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是文化高度發展的時代,但在民間依然流傳著許多古代神話、民間傳說、祭祀儀規、民情風俗,這些東西世世代代傳遞著古老的文化信息,價值不可忽視。比如保存在上黨地區的“迎神賽社”儀規,就是極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似的遺產在三晉大地到處可見,其中有一些就是炎帝文化遺存。比如高平和全省好多地方的麵塑藝術,毫無例外地都要捏麵羊。過去並不覺得有什麼特異之處,上過羊頭山以後,很自然地會聯想到,這不就是神農氏族的羊圖騰羊崇拜嗎?定襄不僅捏麵羊,而且捏穀穗,在農曆七月十五的時候,給祖先上墳,就要貢獻麵羊和穀穗。有的人家還要“掛紙”,把花花綠綠的紙條掛在莊稼上。上完墳以後,路過穀子地、黍子地,要拔幾株回家搭在房簷上。無獨有偶,定襄和高平的風俗幾乎一模一樣。這不是在祈禱豐收,紀念神農嗎?七月十五農事大忙已過,掛了鋤鉤,好些地方要唱戲,在忻州定襄原平還要摔跤,優勝者獲一隻大綿羊,叫做“撓羊賽”(“撓”是舉、扛的意思)。這不又是羊崇拜的神農文化遺存嗎?由此,我又忽然想到,我們現在都在開發文化資源,創造文化品牌,而且要做大做強。其實最要緊的是作出特色,沒有特色談何大與強?而要作出特色,首先要數數家珍,知道自己有哪些珍寶,怎樣保護好這些珍寶。在保護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創造特色品牌。在創造品牌的過程中,要避免趨同。高平羊頭山的神農氏顯然崇拜的是羊,不是牛,那麼我們何必不突出羊的形象,也要塑造成牛的形象呢?不大而破舊的祭天壇,何不修舊如舊保護起來,卻要拆掉舊的新修一個高大的呢?如果高平46座炎帝神農祠廟都煥然一新,就都成假的了,還有什麼價值,還能打得起炎帝神農的品牌嗎?創造品牌不可破舊立新!文化是客觀存在,品牌要精心創造。

米東明、程原生探索發現炎帝陵及其著作的出版,還給我們一些啟示,值得捉摸。一是探索文化遺存,一定要實地踏勘,光在書本裏探索遠遠不夠。二是要重視民間世代相傳的文化遺存,民族、氏族、家族都會保留下來一些鮮為人知的珍貴的東西。三是珍貴遺產要原樣子保護,不要嫌陳舊,不要避諱神鬼,切不可再把全國獨一份的迎神賽社變成到處都有的社火。四是高平炎帝神農的紀念活動、研討活動要規範化、定型定期,不論在什麼情況下(包括領導人變更)都要堅持舉行。研討活動一次要有一次的話題。五是加大宣傳力度,既重視宣傳社會,也要重視宣傳領導。目前高平紀念活動和學術研討活動,遠不如河南、陝西、湖南、湖北影響大。

我並不認為《探索發現炎帝陵》的探索、論證已經很周密、無懈可擊、不容置疑了。程原生仍可繼續探索發現,各種觀點仍可質疑、辯駁、補充,或另辟蹊徑。但是我出於對米東明、程原生探索發現炎帝陵的孜孜不倦精神的欽佩,也出於對炎帝神農文化的好奇,更出於對故鄉文化建設的關心,我還是說了上麵這些隔靴搔癢的話。隻能算是赤子真情,難以充當學術書序。

二〇一二年一月六日

(作者為文化部原藝術局局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常務副院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