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人持身處世,惟當以恕存心。見人有得意事,便當生歡喜心;見人有失意事,便當生憐憫心。此皆自己實受用處。若夫忌人之成,樂人之敗,何與人事?徒自壞心術耳。古語雲:“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是存心,天必佑之。
——康熙《庭訓格言》
白話
一個人立身處世,應有寬容之心。看見別人有得意的事情,就應該為他高興;看見別人有失意的事情,就應該對他表示憐憫、同情。其實,這種心態對自己也很有好處。如果一個人隻知道嫉妒別人的成功,對別人的失敗幸災樂禍,那怎麼能和別人一起共事呢?隻是壞了自己的心思罷了。古人說過:“看到別人有所得,就如同自己有所得;看到別人有所失,就如同自己有所失。”存有這種心思的人,上天一定會保佑他。
家訓史話
仲弓問孔子如何處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出門與同仁行禮如見貴客一般,對民如大祭一樣凝重,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如此在朝上就不會招誰怨,在家中私下的交往也不招誰恨”仲弓感謝道:“我雖遲鈍,但一定要牢記先生的話。”
古訓今鑒
將心比心者,心底必然寬容。為人者須如此,為領導者更須如此。篇中強調處世待人的態度,實則表現出一個人的修養。與人相處,要講恕道,凡事多設身處地為人家想想,這樣才能搞好人際關係,才能形成一種和諧、友好的團隊環境。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見人之得失如己之得失。以恕存心,以敬處世,天必佑之,未必是真,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則是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