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黎嶺滄桑(2 / 3)

蚩尤戰敗後,九黎餘部退向南方,因此湖北、湖南、雲貴一帶都有“三苗九黎”的後裔。至今,川南、滇東北苗族婦女,身著蠟染大花裙下邊都環繞三條花邊線。據專家考證世代傳說,上條為渾水河(黃河),中條為大清河(長江),下條為大平原田壩,三條線記錄了部族向南遷徙的上古曆史。黔東南苗族婦女,袖飾上多繡蚩尤像,稱“蚩尤公”。現今我國南方的壯、苗、瑤等少數民族與古代九黎族均有淵源關係。

貴州《郎岱縣訪州》卷二說:“苗人……即古之三苗。自涿鹿戰後漸次向南辟合,以滇黔為最多”。海南省少數民族黎族、台灣高山族,據考查均為九黎族的後裔,足見炎帝族係源遠流長。從字理說,“苗”與“黎”字均與稼穡有關,遺留著炎帝神農時代的印記。

黃帝打敗炎帝族裔蚩尤,各部落包括上黨蚩尤餘部被兼並統一,擁戴軒轅氏為“帝”,即為黃帝。黃帝封榆罔(參盧)於潞(今潞城市一帶),守其南160裏處的炎帝神農氏陵墓,耆都仍為“黎”。由於蚩尤氏族在農耕、冶金、鹽鐵等方麵領先於其它氏族,代表了先進生產力,因此蚩尤後裔首領被任命為六相之一,主管兵器製造。

商代東夷族統治中原後,把黃帝後裔排擠至陝西華山、岐山一帶,謂之西岐,成為商王朝的敵國。史載商末“西伯戡黎”,周文王姬昌首先攻占了重要的糧食產地黎(耆)國,滅了黎侯。周武王伐紂滅商後,為表示對炎帝和蚩尤氏族農耕傳統的敬重,封帝堯後裔於新的黎地(今黎城縣),成為周代的黎侯國。

春秋時期,黎國被赤狄潞氏侵占,黎侯被迫出奔衛國,隨行的大臣勸他設法複國。黎莊公夫人作《式微》記載於《詩經》: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所述就是這段曆史。

這首《式微》詩,表現了強烈的愛國思鄉之情,以及對夫(國)君不思進取複國的哀歎。黎莊夫人的複國理想在數百年後,才由黃帝族後裔、晉國的君主得以實現。荀林父率軍打敗赤狄潞氏,恢複了黎國(今黎城縣)。

自炎帝神農氏始祖統領中原至春秋時期,一直是版圖不大的國家。按說,在古代兵戎征戰中被兼並和滅亡,本不足為奇。然而,黎國卻始終受到統治者包括戰勝國的尊崇,幾度被複興和封侯,“黎國”、“黎侯”的稱謂竟能延續數千年之久,更是值得深思的文化現象。

關於“黎國”的記載以《大清一統誌》記載最為詳盡:“黎國,應劭、杜予以為在壺關,今長治縣,魏收以為在刈陵。《後漢誌》則壺關、潞縣兩存其說。意者,黎國本在長治縣西南黎侯嶺下,至晉立黎侯。或徙於今黎城縣城。故《太平寰宇記》於上黨縣則曰本黎侯國,即西伯勘黎之所。於黎城縣則曰古黎國。晉荀林父滅潞立黎侯,是春秋以後之黎,非商周黎國故地也”。又雲“黎在上黨東北,蓋長治、壺關、黎潞諸縣皆是也”。清順治版《潞安府誌》記載:“總上黨皆黎地……郡西南三十裏,黎嶺黎水乃其都會”。當地老人們說,嶺下的黎嶺村的村名,也是由此而來。

這幾段記載,說明《史記》記載的周文王向山西上黨地區擴張,是攻擊羊頭山北坡之黎侯嶺的黎侯國,“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於王……”(《尚書·西伯戡黎》)。《太平寰宇記》記載:“蚩尤城在(安邑)縣南十八裏。”徐旭生先生認為“這些全是黎氏之地,蚩尤的領土”。《戰國策》記載“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高誘注“蚩尤,九黎氏之君子也”。《黎城縣誌》記載“周武王即位後,複封黎為侯國”。因此,黎國即蚩尤部族所屬,其後裔到周武王時封為黎侯。

清雷學淇在《竹書紀年義證》中指出“耆,薑姓國名,炎帝之先自伊徒耆,故曰伊耆氏。伊即帝堯母家,耆即文王所伐,皆炎帝支庶之封,使守祧宗邑者也”。這段述證,結合春秋時《左傳》哀公九年“炎帝為火師,薑姓其後也”、南宋《路史》“黃帝乃封參盧(末代炎帝)於潞”等,都說明清代學者已經集曆代研究之大成,基本認定黎侯嶺乃古黎國所屬,均為炎帝神農氏之後曆代遺封。

《呂氏春秋》記載“武王封堯後於黎”。對照《路史》的記載:“伊:蓋亦上世所國,今洛之伊陽縣,有伊水。堯之母家,伊侯國。耆:侯爵自伊徙耆,爰曰伊耆,一曰黎也。故《大傳》作西伯戡耆,《史記》言文王伐。”

我們正在引用的《史記》,查閱卻並沒有“文王伐”的直接記載。《史記》是二十四史第一部,並非冷僻書籍,幾乎不可能有錯誤的刻版,那就隻可能為不同的注釋版本。它為我們補充了一個重要信息,“黎”即“黎”,就是“伊耆氏”。而字,偏旁部首多為秦漢時漢字分類所加,秦漢以前或為“九”。那麼“黎”就是九黎,既然“神農氏七十世有天下”,那麼“黎”、“九黎”當在神農氏族集團之中。故《路史》有“黎,黎氏故國。或黎山氏”。這個黎山氏應該就是“烈山氏”之後,“烈山澤而焚之”之意,故後來以火德王,有“火正黎”。

《說文解字注》記載“今《商書》西伯勘黎,今文《尚書》作耆,《尚書大傳》文王受命五年伐耆,《周本紀》明年敗耆國,是也。或作、或作饑,皆假借字也。許(慎)所據《古文尚書》作,戈部做黎,蓋俗改也。《左傳》曰,赤狄奪黎氏地。《詩》序曰:狄人迫逐黎侯,未知即商諸侯之後與否,在上黨東北”。

因此,“西伯勘黎”“西伯戡耆”“西伯伐饑國”“文王伐”,都是記載的同一個曆史事件,都是攻擊薑羌氏族後裔。對“黎”的幾種稱號:饑、黎、耆等,多有與種植黍有關的含義,按古代讀音接近或基本相同,應該指相通的古代部族,就是後來的“黎國”。故《尚書傳》注:“耆即黎也。”

至此,炎帝神農氏“自伊徙耆”進一步明晰,自今安澤縣遷徙至上黨羊頭山,包括羊頭嶺、神頭嶺、炎帝嶺、百穀山大片區域。

伊耆之後

《路史》記載:“宣公十五年荀林父滅赤狄潞氏。十六年滅赤狄甲氏及留籲,皆潞之屬”;“留籲:潞氏屬(亦滅於晉)”,“潞氏甲氏,蓋亦先王之世漸流於狄而非狄之出也”;陽城縣,春秋時為赤狄皋落氏所據,曰積桑。《國語》“晉太子申生敗狄於積桑,即此”等。這是周宣王時期,晉國對上黨地區幾個炎帝神農氏族後裔部落不斷圍剿的記載。春秋時期,高平為赤狄所居,為辰放氏之辰米國,是炎帝榆罔後裔赤狄潞氏的一個支係部落。

清初學者、湖廣布政使畢振姬對此曾表述:“臣考《日知錄》曰:晉之滅狄,其用兵有次第。魯宣公十五年滅潞氏,十六年滅甲氏及留籲。成公時伐廧咎如,而上黨為晉有矣。至《左傳》曰,滅甲氏及留籲。而畢振姬則曰:春秋時,高平淪於戎狄,為辰米國,從潞子杖馬乘盜晉旁,晉次第滅之辰。辰放氏後即赤翟,今辰塸村,米子國,赤翟後,今米山則臆說也。”

《四州文獻》記載:“發鳩山為少昊之五鳩,傘蓋山為散宜氏,蓋州為商。該國山為米子國辰塸,為赤翟之辰伯,封為吉甫邑。董封為簡子,追封董安於原村為先穀之原。”

隋朝時“米”姓為高平六大姓氏之首,“米”字本身又代表糧食,應該是上古時代古辰米國的後裔以祖國為姓有關,與炎帝神農氏族集團的內在聯係同樣割舍不斷。

《史記》記載“宣王)三十九年,戰於千畝,王師敗績於薑氏之戎”,“千畝”注釋為地名,西河介休縣。關於介休縣,是由於春秋時追隨晉文公的介子推所在及其後所封的介山。介山所在地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現在人們都熟悉的晉中介休縣綿山。《史記》的這段記載,注釋為“西河介休縣”。三國至南北朝初期的那個階段,介休縣曾歸入西河郡。

另一種說法是春秋時期晉南的介山,即現在萬榮縣的孤峰山。既然稱“西河”,應該比較靠近山西、陝西之間的這段黃河,此段黃河古稱“西河”。這種說法,顯然沒有將“西河”看作行政區劃,而僅看作地理標誌,古時的這座介山或許因靠近“西河”故稱,而晉南地區因此稱作“河東”。特別是既稱“千畝”,應該有大片農田。當時的這座介山周圍至今還是大片平川麥田,而且與侯馬曲沃一帶之晉國都城較為接近。

反之,現在晉中由南至北從介休縣到清徐縣之間,東、西之太嶽山與呂梁山之間,春秋時還是由九個湖泊與沼澤構成大片的“昭餘祁藪”,是大禹治水後殘留的水澤,基本沒有成片的農田。因此,說當時周朝王師與薑氏之戎的作戰地點在今萬榮縣一帶,似有道理。

總之,周武王征伐薑姓氏族失敗,說明西周時介山一帶屬炎帝神農薑姓氏族的後裔,農耕麵積已非常可觀,糧食為主的作戰資源構成較強的“綜合國力”。

《春秋》、《左傳》記載:“魯)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晉荀吳帥師敗狄於大鹵”。荀吳即晉大夫中行穆子,後來晉國六卿專政之中行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