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朝的士大夫,都崇尚著寬衣,係闊腰帶,戴大帽子,穿高跟木屐,出門就乘車代步,進門就有人伺候,城裏城外,見不著騎馬的士大失。宣城王很喜歡南朝學者周弘正,送給他一匹好馬,他常騎著這匹馬。朝廷上下都認為他放縱曠達,不拘俗禮。如果是尚書郎騎馬,就會遭到彈劾。到了侯景之亂的時候,士大夫們一個個都是細皮嫩南的,不能承受步行的辛苦,體質虛弱,又不能經受寒冷或酷熱。在變亂中坐著等死的人,往往是由於這個原因。建康令王複,性情溫文爾雅,從未騎過馬,一看見馬嘶鳴跳躍,就驚慌害怕,他對人說道:“這是老虎,為什麼叫馬呢?”當時的風氣竟然頹廢到這種程度。
古人深刻體驗務農的艱辛,這是為了使人珍惜糧食,重視農業勞動。民以食為天,沒有食物,人們就無法生存,三天不吃飯的話,父子之間就沒有力氣互相問候。糧食要經過耕種、鋤草、收割、儲存、春打、揚場等好幾道工序,才能放存糧倉,怎麼可以輕視農業而重視商業呢?江南朝廷裏的官員,隨著晉朝的複興,南渡過江,流落他鄉,到現在也經曆了八九代了。這些官員從來沒有人從事農業生產,而是完全依靠俸祿供養。如果他們有田產,也是隨意交給年輕的仆役耕種,從沒見過別人挖一塊泥土,插一次秧,不知何時播種,何時收獲,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務呢?因此,他們做官就不識世務,治家就不辦產業,這都是養尊處優帶來的危害。
家訓史話
李勉,字玄卿,唐朝宗室,曾祖李元懿為唐高祖李淵第十三子。唐代中期名臣,平叛禦邊皆有大功,忠於朝廷。
唐朝天寶年間,有一個讀書人借宿在河南商丘的一家客棧中。當時李勉年輕貧窮,與這個書生同住在這家旅店。不到十天,這個書生害起病來,竟然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他在臨死前將李勉叫到床前,對他說:“我家住在江西南昌,原來想到太原求得一官半職,想不到在這裏得病將死,這是命中注定的。”於是從布袋中拿出一百兩銀子交給李勉,又說:“我的仆人,不知道我有這些銀子,您拿著它為我料理後事,剩餘下來的都送給您。”李勉答應為他料理後事,後事辦好後卻把剩餘的銀子秘密地放在墓穴中和死者一起埋下。
數年以後,李勉做了官,擔任開封縣尉的官職。當年那死去的書生的兄弟帶著南昌府的公文來尋找兄長,一路打探他的行跡。到了商丘,打聽出李勉曾經為死者主持過喪事,就特地來到開封找李勉,詢問死者銀子的下落,李勉請了假陪同前往商丘墓地,挖出剩餘的銀子交給了死者的兄弟。
古訓今鑒
所謂“穩當話,卻是平常話,所以聽穩當話者並不多;本分人,卻是快活人,無奈做本分人者甚少”。總有一些人,為人浮躁,隻知享樂,體會不到別人的疾苦,說話辦事雲山霧罩,讓人無法相信。這些說話辦事“不靠譜”的人,往往就是一些做人不夠安分的人,是一些相當沒有信譽度的人。這樣的人,也許一時一事能夠成功,一時一霎能夠快活,卻不可能時時事事獲得成功,更不會獲得長久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