於在實踐中不斷地學習才能創新,隻有勇於創新,才能立足於時代。
10提高注意力進行有效地學習
在學習中必須善於調控自己的注意力,使它能夠根據我們的需要而有一定的指向性、集中性和穩定性。這樣有利於我們更快捷、更準確地接受所學的知識,才能使我們的學習更富有效率和成果。
我們生活在一個豐富多彩、紛繁複雜的世界上,各種對感官的刺激紛至遝來,使我們目不暇接、耳不暇聽。這就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妨礙大腦皮層優勢興奮中心的形成和穩定,從而影響我們對某一特定事物的清楚地、深入地認識,在學習中尤其如此。那麼,怎樣才能提高注意力呢?
(1)要隨時明確注意的目的
注意有兩種:一種是無意注意,即自然產生的、不需要做主觀上的努力的無目的的注意,例如,強烈的音響、變幻的燈光、新鮮的環境等都自然而然地引起我們的注意,不需要主觀上的努力指向與集中。另一種是有意注意,即主動的、需要做主觀上的努力的有目的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人特有的一種心理現象,它使人能夠從眾多的外界刺激中選擇有意義、有價值的注意對象,並對其實現注意的指向、集中與保持,從而達到預期的認識目標與行動目標,上課聽講和看書就是這種情況。因此,我們要努力增強注意的目的性;通過語言信號係統自我下達注意任務,訓練自己善於把感覺和思維調遣、集中到當前目標上來的能力。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為了鑽研哥德巴赫猜想,達到了如醉如癡、忘情忘我的程度。有一次,自己撞在樹上,還問是誰撞了他。有時候病已折磨得他不省人事了,卻還記掛著數字和符號。這就是因為“他把全部心智和理性統統奉獻給這道難題的解題之上”。明確的目標使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腦皮層中形成了單一的、穩定的優勢興奮中心,生活中的其他刺激在感官、神經和大腦中的反映都被抑製了、淡化了,以至於達到了對其他事物“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程度。
(2)要努力培養對注意對象的興趣
饒有趣味的事物,會引起我們情不自禁的注意。例如:悠揚悅耳的音樂,色香味形俱佳的菜肴,華美的衣著,姣好的容貌等等,很容易吸引人們去顧盼或傾聽。但是,在日常的學習、工作與生活中,我們常會遇到一些自己原本不感興趣而又必須做的事。這時,我們就必須努力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這些事情上來。但要長時期地迫使自己注意枯燥無味的事物是很困難的,這種有意注意難於穩定、持續,因此,要設法喚起自己對必須注意的對象的興趣。陶淵明在《飲酒》詩中寫道:“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為什麼他能對喧鬧紛爭的社會環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呢?就是因為他鄙視當時社會的黑暗和政治的腐敗,對官場、仕途事無興趣,寧願歸隱田園。而在躬耕之中,他對“采菊東籬下,悠然望南山”的田園生活之美、大自然之美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們在初學某種知識的時候,可能會由於對這種知識的陌生而感到枯澀艱深,但隻要堅持學下去、鑽進去,我們就會逐漸品嚐到發現的喜悅,體驗到探求的樂趣,於是興趣漸濃,注意力的集中就不再費勁,原來迫使自己進行的有意注意就漸漸轉化為樂此不疲的無意注意。
(3)要有意識地經常進行調控注意能力的訓練
我們可以經常提醒自己集中精力注意某一事物,目不斜視,耳不旁聽,力求在大腦中隻形成一個興奮中心。過一會兒,再把自己的注意力迅速轉移到別的事物上,而置原來的注意對象於不顧。經常這樣練習,就會提高自己調控注意的能力。毛澤東年輕時為了培養自己的注意力,常特意到鬧市中去讀書,要求自己做到身處鬧市而不聞喧鬧之聲,專心致誌於書本。這就是一種提高注意力的有效訓練。常此練習,就會使自己的注意能夠迅速而有效地集中,又能根據需要有目的地、及時地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