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黎嶺滄桑(3 / 3)

聯係周文王至周宣王、至春秋時征伐的幾段記載綜合分析可知,炎帝神農氏族集團後裔之薑氏之戎、赤狄潞氏、伊耆氏、九黎氏等,都在今山西南部長期存在。氏族部落之間必然進行的相互通婚、人口交流與滲透、局部戰爭等,已經形成民族與文化的長期融合,如“潞氏甲氏,蓋亦先王之世漸流於狄而非狄之出也”的記載便是。所以古籍記載九黎族領袖蚩尤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又記載炎帝與蚩尤的戰爭,全麵地曆史地看待,都可能是真實的。特別是蚩尤這樣的優秀氏族首領,由氏族之間通婚結合而產生,應該是完全可能的。

由此反觀一些論述,認為不同氏族首領之間怎麼能夠成為兄弟,既然是兄弟何以又有戰爭。看看李世民的《晉祠銘》開篇“夫興邦建國,非親無以隆基,非德無以啟化”,以此而著稱的周朝,後來卻出現著稱曆史的“春秋無義戰”。再看歐洲各王國王室之間的通婚關係與王國之間的和平與戰爭,就能了解用辨證的、唯物的分析方法,容易理清思路與頭緒。

我們容易查閱到的文獻,《說文解字》記載“黎在上黨東北”,孔穎達注“黎國,漢之上黨郡,壺關所治黎亭是也”;《後漢書·郡國誌》記載“壺關縣,有黎亭,故黎國”;《括地誌》記載“故黎城,黎侯國也,在潞州黎城縣東北十八裏”。《尚書》記載“西伯既戡黎是也”,《正義》記載“耆,即黎國也。故址在今黎城縣”等等。黎國所在上黨長治,基本沒有疑問。直至隋初黎城縣建寶泰寺而立碑,碑文“縣之東南……傍衝黎國,斜之潞城……炎帝獲嘉禾之地”,皆因文獻的不同記載。《山西通誌》則記載為:古黎國“蓋長治、壺關、黎、潞諸縣皆是也”。

據文獻記載,蚩尤部落戰敗後,一部分部眾退居南方;留在北方的九黎族人建立了兩個黎國,一個在今山西長治縣,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另一個在今山東鄆城縣,後為晉國所滅,其子孫後以國名為姓稱“黎”;更多的黎人淪為奴隸,至西周時尚有“黎民”之稱。

“黎”的字形,為“黍”加變形的“人”字,今天我們來看楷書則變形很大,如果與甲骨文中的“人”字對照,字形非常相似。望字思義,“黎”字的本義也就清晰了,即擅長種黍的氏族。後來農耕技術普及推廣,“黎民”演變為泛指種植五穀的眾人。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民”字。“民”字與“目”字相似,但右下部不完整,被一撇插入而變得殘缺。由此透露了上古時期,九黎族戰敗後,俘虜要被刺瞎右眼充當奴隸,從事農業種植等勞苦作業。“黎民”一詞,隱隱透露了九黎氏族乃至炎帝神農集團失政後的境遇。故《尚書》記載:“黎民,當即九黎之民。”

九黎氏族戰敗後,不會向西向北寒冷荒涼不宜生存的地方遷徙,隻能向東黃河下遊、向南長江流域逐漸遷徙,形成湖北、湖南、廣東這樣的遷徙流向和路線。因九黎集團遍布黃河流域,後來遍布中華大地,“黎民”一詞就引申泛指天下百姓。

九黎族,是一支擅長種植黍的部族群體,其首領是蚩尤。在薑姓炎帝神農氏世係表裏,蚩尤為炎帝神農氏支係“柱公”的七世後裔。

上黨華山

與《山海經》等對應的,還有《世本》記載炎帝母親遊華陽(華山之陽),感神龍首而孕炎帝的華山,離絳(鄯)水亦不過數十裏。《山西山河大全》記載,沁縣漳源鄉有華山,又名花山、滑山,山峰秀麗,林木蒼翠。此華山即發鳩山北峰,屬綿山支脈。綿山,《禹貢》稱作“太嶽”,在文獻記載中,與薑姓關係最密切的一座山就是太嶽山。《左傳》記載:“薑,大嶽之後也”。“大嶽”古亦書作“太嶽”,《禹貢》:“壺口雷首,至於太嶽”。孔安國《尚書傳》記載:“太嶽,上黨西”。

學者劉毓慶在《華夏文明之根探源》中指出,甲骨文“嶽”字是上邊“羊”下邊“山”。那麼,“大嶽”就是“大羊”,“太嶽是最大最古的‘羊頭山’,也是炎帝族的老家”,“太嶽之野乃原始薑姓的大本營”,當然地屬於炎帝神農氏族了。故有《詩經》“崧高維嶽,峻極於天。維嶽降神,生甫及申”。甫即呂,呂、申都是薑姓國家,這裏就指呂申都是嶽神之後。故有《史記·夏本紀索隱》注“太嶽”“即霍太山也”。《山海經》稱謁戾山,《漢書》稱羊頭山,又稱界山、介山。

《國語》言大禹治水,共工之重孫“四嶽”佐禹有功,堯於是“祚四嶽國,命以侯伯,賜姓曰薑,氏曰有呂”。韋昭注:“薑,四嶽之先,炎帝之姓也。炎帝世衰,其後變易,至四嶽有德,帝複賜之祖姓,使紹炎帝之後”。因此,薑姓至堯舜時仍生活於太嶽山一帶,故堯才確認其封國。這裏舉出了薑姓中呂氏的一支受封的情況,呂國的封地,最初在山西境內,後來才遷至山東。此說與周文王曾與“薑氏之戎”作戰,“王師敗績於薑氏之戎”,其時間地點大致統一。

學者錢四賓在《西周地理考》中指出:介山即厲山、烈山。“厲、烈、介皆聲轉相同。漢魏以來,有傳焚山之事。竊疑相傳焚山之事,即烈山氏之遺說也”。按此說,直至春秋晉文公、介子推那個時期,晉中地區還有炎帝神農氏時代遺留的“烈山火耕”傳統。

在太嶽山西側的洪洞縣,有個村子叫“明薑”。據當地百姓傳說,明薑是由昏羌演變而來,很早以前薑戎的一支就聚居在霍泉上遊,曾跟隨大禹治水,也曾幫助武王伐紂,幫助晉國擊退秦國。後來嫌“昏羌”不好聽,就改成了“明薑”。傳說武王伐紂時,薑戎氏手持木棍與商紂格鬥,他腳踢紂王時,被紂王的劍尖砍中,紂王逃走後,薑戎氏產下一雙男女,因此孩子腳小拇指上有了一道鮮紅的血跡,像一片指甲被劍砍裂的樣子。從此,此地出生的人,腳小拇指就形成了複形指甲。這個傳說最值得注意的有兩點,一是關於明薑、昏羌之名,說薑戎隨大禹治水,這與《國語》記載完全相合。二是關於當地人複形指甲的傳說,認為與薑戎有關,這實際上是說薑戎就是這裏人的祖先。不難看出,昏羌是薑姓的一支,夏商時期還保持獨立。

根據中國古代社會發展脈絡,結合此地豐富的炎帝神農文化遺存分析,始祖炎帝的祖父(母)輩作為神農氏族的重要一支,很早已遷徙漁獵於古太嶽太行一帶,炎帝神農氏正是誕生在這裏的“華陽”、“薑(絳)水”,並在居無定所的漁獵遊牧生活中渡過了自己的童年時代。

根據王玉哲先生的研究,薑姓之族原在山西,無論是屬於諸夏的薑姓國,還是屬於薑姓的戎狄與羌方,商末周初都活動於山西境內。炎帝後裔在山西的分布,是神農氏發祥於太行、太嶽之野的重要佐證。

《管子》記載:“神農作,樹五穀淇山之陽,九州之民,乃知穀食,而天下化之。”這是先秦文獻唯一明確記載神農發明五穀之地的資料。

“淇山”,就是淇水發源之山。《水經注》記載“雲出淇山”。《大清一統誌》記載“淇山,在輝縣西北,淇水所出”。《地形誌》記載“王莽嶺源河流為淇”,淇水正是上黨陵川所出。因陵川棋子山是圍棋的發源地,所出之水為淇水,水之源頭的具體山巒為淇山。方位在今晉城市陵川縣境東北。此地之南即“淇山之陽”的地方,已經發現略早於下川的人類活動遺址,為曆史記載提供了考古依據。

神農足跡

明世子朱載堉對山西地區的炎帝神農氏遺跡早已有所考證,《羊頭山新記》記載:“又按諸誌,凡羊頭山以形命名,隨處有之。在冀州之域者有三,其一即此山;其一在汾州西北十五裏,見《一統誌》;其一在古穀遠縣沁水所出,見《漢書》及《水經注》,今沁源縣綿山是也!神農嚐穀之所亦有三焉。其一即此處,其一在潞安府東北十三裏百穀山,其一在隰州東四十五裏合桑村。有古穀城,穀台是也”。

隰縣在今臨汾市西部,是個不能忽視的地區。按照神農氏族由西部向中原逐漸遷徙入晉,到達呂梁山區,其後裔廣布呂梁,留下許多遺跡,《路史》載:“隰州有穀城,非姬姓穀”。可見其曆史更為古老。今隰縣有穀城,有嚐穀台,《九域誌》指出:“神農嚐穀於此”。穀城在隰州東北四十裏。嚐穀台今稱合桑村,元代立嚐穀台碑於此,至今猶存。《太平寰宇記》載:隰州有“嚐穀山,在縣南高嶺”。今隰縣刀家峪鄉,有羊頭神村,村有神廟,廟中塑羊頭人身神像,民間曆代奉祀至今,故稱羊頭神村。羊頭神當為神農氏族以羊為圖騰的崇拜偶像,可見神農氏族遺民中至今仍保留著傳統的遺俗。隰縣一帶神農遺跡較多,說明這裏古代為炎帝神農氏族聚居活動的重要地域。

據《羊頭山新記》記載:“羊頭山,山上有神農城,又叫穀城,傳說為神農得嘉穀之所”,而隰縣也有一座穀城,傳說為神農嚐穀之所。這兩處,一處是“神農嚐穀之所”,一處是“神農得嘉穀之所”,都是炎帝神農氏“遍陟群山”嚐百草之地,區別隻是在羊頭山取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