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有一個好的人生態度來應付生活中存在的種種壓力很有必要。
麵對家庭、社會的巨大壓力,身體機能的逐漸減退,大部分中年人漸感力不從心,會產生一種“大好時光即將流逝”的緊迫感,自覺或不自覺地加班加點工作,致使本來已被耗損的身心遭受到更大的危害。中年人易積勞成疾,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心理疲勞。這是由於中年人長期精神負重,在事業開創、人際關係處理、家庭角色扮演及對事業和家庭的不斷權衡方麵,總是處於一種思考、焦慮、煩悶、恐懼、抑鬱的壓力之中,使心理陷入“心力衰竭”的狀態。心理疲勞表現突出的中年人,似乎總在忍受著一種精神痛苦的折磨,心中積壓著諸如悲傷、委屈、苦悶、不平等抑鬱之情,總感到自己生活得很累,期盼能解脫一些,但現實生活的壓力,隻能由他們這些中堅力量來承擔,所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種惡性循環嚴重影響著中年人的身心健康,許多常見的疾病都是長期處於心理疲勞的結果。
更年期是中年時期的一個特殊階段,易罹患多種疾病,並伴有明顯的精神因素,如更年期神經症、更年期憂鬱症、疑病症等。更年期神經症病人,臨床表現除失眠、頭昏、頭痛、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等神經衰弱症狀外,還突出表現為情緒不穩、煩躁、激怒、焦慮,同時伴有心悸、潮熱、多汗等植物神經症狀。有些中年人時時表現出緊迫感,對個人和家人的安危、健康格外關切,注意自己軀體的微小變化,擔心會得什麼嚴重的疾病,常因軀體不適而四處求醫,這類患者事無巨細都得操心,大到買房、購電器、兒女找工作,小到鍋碗瓢盆、一針一線,都要過問。盡管如此,這些症狀對日常生活或工作並無明顯影響,即使遷延多年,自知力仍然良好。更年期憂鬱症病人,起病多隱漸,有一定的精神誘因。患者緊張、焦慮,心緒低沉,全身不適,早醒,整日惶恐不安,有大禍臨頭感,經常長籲短歎,自責自罪,拒食。若出現疑病妄想,又會認為自己無可救藥。即便如此,病人對自己的家人依然關切,常表現出愁眉苦臉、坐臥不安、搓手頓足、流淚哭泣等,嚴重時可出現自殺企圖行為。瑞典著名科學家諾貝爾一生業績卓著,但由於他經受不住弟弟在試驗中炸死、無休止的經濟談判及專利訴訟等的打擊和壓力,患上了憂鬱症。關於他的死,人們評說道:“憂鬱是腹中的劇毒,諾貝爾是因對生活和愛情都感到幻滅而死去的。”學者胡夫蘭德說:“一切不利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滅亡的,是不良情緒和惡劣的心情,如憂慮、頹喪、懼怕、貪求、嫉妒和憎恨。”
另外,人到中年,是許多慢性病的複發期,提高警惕,注意早期病症極為必要。但有些中年人,過分擔心疾病,往往將中年人身心衰退的某些征象看成是大難臨頭的象征,總懷疑自己得了某種絕症,或血枯肌毀,或腦空腸爛,為此憂心忡忡,杯弓蛇影,草木皆兵。運動後脈搏加快一點疑心得了心髒病,體瘦較易觸到肝髒就認為肝腫大,進而懷疑肝硬化、肝癌之類。這類疑病症,是一種無形的心理壓力,經常處於這種心理狀態,必然影響機能,削弱機體的抗病力,從而給疾病的侵襲大開方便之門,使高血壓、冠心病這些身心疾病更易發生。而一旦患病,特別在病痛發作時,又產生死亡將至的緊張感,結果越緊張越感病情嚴重,疾病也越不易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