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炎帝以薑水成(2 / 3)

長治市:曾為赤狄鐸辰氏占據,晉景公七年被晉國滅。

武鄉縣:曾為柱公孫(慶甲子)赤狄甲氏之領地。晉景公七年被晉國滅。

皋落鎮:位於今垣曲縣東南5公裏處。春秋時期赤狄別族皋落氏居於此,故名。《左傳》記載“晉侯(獻公)使太子申生伐東山皋落氏”,滅之。

屯留縣:春秋初期為赤狄留籲國和茅戎的徐吾氏所居。晉景公七年,晉將率軍滅赤狄的甲氏及留籲、鐸辰等,這一帶並入晉國勢力範圍。

壺關縣:黃帝封榆罔於“潞”的領地之一,曾為炎帝八世榆罔子係長狄和白狄所居。後被炎帝支係後裔蚩尤族攻占,至商朝為黎國屬地。春秋時被赤狄潞氏攻占,晉景公六年,晉大夫荀林父率軍滅潞,歸晉。

晉城:周時為赤狄族鐸辰國占據,後被晉景公派大夫隋會率軍攻占,歸晉。

高平市:春秋時曾淪於戎狄辰放氏,為辰米國,後被晉滅。今陳塸鎮相傳為部族遺址。

陵川縣:春秋時期曾為赤狄陵澤占據。畢氏《四州文獻》記載:“陵澤隗姓國,即陵子壽胡也,今陵川”。春秋時期,晉獻公多次於此地討伐狄人並攻占。

吉縣:夏至周,赤狄一支嗇咎如國占據,後被晉國滅。

春秋時期,山西上黨地區的炎帝後裔族係在數十年內相繼被晉國所滅。

薑姓後裔山西分布

薑姓炎帝神農氏族後世在山西各地的分布流向歸納如下:

方雷與方國。神農榆罔與黃帝聯盟打敗蚩尤。時榆罔之子名雷,加入黃帝聯盟,為黃帝左相,隨黃帝伐蚩尤有功,封於方山(汾陽縣一帶)。夏商時方國仍為大邦。甲骨文記載,方國常侵擾商朝及屬國缶、俞、唐。缶即陶,與唐皆為陶唐後裔,俞即榆罔後裔,居河東一帶。方國逐漸南遷中條山一帶,故雷首山一名方山。商王武丁派兵伐方國未能獲勝,後方國為商之屬國。周初武王、成王都曾討伐方國,終使其降服並向周王朝貢。《周書》記載“方揚以皇鳥”,方揚為方國之君,周王大會諸侯時,方揚向周天子進貢雌鳳凰。

炎帝後裔有烈山氏,烈或作列、曆、酈、賴等。一支遷於介休之烈山(即介山),後散處晉南各地,洪洞西、永濟、垣曲均有曆山,史稱“舜耕曆山”。因此汾水中下遊分布著許多薑姓部落方國,晉中薑戎,洪洞縣明薑村,解縣薑村等。

靈山與巫鹹。炎帝之孫靈契(恝),傳為上古巫史,自炎黃至殷中宗千餘年皆稱巫鹹,為世係名號,《山海經》記載靈山有十巫。巫鹹遷河東。黃帝與蚩尤戰時,靈契族支持蚩尤。萬榮汾陰、蒲阪襄山均為靈人居地。黃帝與炎帝爭戰涿鹿時,巫鹹筮後卜曰“果哉而有咎”,意為能獲勝然而亦有凶險。《世本》宋衷注:巫鹹以鴻術為帝堯醫。到殷商時,巫賢為賢臣。《竹書紀年》記載“商祖乙三年,命卿士賢”,賢即巫鹹之子。《大清一統誌》記載“殷巫鹹墓、巫賢墓,在夏縣東五裏,巫鹹山下”。

四嶽與太嶽。炎帝後裔共工氏重孫伯夷,為顓頊帝師,虞舜時為秩宗,主三禮,即堯時的四嶽。漢經學家鄭玄曰“四嶽,四時官,主方嶽之事”,即堯時主持祀四嶽之事。四嶽部族居太嶽山,故稱太嶽。

呂國的遷徙。四嶽部由陝入晉,“虞夏之際,封於呂”,即呂梁山。堯舜之時,呂氏族人遷太嶽山。《元和郡縣誌》記載:永安有呂鄉。今霍州西南十裏有呂鄉、呂阪。堯都平陽,以霍山為太嶽,“太嶽”祀之,後又任太嶽為四嶽。四嶽伯夷佐禹治水有功,祭祀嶽神。“太嶽襲呂,餘為申許”。呂侯長子襲父封,以國為氏稱呂氏,次子以官為氏稱嶽氏。殷周之際,呂氏助武王滅商,其中呂尚功勳卓著封齊侯(今山東)。周王曾命呂侯——呂他伐越戲方,命呂侯作《呂刑》,成為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法典,曆史價值堪與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相媲美。周王以呂侯為司寇之卿,位居三公之一,“周穆王以呂侯為相”。呂尚即薑尚、薑太公。

後世稱薑、梁、申、許、箕。四嶽後裔一支建梁國(善建橋梁),梁山在離石縣東北,梁國在今汾陽,亦為秩宗伯夷之裔。炎帝裔四嶽部在晉西山區建立呂國和梁國,後稱呂梁山,有呂梁湖,梁國後裔遷徙各地,臨汾有高梁,翼城有南梁、解縣有解梁,長子有梁山梁水,潞城有曲梁城。

四嶽後裔一支建申國(嶽陰一帶),助周武王伐紂有功,封伯國,與呂為兄弟之國。《詩·嵩高》曰:“嵩高維嶽,駿極於天,維嶽降神,生甫(呂)及申,維申及甫,維周之翰。”申、呂都是捍衛周天子宗主國的重要封國。申伯與周王室結親,申後生子為宣王,宣王命王舅申伯鎮守南國,封侯於謝(信陽)。留晉中之申人後稱申戎或羌戎,宣王伐之不克。薑戎南遷於晉之南鄙,曾與晉人同擊秦軍,即《左傳》記載晉國及“羌戎敗秦師於崤”。秦漢以後羌人西遷,今平遙有羌城,趙城明羌鎮,盂縣羌賈村、解縣薑村等。

四嶽後裔還有許、箕。由陝入晉,散居各地,今蒲縣、太穀、左權、平陸等縣都有箕山、箕城。炎帝時夙沙氏叛,箕文(夙沙氏臣)諫不聽被殺,夙沙氏煮海為鹽,居運城鹽池一帶。《元和郡縣誌》載:左權縣箕山上有許由塚,唐初置箕州,洪洞縣有九箕山、洗耳泉。臨汾城北康莊澇河段也稱洗耳河,有堯訪許由民間傳說。

後土句龍。炎帝後裔共工生後土。帝顓頊時,“舉以為土正,天下賴其功,堯祠以為社”,奉祀為社神。後土原名句龍。東遷後居於猗氏、絳州一帶。《國語·魯語》記載:“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九有即九州島,伯即霸,即稱霸中原。句龍為該族的圖騰,勹形如盤龍,勹內加日為旬,即以旬記日。臨猗西南、解縣西北有郇城,新絳縣西有荀城,應即句龍氏之遺族(《炎黃源流史》)。

汾陰(萬榮縣)的一個土丘,史稱脽上或魏脽。黃帝時開始設壇祭祀後土,漢文帝時建後土廟,武帝置後土祠,並親往拜祭如上帝禮。漢元鼎元年(前116)汾陰巫錦在此建民祠,掘土得一大鼎,周八尺一寸,高三尺六寸,與眾鼎不同,以為祥瑞,迎之甘泉官,藏之帝廷。武帝東幸汾陰,親祠後土,三年一次,凡五次。後土族後裔一支以土為氏,居於今石樓一帶,商代稱土方,漢為侯國,晉設吐京,後魏置吐京郡,隋改為石樓縣,土族西遷入藏稱吐蕃、土伯特。

伯夷、叔齊。四嶽之裔有孤竹氏。以竹為觚亦稱觚竹。東遷入晉,臨猗縣北五十裏有孤山,山北古城疑即孤竹城,其南為首陽山。《史記》記載夷齊故事,山上有廟有碑,夷、齊兄弟乃孤竹君之二子,皆讓國出奔,諫阻武王伐紂不聽,義不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孤竹國後遷盧龍,一支徙西南建夜郎國。

薑、齊、蒲、柴。薑氏之後有古蒲氏,建蒲子城(隰縣東北四十裏),蒲伊傳為古代之高士賢人,隱蒲子山,堯親往拜訪。漢置蒲縣。蒲人後遷河東中條山,故雷首山亦稱蒲山,山下漢置蒲阪縣。蒲山、蒲川、蒲穀、蒲城、蒲州、蒲縣均蒲人居住地。

薑齊的一支為柴氏。《太平環宇記》記載:晉州郡六姓之首為柴氏,襄汾有柴莊,古稱柴壁。唐高祖之女平陽公主嫁臨汾柴紹為妻,官至驍衛大將軍,封爵霍國公。