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故事會使我們想到,也許到現在仍有許多天才就像是劣等生那樣一直在閑蕩,就是因為有人說他們不夠聰明而已。他們過多地依賴他人的評價,反而忽視了自己的內心,也否定了對自己的評價,這也充分說明了他們還不夠愛自己。
成功與快樂的起點,就是良好的自我評價,愛自己。喬愛斯博士是一位很有名的作家、心理學家。他說:“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人格的核心。他會影響人的行為,例如學習、成長與應變能力、選擇朋友、配偶與職業等等。健康的積極的自愛心理和良好的公允的自我評價,是成功的生活的最堅實的基礎。”
在你真正喜歡別人以前,你必須先接納和喜歡自己。在你沒有喜愛自己以前,所有的動機、設定目標、積極思考等,都不會為你工作的。
怎樣才能夠比別人更愛自己呢,一個重要的方式就是發現自己的優點,從事自己的專長,自己給自己鼓勁打氣。
境遇是自己開創的,成功也是你自己造就的。你不必看輕自己,而要相信你的能力,有朝一日你也會成為大家羨慕的成功者。
3自愛,才能更好地愛他人
如果你不愛你自己,不相信你自己,那麼,你也不可能愛他人和相信他人,自愛和愛他人互相聯係,協同作用。你給自己的愛越多,你給別人的愛也就越多;反之,你給自己的愛越少,你給他人的愛也就越少。
生活中存在著這樣一個反論,即為了與他人建立積極的和健康的關係,你必須先與自己建立一個積極的和健康的關係。
“自私”與“自愛”絕不是一回事。實際上,自私是由缺乏自愛引起的。如果你鄙視你的“自愛”,認為它毫無價值可言,那麼,很自然,你就會設法通過犧牲他人的利益來大肆攫取,以彌補這些令人絕望的個人空虛感和挫折感——這就是對自私行為的界定。相反,如果你十分珍惜和重視你的“自愛”,那麼,你的生活就會建立在有內心安全感的基礎上,這種安全感會給你自信,使你在行動中能無私助人,樂於奉獻,珍惜和重視他人的價值。
這個觀點在《聖經》中得到了體現:“像愛你自己一樣去愛你的鄰人。”人道主義心理學家E·弗羅姆也對這個觀點有過論述。尊重你自己的正直和獨特,愛你自己,不能與對他人的愛和尊重分開。在這個意義上,愛是不可分的:為了你所愛的人的發展和幸福而努力奮鬥,反過來也會提高你愛的能力。
為什麼發展健康的和持久的親密關係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呢?為什麼如此多的人一心為自己打算卻感到無法排遣的孤獨呢?這是今天擺在世人麵前的嚴肅的問題,在當今世界上,科技迅猛發展,信息空前豐富,但是,親密的人際關係和平靜的獨處卻常常難以見到,個人生活變得蒼白、空虛和絕望。在20世紀的文學、哲學和流行文化中,人的異化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當人們意識不到他們對親密和獨處的強烈需要時,或者當他們得出結論認為,這些需要不能滿足時,他們對個人的力量的估計就會大大降低。在當今的社會裏,缺少關愛,失去愛心,如果沒有堅定的自愛和穩定的親密的互愛關係,就不會有產生很強的自信,生活也會因此而變得令人恐懼和抑鬱。正如心理療法專家斯坦芬妮·德瑞克在她的《親密與孤獨》一書中指出的,許多情感問題的核心是沒有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與他人和自己建立親密的互愛關係。
“我們如何愛我們自己,可以通過我們如何愛他人的方式反映出來:如果我們不了解和信任我們自己,我們就不能很好地了解和信任他人。”
因此,你麵臨的挑戰就是與你自己建立一種良好的自愛關係,這種自愛關係應該充滿信任、真誠、尊重、安全、慷慨、靈活、樂觀、寬容、敏感和創造,因為這是你愛他人建立與他人良好關係的必由之路。通過了解你是誰,以及你何以成為現在的你,那麼,你就能夠做出明智的選擇,把自己塑造成一個你理想中的人。
愛和信任的情感是健康的人際關係的生命線。如果你不懂得去愛自己,也就不可能懂得去愛他人。
4愛與寬容是孿生兄弟
眼睛裏容不得一粒沙子,心靈卻要容得下一座大山,容得下五湖四海。所謂愛與寬容是緊密相連的。寬容可以避免誤解,諒解是擺脫誤會的最好方式。
寬容和諒解可以使我們從愛的誤區中超越。寬容和諒解是一種態度,一種方式,一種品格,也是一種愛的境界。要達到這種境界,不是想到說到就能做到,它需要生活的磨煉、理性的修養和心靈的升華。
魯彥周在一篇散文中寫道:生活的寧靜和幸福,卻常須經寬容得來,寬容是生活中絕不可少的,少了寬容,也就少了愛。堅持原則也是生活中絕不可少的。而嫉惡如仇,那是另一回事。堅持原則和寬容並無本質衝突,而在家庭中,也不應該研究什麼是原則。和諧、安寧、理解、融洽、親愛本身就是原則!假如你愛你的家庭,愛你的老人,愛你的愛人,愛你的孩子,你就需要把寬容施給他(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