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訟非美事,即有橫逆之加,須十分忍耐,莫輕舉訟。到必不可已處,然後鳴之官司,然有從旁勸釋者,即聽其解已之可也。《訟卦》辭“中吉中凶”、“不克”等語,最宜三複,然究之作事謀始一語,則絕訟之本也。
——姚舜牧《藥言》
白話
訴訟不是什麼好事情。因此縱然有人蠻橫不講理,也應當盡量忍讓,不要輕易提出訴訟。到了是在難以平息的時候,可以向官府提出控告,不過假如有人從旁勸解調停的時候,就應當聽從其勸解,息事寧人。《易經·訟卦》中講“中正吉祥、終究凶險”、“不把官司打到底”等,最應當反複溫習。不過,如果做事情從一開始就謀劃好,才是杜絕爭訟的根本辦法啊。
家訓史話
戰國時期,趙國大臣藺相如先是保護和氏璧完璧歸趙”,後又在澠池會上維護了趙王的尊嚴。趙王因他屢立大功,便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趙國大將廉頗還要高。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這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裏,藺相如就請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麵。
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去,遠遠看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迎麵而來,他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順眼了。他們說,藺相如怕廉頗像老鼠見了貓似的,為什麼要怕他呢?藺相如對他們說:“諸位請想一想,廉將軍和秦王比,誰厲害?”他們說:“當然秦王厲害!”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裏。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古訓今鑒
中華民族素有隱忍的美德,古往今來,關於忍讓不與人爭的典故頗多,君不見藺相如不與廉頗爭,得以“將相和”,使趙國爭霸諸侯?君不見張良納履,受老人幾次羞辱而不惱,終得《太公兵法》乎?君不見張良甘受胯下之辱,而報之以德,成為美談乎?
忍讓不是軟弱,也不是窩囊;不是無能,也不是麻木;不是放棄對真理的追求,也不是放棄對原則的維護;不是真正人格的淪沒,更不同於向敵人的屈服。忍讓是一種美德,是一種風範,是一種高尚的境界,是一種無私的胸懷。苦澀地一笑是忍讓,一聲“沒關係”也是忍讓。沒有忍讓,就沒有平靜;沒有忍讓,就沒有和諧;沒有忍讓,就不存在友誼;沒有忍讓,就談不上遠大的理想。
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雲:隻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為人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