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潮落1(2 / 2)

一個優秀的詩人應善於從現象中發掘本質,擴張其潛在的意義,使之達到啟發效果。詩人最大的能耐是對熟悉的事物進行分解和情感介入,借助事物生發出思辯意味,並使之抵達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詩人楊林在本詩集的開篇就給了我們這種享受。“街燈亮起,我思考著/接近一個理由,就可以/放下許多瑣碎的事物/走完天黑前這段路”(《天黑之前》)。他的詩寫得非常激情、自由,如天馬行空,無羈無伴,而精、氣、神,這三位一體的靈感要素則又使他的詩歌保持一種整體性,有效地凸顯意象、抒情和韻律的優美,又達到一種理性的寬泛思考效果。在一種“文化鄉愁”之中,現代人都是矛盾的交合體,詩人更甚。他們既反傳統又認同傳統,既想尋求超脫又自覺不自覺地在尋找思想依托,這種“尋根”的文化心態我們謂之為“新鄉土精神”。楊林在抒情中不忘思索,無疑對這種“新鄉土精神”作了很好的傳承與發揚。

鄉土是“萬物之母”,也是人類起源、生息和歸宿之所。生命的根紮在這裏,物質的家園和精神的家園建在這裏,家不僅是出發的地方,更是靈魂的棲息地。所以,詩人對家園的眷戀,成為詩人的創作之源。

“有時候,輕的可以飛/一寸光陰一寸浮雲/是你飄搖的一對翅膀/像一隻蜻蜓,飛過遼闊的水麵/向上,飛到一定高度/眩暈了,自己的身影//有時候很重,像塊石頭/像一段念叨因果的經文/像一句家鄉的俚語/像你不能承受的過去/在無法移動的滄桑裏/啃食另一塊骨頭//大多時候,你就是/躺在寂靜的天空下/一塊默默無聞的骨頭”(《骨頭》),這是我在楊林詩集裏讀到的一首比較空靈、有特色的詩,裹挾著濃鬱的個人化經驗,但仍然不忘采用 “鄉村”那些熟悉的意象,讓一塊骨頭“輕的可以飛”和“像你不能承受的過去”。正如美國符號論美學家蘇珊·朗格在《藝術問題》一書所說:“當一個詩人創作一首詩的時候,他創作出的詩句並不單純是為了告訴人們一件什麼事情,而是想用特殊的方法去談論這件事。”這種個性化的體驗與寫作手法,在本詩集裏隨處可拾,值得重點推介與發揚。

我讀著楊林的詩,想起了我的故鄉,想起了父老鄉親,想起了那些雖貧乏但難忘的歲月。繁華都市誘使人們遠離故土,豐裕的物質生活更是誘使人們遠離精神的家園。讓人感到欣慰的是,盡管生活在變,人的處境也在變,但詩人的青春依舊,詩人的激情不減,詩人對於世界的關懷沒變。湖南詩歌創作有如楊林這批中堅力量堅守著,新鄉土詩的再度繁榮一定指日可待。

我祝福並期待!

是為序!

(作者係湖南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當代著名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