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炎帝神農氏領地(1 / 1)

神頭嶺

高平市釜山鄉賈村,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補修炎帝廟碑記》碑文“帝生於高平東羊頭山,相傳種五穀、嚐百草處也。西羊頭山俗呼為神頭嶺,建有帝廟……殘碑猶可考……賈村距神頭嶺僅裏許也”。賈村靠西羊頭山,與韓王山、東羊頭山連成一線,覆蓋了上遊丹水流域。相鄰的是神頭村。

釜山鄉神頭嶺一帶,是炎帝神農氏活動的主要地區之一,故稱西羊頭山。山上的小村莊名神頭村,神頭村炎帝廟唐朝就有記載。村民傳說,這是炎帝老廟,是先有炎帝老廟,後有神頭村。神頭嶺西麵是黑山、金牛山,山高林茂,嶺北有釜山河,是一個天然漁獵的好地方。南麵是一片平整的莊稼地,天然的農耕環境,世代流傳炎帝神農氏曾帶領三個兒子來此推廣農業耕作。《路史》記載“神農相土定居,令人知所避趨”,一定評價此地土壤肥沃,適於農耕。

因此,神頭老廟祭祀炎帝神農老爺。而周邊釜山村炎帝廟是炎帝大太子掌殿,高良村是二太子、賈村是三太子,各村廟會都要到神頭村老廟請炎帝老爺。釜山是正月二十八日廟會來請炎帝老爺,高良村是二月十三廟會來請,賈村是三月十五廟會來請。故俗語說:“釜山不出正月,賈村不出二月,高良不出三月。”

炎帝嶺

羊頭山以西,高平市西北10公裏處王何村西,有一座炎帝嶺,是目前國內唯一以“炎帝”稱謂命名的山嶺,海拔1025米。《山海經》記載為“景山”。其峰突兀,登高眺遠,若君臨天下。古字“景”即“影”,說明上古時期這裏同樣樹立圭表測影,掌握時節發展農耕。

炎帝嶺南坡地名為藥草坡。藥草坡偏西有一村,叫蒲溝村,村西南有一座神農藥王廟,過去每年都有農民前去求醫治病。山頂原有一座古“炎帝廟”。正殿三間,殿中塑有炎帝、後妃和太子像,還有東西各二間配殿。廟的主殿正對一座戲台,每年七月初五,當地傳統的炎帝廟會在這裏舉行,此風俗一直延續至1958年。目前嶺上廟址地基、殘垣、琉璃瓦當尚存。

百穀山

距長治老城東北13華裏、現在與城市幾乎相連接的百穀山,俗稱老頂山,又稱柏穀山,是炎帝嚐百穀的地方,並由此得名。北宋地理總誌《太平寰宇記》稱:“百穀山與太行、王屋皆連,風洞泉穀,岩壑幽隧,最稱嘉境。”此山方圓40多平方公裏,以老頂為最高,海拔1378餘米,有9條主要嶺脊和18條主要溝穀,聳立著40餘座山峰,鬆柏茂密,林木積翠,是風景勝地,文物密布之所。

百穀山與炎帝有關的文物,有炎帝神農廟宇三座,紀念炎帝神農的山洞三座、泉水一處、古神農井一眼及許多碑刻。其中,山之半腰滴穀寺神農廟,始建於1500多年以前的東晉。廟內炎帝坐像腰係樹葉,肩五穀穗,四壁繪有炎帝嚐百穀、采草藥、製耒耜、教民耕種等曆史功績的壁畫。廟院、地基和宋、明、清柱礎及經幢尚存,刻有篆文“炎帝”二字殘碑和宋時詩碑。廟旁有“古神農井”一眼,廟前坡下有古寒泉一處,該泉又稱百穀泉。廟東半腰有一百穀洞,傳說是炎帝嚐百穀之所。百穀山西麓關村,有炎帝廟一座,現存者為明、清建築風格,尚完整,有正殿,獻亭、角殿、廊房、經幢等。百穀山南麓柏後村之炎帝廟,原為三進院,現存中院正殿,獻亭,東、西角殿,存有清鹹豐九年(公元1859年)《重製神農廟社物碑記》、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重修布施碑》各一塊。

羊頭嶺、黎侯嶺

羊頭山以北,有直接相連的一座山嶺,名羊頭嶺,當地俗稱黎侯嶺,相傳屬古黎國。為了證明“相傳”之“黎都”碑記的真實性,長治市炎帝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馬誌生三上黎嶺村,尋找村民過去都曾目睹的“黎都”碑,卻意外地發現了修公路挖出的“重修羊頭山黎侯鎮廟碑記”,記載著“正殿東西藥王五鬥聖殿煥然……”。證明了確有黎侯嶺之名,“黎都”之稱不虛傳。黎民,最初即是指此黎國之民,後來才引申泛指天下百姓。

羊頭嶺與羊頭山一脈相連、近距離銜接、名稱相同,共同帶有上古薑、羌氏族羊圖騰的文化印記,同樣處於炎帝神農氏族“遍陟群山,備嚐庶草”近距離範圍,同樣是神農嚐百草的遺址遺跡。既然羊頭嶺同時又稱黎侯嶺,則“黎侯”、“黎國”就應該與炎帝神農氏直接相關,可是到底有什麼關聯呢?

“黎”字的字理字意,是一個“黍”字右上角加一個變形的“人”字。如果看古“黎”字,就是左邊“黍”右邊“人”的象形字。顯然,“黎”字是一個種植黍的部落、或氏族、或國,這正是炎帝神農氏族集團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