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下廟的建造,是因為羊頭山炎帝神農廟祭祀距離過遠,每年祭祀雖不敢廢弛,卻很不方便才建造。如同北京的天壇、地壇建築是為避免遠行泰山祭祀,就近而建祭祀天地的場所。
事實上,下廟所在的東關位置本身就已經說明了它的性質,《考工記·匠人》記載為“左祖右廟”,西關一定是社稷壇,後來果然找到了記載。
因此可以結論,炎帝神農廟最遲於北魏北齊年代就已經有常年祭祀。這比目前可見的羊頭山唐碑、黎城縣寶泰寺隋碑等年代都更為久遠。
山西上黨地區的眾多文物可以互證,這是國內現有的炎帝神農遺跡中無可比擬的古跡遺存,無可比擬的文物資源,無可比擬的文化依據。
下廟的規模,“按廟三殿三大楹,儼古宮殿規模;兩偏小殿宇仍其舊;殿之後正廳五楹,東西耳樓上下各十楹,周垣壁立;殿之前欄以月台,台之前甬道。東西兩廊十四楹。廊之南食房、茶房各二楹,麵立舞樓三楹,虛其下為神掔;東鍾樓下角門主入,輔以耳樓三楹,西鼓樓下角門主出,輔以耳樓三楹;出門五楹,視昔製高大之,臨大路以壯偉觀”。
在此這樣詳細地羅列下廟當年建築麵貌碑文,不僅要說明它目前可見記載不斷重修的曆史至少在北魏北齊之前,更要說明炎帝在高平人心中的位置,是超乎任何神聖,唯此獨尊的。炎帝下廟可以由此想象的輝煌雄偉,絕不在一般縣衙府衙建築規格之下。那麼,殿宇的輝煌,展示的必然是對炎帝神農氏豐功偉績的敬仰與神往。
恢弘的炎帝下廟,顯示無比靈光的炎帝塑像,正式的每年兩次官方主持春秋祭祀,構成了當年炎帝神農故裏高平縣城非凡的榮耀與輝煌。那麼,下廟的祭祀便有了正式、規範、官方等多重意義,炎帝神農氏祭祀中心已逐漸轉移至此,炎帝神農下廟已經逐漸成為祭祀主廟。
由羊頭山到高平縣城,炎帝神農氏的民俗形象也發生了變化,不僅成為灶王爺,還成為火神。《淮南子》記載:“炎帝作火,死而為灶”,“灶,灶神,亦火神”,此為神話中火神最古者,故“五帝”中南方炎帝以祝融為其屬神。《中國神話傳說詞典》引《山海經》雲:南方祝融,獸身人麵乘兩龍。郭璞注:“火神也”。
火神廟位於原城牆外東南角,即今泫氏街與建設路交叉口西南角,麒麟賓館與泫氏批發商場處。
火神廟與灶君廟建築風格相似,亦極其宏闊,由三個院組成。東院是正院,有南正殿大三開間,左右兩邊有兩間小耳殿,院中央有獻亭。北殿是玉皇殿,左右也是兩間小耳殿。據傳東為蠶姑殿,西為關公殿。東有配殿三間為閻羅殿,再下是龍王殿三間。西六間既無神像又非殿宇。隻是民房式廂房。西北開正門進入中小院。中院北殿無神像,縱深二椽,南殿是小三間奉觀音、普賢、文殊之佛堂。西邊也是民房式廂房西北開七門,眉額春池中書“火神廟”。門外,即最西院是戲台三間,麵東。左右各四間戲樓,南部中央開一間磚券門,西無房為單牆。東有南房四間為民房式普通樓。火神廟1937年毀於日本鬼子的炮火。
換馬嶺炎帝神農氏陵廟雖為正宗,源遠流長,曆朝有國家級別的重大祭祀,但近代祭祀中心逐漸向縣城東關下廟、火神廟轉移,清代幾百年晉商崛起使五穀廟廟會繁榮、特別是演變為五穀廟以後,更多體現為民間的特點,熱鬧、紅火兼有了商業廟會的性質。因此就逐漸形成縣城東關炎帝神農下廟每年官方主辦春祈秋報例行祭祀為主,五穀廟以廟會為主的格局。
因莊裏村炎帝神農陵廟已經演變為民間祭祀為主、廟會為主,炎帝神農氏祭祀的重心已發生轉移,東關下廟已成為本縣官府每年例行祭祀主廟裏的主神。因此雖然莊裏村炎帝神農殿安在,炎帝神農氏陵墓安在,但陵廟皇城幾近泯滅,祠廟已漸至演變為五穀神廟。因此,每年四月初八莊裏村廟會祭祀時,反而要遵從主神,將縣東關炎帝下廟的炎帝塑像請來五穀廟,鄉民還是要祭祀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