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成與敗:夢想的岔路口(3)(3 / 3)

這個故事很有啟迪性,它告訴我們,有的人之所以不去做或做不成某些事,不是因為他沒這個能力,也不是客觀條件限製,而是由於他的心態。他內心的自我想像首先限製了他,是他自己打敗了自己。

分析許多人失敗的原因,不是因為天時不利,也不是因為能力不濟,而是因為自我心虛,自己成為自己成功的最大障礙。有的人缺乏自重感,總覺得自己這也不是、那也不行,對自己的身材、容貌不能自我接受,時常在人麵前感到緊張、尷尬,一味地順從他人,事情不成功總覺得自己笨,自我責備、自我嫌棄;有的人缺乏自信心,懷疑自己的能力,內心中的自我是一個可憐的、脆弱的、需要別人幫助的弱小形象;有的人缺乏安全感,疑心太重,總覺得別人在背後指責和議論自己,對他人的各種行為充滿了戒備心,容易產生嫉妒;有的人缺乏勝任感,不相信自己也能創造、發明,工作中缺乏承擔重任的氣魄,甘心當配角,而生活中常常被別人的意見所支配,無論職業角色還是家庭角色都顯得難以勝任;有的人個性萎縮,或虛假地表現自己,為掩飾自己的短處或缺點,誇張地表現自己的長處或優點,或以衣著奇特來自我“打氣”,追求虛榮……這樣的人,他們真正的敵人正是他們自己。

要取得事業成功、生活幸福,重要的一點是要有積極的自我心態,要敢於對自己說:“我行!我堅信自己!我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人!”就像釋迦牟尼誕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地下,惟我獨尊。”決不能讓自卑感擊敗自己。球王貝利在初進賽場時,曾十分自卑。作為一名黑人球員,他總擔心那些著名的球星看不起他。他經常想:“如果他們在場上戲弄我,然後把我當做白癡似的打發回家,我該怎麼辦?”所幸的是,貝利終於戰勝了自卑,他發現自己原來可以做得那麼好,比任何人都好。馬克思說:“偉人們之所以看起來偉大,隻是因為我們自己在跪著。站起來吧!”自卑正是使你下跪的原因,而跪著的你,並不是你真正的高度。你要相信自己也能創造奇跡、成就事業,這就是自信。自信會幫助你實現自己的願望。退一步講,即便因客觀原因你沒有實現自己的願望,但你可以自豪地說:“我失敗了,但雖敗猶榮。我沒有虧待我的生命,我體現了我的價值。”

每個人擁有自我想像的內容不一樣,結果也就不一樣。成功的自我想像將走向成功,失敗的自我想像注定要走向失敗。

12麵對失敗,有時需要繞道而行

失敗對我們具有積極的警示作用。在我們試圖達到某個目標時,失敗將提醒我們注意調整我們的計劃、方法和步驟,從而更快地接近以至達到目標。

失敗的警示作用表現在它會告訴我們,我們設定的目標可能是不切實際的、無法做到的,我們必須盡快放棄原來的目標,而重新選擇目標。在這種情況下,放棄是明智的,而不能“一棵樹上吊死”,鑽牛角尖。

我們常講:“失敗是成功之母。”對這話不能機械地理解。我們需要對失敗做科學的分析:

它是在提醒我們“此路不通”,還是在告訴我們隻要繼續前行就能成功?所以對失敗有兩種選擇:一是鼓足勇氣繼續嚐試,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三是放手退出,另找契機。到底選擇哪一種,要根據實際情況,權衡利弊而定。考慮到人的生命有限,精力有限,對我們常人來說,在連續衝擊了多次仍未見轉機的情況下,果斷地修改目標或暫退一步積蓄力量(包括休整、補充知識、等待時機等),是最明智的選擇。

作家畢淑敏當過兵,做過軍醫,34歲才開始學習寫作。有人問她,假如你在投稿時,一投不中,二投不中,三投不中,你會怎麼辦?畢淑敏回答:“估計三投不中,我就不幹了,因為我已盡了所有的努力。如果一投不中,我會想是不是編輯的眼光不行,我可能要找其他編輯部。如果大家都看不中,說明我不是寫作的材料,我會激流勇退的。”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資料,大多數美國人一生中可能會經曆三次事業生涯,也就是說,終生事業不變的情況已經很少了。我們處在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機遇與挑戰處處都有。我們應該以冷靜平和的心態麵對失敗,仔細地傾聽失敗發出的“善意”的警鈴聲,決定是“一直向前”還是“繞道而行”。

我們應在失敗的道路上繞道而行,去選擇另一種方法、另一個目標,進而登上成功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