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炎帝以薑水成(1 / 3)

寶雞薑水與上黨水、郯水

“炎帝以薑水成”,這是學術界考察炎帝發祥地所在的一個標誌性文獻記載。找到所居之水,並具有薑姓炎帝神農氏族的足跡和印記,才能作為具有文化意義的依據。這是對山西炎帝神農氏族真實性的重要考證依據。

上黨古薑水,是一個重要而且關鍵的文化信息。劉毓慶先生指出:“炎帝‘西來說’學術界幾成定論,卻沒有最關鍵的‘證據’,先秦文獻中沒有任何資料能為這個理論提供支持,一條都沒有。”

《水經注》記載了“岐水又東徑薑氏城南,為薑水”,但酈道元這位受到曆代史學者尊重的偉大地理學者,在此問題上卻出現了一個小小的疏忽。按此觀點,岐水流至薑氏城而為薑水。《國語》卻記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薑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薑”,《世本》也記載“薑氏、炎帝生於薑水,因氏焉”。都認為炎帝是因薑水而為薑姓。分歧在於以水為“薑”姓、還是以“薑”姓命水,觀點完全相左。

酈道元這個疏忽雖小,影響卻不小,曆代學者因此把薑水定位於寶雞地區。以至當地學者在民國版《寶雞縣誌》中,為此直接指出了酈道元的錯誤,在“薑氏城”下注:“酈氏不考,以岐水蒙薑水之名,而並移薑氏城以就之。誤矣!”

那麼,薑水何在呢?

曆代專家在西部評說之際,都忽視了古上黨地區太行山中流淌著一條更為古老的水,而且是先秦文獻中唯一一條水。

《山海經》記載,發鳩山以北有“陸山,多美玉,水出焉,東流注於河(郭璞注:或作郯水)”。據考證,陸山,即與長子縣發鳩山通體聯麓,位於屯留縣西南的鹿瀆山,今稱盤秀山;水,即發源於鹿瀆山穀、東流入漳的絳水,又稱降水。《史記》記載:大禹治水,“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張守節注“降水出潞州屯留縣西南”。《通典》記載“屯留縣……有鹿瀆山,絳水所出”。絳()水之濱,炎帝文化遺存密布。春秋時期是炎帝後裔之國。《路史》記載“屯留故城南,即故留籲國也”。屯留南麵就是炎帝少女女娃化作精衛所居的發鳩山,這是關鍵所在。

《淮南子》記載“清漳出謁戾,濁漳出發包”。高誘注:“謁戾山在上黨沾縣。”雍正《山西通誌》記載:“少山,在縣西南二十五裏,一名謁戾山,一名何逄山,又名沾山。”而《元和誌》記載,謁戾山一名羊頭山,此與相傳炎帝建國的長治羊頭嶺、炎帝陵所在的高平羊頭山,皆屬古上黨。其間關係,可以想見。

水在《山海經·北次三經》中與發源於“發鳩之山”的漳水流向完全相同。這是見於文獻最早的、有明確方位記載的水,至少也比酈道元的記載早八、九百年。盡管年久日遠,已無法確定其所指是現在的具體哪條河,但其方位在太行、太嶽之間則可以確定。而且發現這條叫作“水”的河流,同時還叫作“郯水”(見《山海經》郭璞注)。這裏同時是至今炎帝神農傳說極盛的地方。

漢字右邊“右耳”之“阝”字旁為“邑”字的簡寫,表示一個可居住的地方即“居邑”。因此字即“薑”氏族居住的地方,“郯”字即“炎”氏族居住的地方。與“郯”有內在聯係,也就是“薑”與“炎”有內在聯係。能夠使“薑”與“炎”聯係起來的,隻有薑姓炎帝,舍此無它。那麼,兩千年前已經整理成書、記載遠古時代的地理誌《山海經》裏,記載著上古時代上黨地區與薑姓炎帝直接相關、並且隻與薑姓炎帝相關的一條河流,能夠說明什麼?答案隻能是以薑姓炎帝“命名”,這個唯一的曆史文化原因。因此,隻有薑姓炎帝神農氏在此地居住,才能在我國最著名的曆史地理文獻《山海經》裏,保留如此準確定位的記載與內涵。

從雙法字理分析,由99對即198個“文”,發展到十萬個“字”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增加文化信息與內涵的過程。因此由“薑”演變為,由“炎”演變為“郯”,顯然帶有這種文化源流發展過程的印記,以此標誌著炎帝神農氏族遷徙發展的源流和脈絡。

史載,黃帝取代八世炎帝榆罔,取得部族聯盟最高首領地位後,封榆罔到“潞”這個地方。“潞”,位於現潞城市東北25公裏西流鄉古城、潞河、續村一帶,分布著大量的古城址和古墓葬,是春秋時期炎帝榆罔後裔赤狄潞氏的聚居地,其在續村的大墳塚,俗呼“龍嘴圪堆”,是潞氏國王潞子嬰兒的墳塚。

80年代,根據長治市城區分水嶺考古發掘的兩座春秋中期的墓葬隨葬物,其中“銅器,尤其禮器方麵,頗具中原地區特點,但其中的羊首銅矩、鳥首銜蛇為內容的銎斧及矛、鏃等為特點顯明的地方因素”,基本明確為赤狄墓葬。

潞城附近有羊神山。羊腸阪,是太行山上的古阪道名,一在平順縣東南,一在晉城市南。古籍載:“羊腸阪道在太行山上,南口懷州,北口潞州”。這些都是羊崇拜的遺跡。

不要輕視《山海經》的記載,這本書已經學術證明是一本“圖書”,即有“圖”有“書”。“書”不過是“圖”的文字說明,盡管“圖”已佚,但在中華文化圈範圍的朝鮮國家圖書館裏,還保存有一幅塵封的山海經圖,是一幅包括南極和北極的世界地圖。德國的一部電影紀錄片《想往將來》,就采用了這幅《山海經》圖。因此,《山海經》具有極高的曆史文化考據價值。

至於非洲、美洲的測繪工作如何跨越大洋,南極冰蓋下的陸地範圍古人如何測繪,是我們的古代先人難以想象的智慧與成就。

《山海經》自殷商至戰國成書以來,以至於明朝胡應麟之前,都被視為“實用地理書”,胡氏以一己之見視其為古今語怪之書,後人便以神話大全看待《山海經》,這是後世學界的一個大誤解。

根據衛聚賢教授所著《中國人發現美洲》一書,還有人自1986年開始認真研究並依書中記載自繪地圖,畫出了超過古代中國版圖的山海經地圖,認定《山海經》不僅是最古老之中國地理書,亦是最古老全球地理書,因為其描述內容廣至全球,不僅描述亞洲、歐洲、美洲三洲之山脈、河流、礦物、動物、植物,更描述上古風俗民情以及信仰崇拜,並非一些現代學者所認為的“神話”。

七千年遺址

山西垣曲縣北橄鄉棗園村發現7000年前有火燒山灰的遺存的農耕文化遺址,證明是一支由東南曆山遷徙而來的原始先民。同時還有從曆山向東部陽城、沁水方向遷徙的一支,以烈山而得名的烈山氏炎帝神農氏部落。由陽城、沁水繼續東遷到達高平羊頭山,繼續用“烈山”的方式墾荒。遷徙總的方向,與炎帝神農氏族初期由西向東運動的大走向一致。上黨地區因此出現了羊水、羊頭山、首陽山、陽城、昌羊鎮等地名,具有薑姓神農氏族最基本的文化烙印。

薑姓後裔上黨分布

薑姓炎帝神農氏族在上黨地區的遺址分布流向歸納如下:

潞城市;榆罔封潞。《汲塚周書》記載:“昔烈山帝榆罔之後,其國為榆州。曲沃滅榆州,其社存焉,謂之榆社。地次相接者為榆次。”可見,榆社和榆次都曾是炎帝榆罔後裔所建榆州國的重要領地,自榆罔之後一直延續到商周春秋時期。《周書》記載“伐智而專事疆力”,榆州民乘其弊伐滅曲梁(曲梁在潞城西十裏)。榆州地次相接者有榆次,解州有解榆,古亦為榆州。《博物誌》記載:“榆州孤而無使,曲沃伐之而亡”“國亡而社存,故稱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