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使你精力充沛,充滿活力;長壽,使你有更多的時間可以支配。良好的身體素質使你有足夠的生理基礎適應繁重的工作,處理複雜的問題,而不必經常因身體不適而煩惱。這一點,人們一般都明白,可在現實生活中卻又忽視保護身體,所以,明智的人應該反複提示自己,即常引起注意。但身體素質的開發培訓非一日之功,它是長期重視的結果。
身體健康與否,可以決定一個人勇氣和信心的有無與強弱,而勇氣與信心又是成就任何事業必備的條件之一。
5心理健康可使人幸福長壽
隻要心理健康,美滿幸福就可能長駐。心理不健康,即使有山珍海味、金錢權勢,內心仍然可能痛苦、淒涼。心理健康,可以使人積極地麵對一切,化憂解難,驅除消極情緒,獲得美滿感,獲得幸福感。
美滿幸福是一種感覺,是一種心情。
現在青年人的幸福觀更多地傾向於以自我為出發點進行評判了。多數人認為,自己生活愉快便是幸福,不一定要賺很多錢、做很大的官。他們的回答,對於傳統道德觀念是一種挑戰,從健康的角度看,他們的心理是健康的,他們的這種心態對身心健康大有好處,所以是應該倡導的。
古今中外有許多令人羨慕的大人物,然而不少大人物雖然取得了權位、金錢、聲譽,但他們之中不乏心境悲涼、痛苦終生者。
每個人都可能遭受情場失意、官場失位、商場失利等方麵的打擊,每個人都有過幸福時的歡欣、順利時的激動、委屈時的苦悶、挫折時的悲觀、選擇時的彷徨,這就是人生。人生總是酸、甜、苦、辣都會遇到的,不可能一直充滿陽光,不可能一帆風順。麵對人生的種種考驗,有人歡笑有人愁。歡笑者,生活美滿幸福;憂愁者,生活更加乏味,孤獨苦悶長相隨。僅有1000萬人口的比利時,抑鬱症患者就高達50萬人之多。比利時每年要為抑鬱症病人花去13億美元的費用,這還未算上他們喪失勞動能力和死亡時的間接支出。中國及外國的名牌大學中,很少沒有發生過自殺之類的惡性事件的。
古人想長壽,今人更希望命長。生意人看準了人們希望長壽的心態,推銷吃的、穿的、戴的、用的產品時,廣告語中總要加些“有益健康長壽”之類的語句。消費者麵對口服液大戰、西洋參大戰,麵對種種所謂的保健品,無所適從,不知道怎樣選擇、選擇什麼。
貴州省一位壽命146歲的農民,他多年身體有殘疾,腿腳不靈便,但內心卻樂觀、開朗。
杭州百歲老人張任天,從不吃人參、鹿茸等補藥,卻非常注意及時排解心中的不快。
江蘇泰州百歲老人周王氏,稱自己的肚子是橡皮性的,大肚可容很多難容之事,很少生閑氣,很少煩惱傷神。
常州百歲老人姚金寶總結自己的長壽經驗: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動補,動補不如心補。
心補即開心、樂觀。
許多長壽者都有共同的養生秘訣:心懷坦蕩,樂觀開朗。
長壽,不是靠山珍海味、金錢美酒來堆砌成的。健康的心理是達到長壽目標的必備條件。
怒傷肝,思傷脾,消極情緒可以使人患病。同時,積極的情緒又可以使人們恢複健康,或者預防疾病,治療疾病。戰地醫院中的醫生們發現:勝利者的傷口愈合得快,而且愈合得好;失敗者(如俘虜)的傷口愈合得慢,且愈合得不好。國外一些醫院,醫生和護士專門訓練危重病人學習笑。多笑,能取得一些奇妙的療效。中國古人有句俗話:“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現代醫學對心理因素與健康的關係的生理、生化機製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證實了愉快情緒等積極心態對身體健康確實有著積極的影響。
明代大哲學家王陽明有一首含義深刻的詩,值得我們深入領會其蘊意:
人人自有定盤針,
萬化根源總在心,
卻笑從前顛倒見,
枝枝葉葉外頭尋。
我們拋開此詩哲學上唯物與唯心之類的爭論,用它來指導養生之道是會受益無窮的。希望長壽,首先應該從自己的心理健康抓起,不要在補藥等外在的東西上白費力氣。美國等發達國家的人們,非常重視自己的心靈建設,人們已把請心理醫生當作司空見慣的事,願意花1小時100多美元的高價請好的心理醫生為自己服務。而紐約州一年在心理衛生方麵的預算高達23億美元。這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迪。
希望健康長壽,首先應該從保持和促進心理健康開始。
6強身健體,構築抵禦疾病的盾牌
長期的實踐告訴了我們:疾病的產生雖然是不以人類自己的意誌為轉移的,但科學的預防與免疫卻是可以不懼任何疾病的侵擾。而有效的預防與免疫力增強的最根本的措施在於強身健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